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遇見佛陀,遇見真相

遇見佛陀,遇見真相

何為佛教

一提到佛教,大部分未深入了解佛教的中國人普遍認為佛教是一種儀式化的宗教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迷信的,求求拜拜,把佛陀當成偶像來崇拜。佛教,巴利語叫做Buddha-sasana。

Buddha古音譯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覺悟的人。覺悟什麼呢?覺悟了生命的真相,從解脫的究竟智慧中,覺悟一切所應知的,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所以稱為佛。覺悟靠什麼?靠智慧。

Sasana的意思是教法,教導。所謂的佛教,就是因為佛陀透徹地覺悟了人生、世間真相後,覺悟了一切應知後。再教導我們去認識這個世間與生命的真相,使我們也有智慧達到覺悟,所以這種教導方法就稱為佛教,即佛陀的教導,覺悟者的教導。所以這能更加準確地說明佛教其實是一種覺悟的教法,而不是宗教。

再比如阿羅漢的意思,阿羅漢在巴利文中是Arahanta.,是殺賊的意思。

何謂「賊」,賊就是貪、嗔、痴、痴、嫉妒、追悔、慢、疑、吝嗇、邪見、昏沉、妄念、無慚、無愧等諸多煩惱。這些是不善心所被稱為煩惱,是因為它們折磨心,使心受污染而墮落,而阿羅漢熄滅了所有煩惱,擺脫了生死輪迴的束縛,所以是清凈、自由的,也不再有業的動力,因此不受後有,所以值得我們供奉與禮敬的。

了解了佛陀與阿羅漢的含義,應該懂得佛教的教育意義主要是讓我們通過學習佛陀覺悟的真理,去親自實踐,依教奉行,通過自己的修行解脫煩惱,再幫助更多人走向解脫大道。我們唯一的出路是實踐佛陀的親證教法。

學佛因緣

在還沒遇到正法之前,我對佛教的理解也與多數人一樣有偏差的,小時候理解的佛法是吃素,拜佛,做個好人,所以經常跟奶奶去寺廟拜拜,吃素,禮佛,那時去寺廟對佛像不敢指手,不敢大聲說話,不敢越雷半步,生怕佛菩薩會懲罰自己,哈哈。小時候信仰就好像家族傳承一樣,大家怎麼做,我也跟著這樣做,隨波逐流,以為這就是學佛了。有了一定獨立思考後,內心慢慢很排斥佛教,感覺這樣燒香拜佛太迷信了。家人遇到大事小事喜歡去寺廟求佛菩薩保佑健康,平安、考個好成績、財源廣進等,感覺有點跟佛菩薩做交易。好像對生命沒什麼改變,那有什麼意義。後來挺羨慕鄰居信仰基督教的,他們有空就做慈善,禱告、唱詩歌,懺悔,也不收門票,往生助念也不收錢,看他們很喜樂。一對比佛教也太消極。因為沒有遇到正法,只看到佛教迷信的一面,沒見到廬山真面目,內心很想放棄自己的信仰,但是骨子裡傳統覺得不能違背家族。至於對佛陀,與三寶更是一無所知的。

成年後經歷了戀愛,工作,人際關係,奶奶,外公往生等,一下子從象牙塔中走進現實生活,開始害怕死亡,討厭複雜的關係,尋找活著意義,心無處安放,很迷茫,才開始關注心理學,哲學,看一些靈修類書,自己療愈受傷的心,2013年因緣成熟在網路看見一篇佛法的文章,大概意思說佛法其實是心性學,是心靈教育,當時對我挺震撼的,從此不再覺得佛教是迷信的,主動參加北傳基礎禪修班,真正了解了三寶,也皈依了。2014年加入北傳共修班級系統學習,學了皈依,禮佛,吃素,放生,環保,系統聞思修。有了一定正見以後,明白了同樣的禮佛跟沒正見的禮佛的意義與感受完全不同,禮佛不是去求保佑的,更多是懺悔與憶念佛菩薩的德行,才明白禮佛也是修行之一,培養自己的恭敬心,放下我慢。對三寶升起信心。同樣的皈依、吃素、放生、聞法都需要正見為先導,外在形式是為了開發內心清凈,才會變得如理如法。同年開始參加正念禪修,2015年第一次接觸四念處系統禪修,接觸到上座部體系,認識到學習佛法不能停留在信仰階段,要真正進入實修,深入戒定慧。

