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做題目難以下手又盯著題目?
教學手記:為什麼做題目難以下手又盯著題目?
今天早上與一同學討論數學題目,第一題我居然比他解得快,我等他解出來後,就問為什麼,一看,原來我看到兩個未知量兩個方程,就用方程組的方法解了。而一同學卻是用了「湊」的解題技巧,他尋找這技巧花費了時間。於是我說:「考試的時候,能不用技巧就不要用技巧,這是浪費時間的,而且讓人感到焦慮,因為不知道技巧是否能夠找到。」
第二題,是一道應用題,又是我比他解得快,我發現他還在那裡「審」著,就問他在想什麼,他說這要分很多情況,所以在想。我立即發現這很有可能是他做題慢的原因!我告訴他遇到多種情況,人一定會慢下來,就像人走到歧路的時候會「審」起來,這個時候怎麼辦?選定一條道路往前走,然後回過頭來看,自己找出來的公式是否也完全能夠覆蓋其他情況!我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我沒有花時間猶豫。
為了擴大戰果,我讓同學暫時不要去做別的題目,而是回憶自己在解其他題目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感覺會做,但要分很多情況,於是慢下來。
現在同學就是在想,我來問問他想出來了多少這種回憶。
他說他確實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而且因為考試的答題紙上地方有限,怕一下子寫壞了沒有地方改,所以也要多想一下。
喔,這倒是我沒有想到的!所以,這個時候使用草稿紙就是很必要的啦!
然後我問他當我把一種情況「作為」普通情況解出來後,對我們繼續思考是否有幫助,他說:「有的,一種情況解出來,思考的時候就很實際了,前面的那種想有點空想的樣子。」於是我開始跟他討論,為什麼他當初沒有果斷的這樣把一種情況作為普通情況往前推進。
同學沉默。
我提出一種假設:人之所以躊躇不前,是因為內心沒有一個「相信」,按照懷疑開頭,因為懷疑肯定是對的,所以懷疑一定會導致更多的懷疑,於是懷疑開始生長,生長的懷疑搜羅到更多的懷疑對象,於是驗證這種懷疑,於是形成死循環。那麼,你之所以沒有果斷推進,是不是這種情況呢?
是的。
有沒有相反的體驗呢?
寫作文的時候,會想一想,在有點感覺後就開始寫,然後邊寫頭腦里的內容會逐漸出來,我就可以添進去。
為什麼以相信開頭就不好導致死循環呢?因為相信會被證明是錯誤的!相信不會導致自我裂變循環的癌!


TAG:親子對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