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剛經》的超級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超級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金剛經》

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佛經,它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非常地巨大。《金剛經》作為大乘佛學般若部的重要經典,能斷世間一切法,破除一切執著的情事。《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再加上「能斷」二字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金剛」,是指此經「就像金剛鑽一樣,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說「能建一切法,而且無堅不摧」 ;所謂「能斷」,是指「能斷世間一切苦痛、一切煩惱,而成聖成佛」 。

《金剛經》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六個譯本,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這也是流通得最為廣泛的一個譯本,至於人們平日提到的《金剛經》,指的就是鳩摩羅什的這個譯本。此譯本中都有哪些智慧可以汲取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今天的話題——《金剛經》中的超級智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里有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說,你不關心塵世利益的時候,才會有禪心。人要洗滌身心,就要學會怡情養性,才會有高尚純潔的追求;有了出世的精神,才能夠做入世的事業。跳出塵世去關心塵世,才是人間最好的踐行。

人生有很多磨難和坎坷,需要我們用堅定的禪心去堅持。我們一開始就要知道,要去海洋,就一定會經歷風暴。如果想風平浪靜,那隻能呆在家門前的河溝和水塘。

2,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成功的法則是,你是否在做時間的敵人或者對手。大地在睡夢中時,你醒著;大多數人在休息時,你沒有;人過中年,你依然像一個青年那樣追求夢想;即使老年到了,你的心靈卻依然年輕、輕盈。你處處與時間抗爭,甚至把時間拋到了腦後。

我們不要偶像,要時刻告訴自己,一生努力做好一件事即可,讓自己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

3,懂得人生的減法

人要有凌雲壯志,要奮鬥,,是說人一定要時刻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勇氣。但是,還要有智慧,要懂得人生的減法,要不斷丟掉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要果斷遠離那些滿身負能量的人,要勇於拋卻不能激勵自己進步的東西,要看準自己的前程在哪裡。

為此,托爾斯泰講過一個故事:穿新鞋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繞過泥濘,但只要他一失足弄髒了鞋,就不再小心地顧及泥濘,結果將鞋弄得越來越臟。這是一個深刻的寓言。當我們還沒有沾染上惡習時,會對惡習保持警惕,避而遠之;可是一旦沾染上了惡習,往往就破罐子破摔,漸漸惡習不改,以致到最後惡貫滿盈了。

《金剛經》告訴我們,人活著要給與外界和他人以正能量,要挖掘出社會中人性的光芒和美好,不要給自己無謂的增加煩惱和負擔。無論是出世,還是入世,只要做到這些,都是極好的,無甚差別。

4,捨棄人生的虛妄和執著

《金剛經》的智慧本色,是要人們破除一切執著而達到究竟智慧的彼岸。《金剛經》破除了一切執著,也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佛在《金剛經》里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成佛的要點與精神就是要破除一切執著,捨棄掉人生的虛妄,讓自己的心靈修鍊成一個百毒不侵、金剛不壞的實體。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買買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如果說故意把它忘掉,那就『即非菩薩』,因為你還有個故意。」

5,常讀常新

每次讀《金剛經》都會有些新的感悟,都會告訴你一些新東西,會引領你以一種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也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窗口。如果你不讀,就意味著你為自己關上了了解另一世界的可能,你的心靈暮年也就來了。舊時藥店常掛一幅楹聯:「但願世上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店家真的是個菩薩心腸,他應該讀懂了《金剛經》的真諦。

賣葯的不希望人們生病,這樣的對聯,今天基本已經絕跡了,踐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結語——

佛家「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及「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三者似乎都在提倡一種修養功夫和境界,打破各種拘限與執著,而這應該只有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之後,才能真正貫通儒釋道三家,成為至善真人,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蘊含的真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儒家:從一種職業到一個學派的升華和演進!
尼采《悲劇的誕生》中的7個哲理認知!超級燒腦!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