佛教有三大語系,南傳北傳,一開始接觸了不同體系,不同宗派,不同法門,面對同修不同見解對我衝擊很大,初學者接觸多了疑問就多了,如果我們的見地停留在基礎階段,實修也沒上來,腦子真的一下子無法消化這麼多觀點。幸虧我還是幸運的,自己求法的心比較積極,遇到一些具足正見的善知識解惑,自己看經典聞思,多去禪修,幾年下來,內心慢慢理清脈絡,對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堅定。這些擇法過程都是因緣法。剛學佛兩三年時遇到一些賢友喜歡跟他們交流佛法,這個時代看上去學佛機會很多,真正能接觸佛陀核心教化又深入實修很少,後來覺得討論太多對滅苦無益也容易造口業,不再參與過多,任何事情要適可而止,生命短暫,珍惜當下。現在我想總結這五年一些學佛見聞與體會,以及梳理一些大家探討過的話題,與大家共勉。

關於吃素

在學佛圈裡南北傳佛教徒對於吃素問題經常有爭論的,一些學習北傳佛教的師兄大部分人吃素,因為有些師兄執著吃素,家人不理解,變得很糾結。

佛陀說:一個人的凈化或染污,並不是以他吃什麼來判斷。

在《阿瑪甘達經》中,佛陀這麼說道:

「不吃肉類食物、禁食、裸露身體、不蓄髮、蓬頭散發、不整潔、全身污垢、拜火、一生都在懺悔、讚頌、奉獻、祭祀、舉行儀式,這些都不能克服疑難而達到凈化。」

吃魚、吃肉,並不會使人變得不凈。一個人的不凈是由於:固執、欺騙、我慢、自大和其它種種邪惡的意念,通過本身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導致自己不凈。

佛教戒律中,沒有明文規定弟子們不可以吃魚、吃肉。佛陀告誡弟子們,不要蓄意去殺害生命,也不能要求他人為自己殺害任何生命。但是,總的來說,那些素食的人,值得我們讚揚。

從吃素這個話題我的態度是:自己願意吃,吃的開心就行。不需要別人認同或改變他人飲食習慣,素食不僅僅吃素,放生不僅僅是放生,不否認素食與放生對環保,對培養慈悲心,尊重生命是有意義的,這些需要佛法的正見為基礎,了解背後因果後,才會主動不去殺生。如何做到科學,智慧的吃素與放生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對於喜歡吃素的大乘佛弟子,不應該去貶低隨緣吃三凈肉的南傳佛弟子,緬甸國家很多保留托缽習慣,吃什麼也是按照眾生供養什麼隨緣吃的。因為修行核心不是在這些上面,主要還是解脫煩惱,如果我們學佛好幾年還停留在吃素與放生階段,就要思考我們學佛的意義在哪裡了。而且在原始的佛教戒律里,並沒有要求信徒要素食。我們必須了解,佛教是自由的宗教,佛陀告誡信徒,修持佛法時,不要走極端。

南傳北傳,大乘小乘,純正不純正,各種體系之爭

我的微信佛友來自不同體系的有南傳、北傳、藏傳都有,微信學佛群也很多,發現不同體系的人確實見解會不同。無論自己是站在哪個體系,都是有人說的,一開始學大乘佛法,南傳說傳承不純正,後來學習上座部,大乘佛弟子又說是我學的小乘。學密宗師兄說自己學的最究竟,今生可以成佛。有些人為了純觀與止觀話題的也能爭論一兩年。一些賢友很理性,非要把經典里內容咬文嚼字,哪些是符合佛陀教法,結果沉迷在討論里,很少真正去實修體驗,理性太強的人他內心有一套標準,很難被改變,從討論開始到結束無非是想說服別人認同自己觀點,從因緣法角度看每個人見解都是對的,但爭論也要適可而止,花太多時間不如去禪修呢?「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能遇到志同道合的同修也是一種緣份,我保持尊重差異的態度。畢竟每個初學者都會經歷這樣擇法的過程,特別是現在年輕人,你讓他一開始產生信心很難,多接觸,多討論沒問題,可以理解的,嘿嘿,但是學佛好幾年了還要陷入過多爭論,浪費彼此的時間。每個人的學佛經歷與人生閱歷不同的,生命體驗不同,自然在求法過程各種疑問也會不同,可以請教資深的善知識。法是自見的,經典看再多,只是自己頭腦理解的,所以去禪修好好體驗吧。佛陀曾經告誡我們:世界的盡頭就在我們的身心裡,無需往外尋找。你們自己應當努力,如來只是指路人。目前我選擇上座部覺得比較適合我,簡潔明了,不代表我否定大乘有些經典,這只是因緣法,真正的正法會讓我們生命變得更加光明,看清內心煩惱,解脫自在。真正恭敬佛陀與正法,應該具備的態度「只有能受持正法,實踐正法,隨戒、隨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養如來!」佛陀說。所以真相不在經典里,也不在討論里,只有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才能見到真理。

關於依法不依人或親近善知識

一些男性賢友相對來說比較理性,也經常提醒我要依法不依人,不要過於相信哪個法師的見解,佛陀也強調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我在求法過程聽南傳與北傳法師都說過這句話: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我們先明白什麼是善知識,是戒定慧比較圓滿的,然後要聽聞正法,不是他說什麼法都是值得聽,在聽的過程要如理作意,不是每句話都聽話照做,學會擇法,然後才能法隨法行。佛陀在經典中也開示過善知識重要性比如阿含經,大家可以看連接【阿含經故事選】NO.020 | 善知識與精進不放逸。個人覺得對善知識信心對修行很有利益,進步快,所以不要錯過親近不同善知識機會,他們會給我們修行提供建設性幫助,少走很多彎路。

在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提醒我們求法應該具備的正確態度不僅對導師不能信以為真。也不能因為符合自己邏輯而信以為真,理性思考也是一把雙刃劍,也不要因為來自經典信以為真,這說明了親證實修對我們的重要性。多方面參考驗證,多聽不同善知識開示,多看經典,才能融會貫通。尤其男性賢友喜歡研究經典。偶爾多聽聽善知識開示吧。只要這位善知識身上有法有戒,我會跟著學習。依法不依人,很多人以為自己看經典理解才是依法,法是人人都可以親證的,有人提前體證了,我們可以跟著他學習,多參加禪修,效率高很多。善知識大部分經過系統的聞思修,戒定慧修訓練,比我們提前經歷過這樣的路,這樣摸索過來的,這是很好的借鑒的經驗,為什麼捨近求遠?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何必自己一個人花那麼多時間研究。在求法學習過程中,我也是聽取,不同禪師的見解與方法的,也不是執著一位善知識之言。畢竟善知識不是佛,每個人都有不圓滿的地方,我們可以吸取精華,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真相是你願不願意放下我慢,謙虛的聆聽。

哪種生活方式最適合修行

經常有一些賢友與師兄私信問我出家還是在家修行,哪種生活方式最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上座部佛教體系相對來說比較純凈,對教理與實修核心方法比較明確,是簡潔明了,實修次第清晰,直奔主題:苦集滅道,禪師開示最多提到內容如何滅苦。沒有很多方便法門。所以不容易出現迷信現象,可以說比較理性的。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上座部的因緣之一。自己與很多賢友只要不斷禪修,就很容易想出家,這五蘊身心真的是負擔,不想輪迴了,想今生能解脫,但實際今生成就阿羅漢很少。

從短期出家體驗以後,現在反而理性了。我不想腦子一熱,暫時出離心就以為自己都能放下了,我深入思考過每個人確實有不同因緣的,有些人有家庭,孩子,父母,有些人雖然單身,也有工作,父母需要贍養,社會責任等,還有一些人身心還沒真正具備出離心,所以我現在只想客觀分析,不想去給出答案,自己選擇與思考。

修行人可以選擇幾種生活方式:1、出家,2、單身梵行,3、同修伴侶,4、在家,伴侶沒修行。

佛陀當初為什麼出家?佛陀出家之前是王子,無論富貴,名譽、地位、親情、愛情、家庭,什麼世間享樂。都經歷過,就算他出家了,他的的妻子與孩子,無論是經濟與安全都有人照顧。而且他是為了尋找真理與眾生的利益而出家。不是為了逃避現實。他本身因緣條件具備的。內心很堅定。如果你是有家庭與孩子,省思一下目前自己是否具備成熟條件。父母,妻兒是否安排妥當,他們理解接受?不能太自私,一走了之。能否適應出家生活等?

佛陀也沒規定修行者必須出家或在家,也沒說過特定生活方式才有修行成就。無論是現代或佛陀時代在家人修行成就也很多。只是每個人因緣不同所做選擇不同生活方式而已,只要你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最有利於自己修行即可。對我而言目前一個人在家跟出家沒區別,自己喜歡獨居,自由慣了,在家也可以受八戒,禪修,我有時候會去不同地方密集禪修,偶爾短期出家也是挺好的。

如果哪天我想出家也要找到適合的清凈的實修道場與導師,修行才比較順利的,現代寺廟生活也很難與現實生活完全脫離的,而且我目前的因緣還不具足。如果有賢友想出家,認真想清楚為何出家?不要因為暫時有出離心,可以試著先短期出家,認真思考出家動機,雖然出家功德與福報最大,但是也不能僅為了功德與福報出家,如果為了逃避現實,其實很多責任是逃避不了,或為了追求清凈,內心沒安住,在哪裡也不會清凈。個人覺得出家一定為了專修,精進修行,早日解脫,然後弘揚正法。如果自己在家也具備條件,不一定非得剃度,能夠依教奉行,在家精進修行也一樣可以成就,比如蒂帕嬤是成功的典範,這只是我個人看法。出家沒有很好的願力與動機,修行不一定能順利,福報不一定很好。無論在家或出家,只要你精進修行,未來是光明的。如果有些賢友怕單身一人修行太孤單,也可以找個同修伴侶,之前我沒想過的,很排斥婚姻的,從心理學角度看婚姻是最複雜的人際關係。配偶之間互動過程也許是學習了解自己,磨合過程也許就是成長的過程,有時候關起門來自己一個人修好像很清凈,很安詳,真正面對複雜關係卻處理不好,這說明我們功夫不夠,所以家也是道場。但你可以不生孩子。生命的確很苦,一個人承受苦,不如兩個人一起分擔,一起分享。一起克服也許是很美好的經歷,有人陪伴一起交流佛法也是很不錯選擇的。大家坦誠溝通,目標一致,生活也會變得簡單。既然我們是修行人還是要區別世俗人的見解的,不是說男女呆著一起就是為了慾望或利益結合的。難道不能為了高尚目標,培養內心純凈,多修慈心禪。提升內心的智慧與慈悲心,同修伴侶也是要依法,依戒,如理如法的生活,少欲知足,一切會變得很簡單起來,有共同的信念很關鍵。讓心純粹真誠點,任何關係都變得好簡單。

所以很多人問我,其實我沒有設定自己一定要出家或在家,一切看因緣吧!因為無論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修行本身不容易的。同修伴侶也要選對人,不是說只要是學佛修行的就可以作為伴侶,還是看因緣,溝通是否順暢,也要感情基礎,修行體系等,這樣可以彼此理解交流。

我身邊一些師兄自己學佛後,她的另一半沒學佛,矛盾挺多了,甚至為了吃素,聞法、共修事情離婚都有,所以最好能引導一起修行,沒有共同語言的家庭生活,這個真的挺考驗自己的智慧與耐心,首先還是從自身做起,真的改變了,我相信家人也會支持的,但是這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努力,修行本身不容易的。結婚之前還是慎重選擇。

出家後也沒想像那麼簡單容易。要放下一切,需要很大勇氣與決心,出家不僅要承擔自修與弘法正法的責任,還要為人師表,嚴於律己。所以我們對三寶,特別是弘揚正法的出家師父要有恭敬心,正法的弘揚主要靠僧團,佛法傳承才不會中斷。內心還是希望更多年輕人出家的,這對社會,對眾生,對佛法傳承都是利大於弊的,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只要你心中有法、有戒,每個生命都有解脫希望。因為真相不在於你是否剃度或過那種生活方式,而是在你的心是否願意出家,出離紅塵。

修行是閉門打坐,脫離現實,不關心世事嗎?

很多人學佛以後,慢慢不再關心世事了。連現代信息一點不清楚,有些人連電腦,買機票,現代很多科技生活能力都不會了,興趣愛好都沒了,孩子也不管了,一句佛號或一心坐禪認為這是清凈自在。有一段時間我體驗到生命的苦,覺得人身難得,趕緊精進修行,覺得世間一切都是空洞的,沒有誰可以依靠的,提醒自己不要到處攀緣。覺得世間的情感,事業,興趣愛好都是假象。連家人也很少關心了。很快我意識到自己有點偏離了,既然學佛了,應該把佛法體現出來,真正讓周圍人感受到慈心與快樂。佛法的智慧與慈愛不能離開現實生活,應該是拿來驗證我們所學是否如理如法,是否真正活出佛法的真相,法才能變成甘露,滋養自己與別人,帶給周圍人快樂的,自己也放輕鬆些。平時除了工作,學習,該打坐時打坐,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睡覺,該看書看書,時刻正念活在當下。過一種簡單、自律、樸素、陽光的生活方式。也讓周圍人感覺到我們的變化,讓慈心與正能量感染周圍的人。以出世的心態過入世的生活。生活多些體驗與覺察,法在當下可以被驗證。

自省快樂的人生,從接納自己開始

當我靜心反省,開始正視自己的不足,失敗,憂傷,自我、不快樂的情感體驗等,明白這些經歷都是業與因緣法,作為修行人如果只看「緣起」時,往往容易流於被動,被動地讓因緣牽著自己走,而欠缺自省和觀照的能力。人生體驗告訴我,如果不向內覺察,就不會改變,痛苦還會繼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生命原創創造者。

了解因緣法是讓我們轉被動為主動的習慣,有膽量正視自己,赤裸裸地、毫無借口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人格中的神性與魔性,所有的恐懼、忌妒、焦慮、脆弱。懶惰。這種面對,不但沒有帶來自卑、否定或罪惡感,反而造成愈來愈清澈、寧靜、愈來愈無懼的精神狀態。

接納自己不完美的真相,真理不僅是在坐禪中可以體驗到,也存在從現實生活中,每個互動中,每個當下。

作為在家人從五戒十善開始做起,布施、持戒、禪修、開發智慧,慢慢走向解脫,到了阿羅漢才真正解脫自在。一開始對自己要求太高,很容易崩潰,貪嗔痴不會那麼容易被熄滅的,所以定期禪坐很有必要,偶爾享受禪悅,沒有副作用,至少暫時遠離粗糙的慾望,暫時壓住貪嗔痴,然後生活中隨時帶上正念正知盔甲,因為煩惱隨時會侵襲。過簡樸,清凈生活方式,多親近善知識,善友。時間久了煩惱自然慢慢變得很薄。

作為欲界眾生,慾望很強,佛經里對慾望的定義是需求,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需求。修行也會起伏,身心有時候在不同境界來回的,要如實面對與觀察。在沒解脫之前,必須面對吃喝拉撒等欲界的慾望,這是我身心局限,是很正常的。不排斥,不逃避,不打壓,如實覺知,學習蓮花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佛陀的核心教法

佛陀說:「我只宣說—法▁苦的起因,以及朝向滅苦的道路。正如海水只有一味,我的教法只涉及苦及苦之熄滅。」苦集滅道就是緣起法。佛法講的「苦集滅道」四諦就是因緣法的全部內容。如果不了知苦,我們不會精進修行,不明了苦因也不知如何下手,沒有解脫的苦的方法也沒法解脫,涅槃是最終的結果,但是修行卻需要腳踏實地從基礎開始。十二因緣也是苦集滅道,用於體證身心整個滅苦的過程,也可以用於生活中每個當下,比如吃飯時觀察舌頭觸到食物當下而產生樂受,內心起了貪愛,沒有正念就會執著,自然想多吃點,貪愛升起,集諦在當下升起,觀察樂受升起又滅去過程,自然體驗到無常。

因緣法,四聖諦,無常法不僅可以用於觀察身心五蘊變化,生滅過程,也可以用於任何領域的,包括工作,生活,日常情感互動過程。如理思維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現在發現好好把佛法運用在生活中,生命也變得有意義了。佛陀的教法是讓我們真實觀察每個當下,如實觀五蘊身心,親證真實法。法真的是可以帶來清凈解脫自在的。所有的真相就在每個當下,就在我們身心裡可以親自找到。

今生能得到人身,遇到佛法,我會珍惜。因上努力,果上隨緣。就算今生不能解脫,也要努力證到聖道。做一個真實,如實面對當下的人,培養十種福業,感恩三寶,感恩一切眾生,感恩父母,努力讓自己變得智慧、慈愛、自在、清凈以報答一切恩情。

願所有眾生都能遇見佛陀,遇見真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徐小黃正念微觀 的精彩文章:

TAG:徐小黃正念微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