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小時完成84小時排水量!公司承建的截洪渠工程讓雄安不再「雨後看海」

8小時完成84小時排水量!公司承建的截洪渠工程讓雄安不再「雨後看海」

8月6日,雄安新區氣象局籌備處發布氣象信息快報,8月5日8時到6日8時,雄安新區平均降水量為58.6毫米,此次大範圍降雨主要集中在容城縣,最大降水量達到209.3毫米。

雄安新區市民早起發現,如此大的降水後,容城縣城內部分路段雖有積水,卻只有部分路段難以出行,以前下點雨就「看海」的現象得到較好緩解。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園區內,全部路段都可暢行無阻。雄安的排澇能力能有如此提升,在於海綿城市理念的踐行和地下箱涵式截洪渠的使用。

8月6日,容城縣奧威路雨後路面乾爽。

建「水彈性城市」告別城市內澇

對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雄安新區來說,截洪渠的修建是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的一部分,是告別城市「看海」的重要舉措。要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實現標本兼治,還需要建設海綿城市。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尊重自然本底,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在雨洪調蓄、雨水徑流凈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凈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5%。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隨處可見,這些「綠色」設施的建設和使用,使得市民服務中心地上地下可以實現自由呼吸、自然吐納,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水系統。

據了解,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園區內的各個角落都有地下蓄水池,可以容納約1.2萬立方米的雨水。雨水通過地表的透水磚進入排水裝置,最後流入蓄水池,實現了對雨水的收集和調蓄,經過處理的雨水可以用來澆灌園區內的植被,也可以日常使用,最終達到了雨水和污水的「零排放」目標。

據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面臨如此強降水,我們準備了足夠的沙袋防止園區內澇積水進入建築內,但它們並沒有派上用場。」

容東片區截洪渠地下箱涵寬敞可過人

跟國內大部分城市相似,容城縣城現有的大部分下水管網以水泥預製管為主,大多直徑在800毫米以下,雨污合流的使用方式讓下水道經常堵塞,能處理的城區積水有限。縣城內大部分路段一旦遇到強降雨,便要「看海」,群眾出行很不方便。

近20年來,容城縣單日最大降雨出現在2016年7月20日,降雨量為214毫米,使容城縣城造成了嚴重內澇,用了四天三夜才將縣城內的積水排乾淨。

4個小時209毫米的降水,我們連夜出動50多名環衛工來搬離路面井蓋,進行積水清掃工作,截洪渠的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僅用8個小時就完成了過去需要四天三夜才能完成的排水工作。」容城縣環衛所所長董彥斌說。

家住容城縣奧威路中金小區的李大媽很有感觸:「修了截洪渠以後發現奧威路上的雨水比以前排得更快了,地勢低洼的小區門口也沒了積水,出行真的方便多了。」

「截洪渠和縣城下水管網的清理淤泥等工程性措施,在容城縣城排澇工作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當然,新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指揮有方、容城縣鄉幹部齊心協力和群眾連夜奮戰等,『人』的作用也十分關鍵。」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領導說。

6日早上8點,容城縣城的板正大街、羅薩大街等低洼地段仍積水嚴重無法通車。到6日中午記者發現,容城縣城內積水基本排完,各路段均能通車。

8月6日,環衛工人搬離了容城縣板正南大街與和平路交叉口的井蓋,進行積水清掃工作。

容東片區截洪渠一期位於榮烏高速北側,西起容城大水大街,東至市民服務中心東段,為地下箱涵形式,斷面為單孔至四孔,流向自西向東,遠期與下游規劃的景觀明渠相接,最終排入白溝引河。「7月5日工程建設階段就結束了,接下來將會由另一家公司做綠化。」中交一航局該項目的工程技術部工人李春雷說。

據悉,截洪渠一期工程的主線長5.6826公里、支線長985.58米,地下箱涵的斷面從西至東逐漸變寬變高,單孔處斷面為2500毫米×2000毫米,四孔處斷面為3400毫米×2500毫米,整個涵道可以積蓄的雨水容量至少10萬立方米。

建設中的容東片區截洪渠一期工程。

截洪景觀明渠將成生態休閑區

李春雷告訴記者:「一期工程箱涵內雨水由提升泵站至津海大街新建泵站出水管線,管線上游與泵站出水管線相接,下游接入釋放井後由DN800毫米管線接入津海大街現況D1200毫米管線內,最終經污水泵站抽升後排入城西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由此,實現了雨水的循環利用。

據了解,容城城西污水處理廠現況處理能力為每天2-2.5萬立方米,目前城西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同步納入實施計劃,改造後的處理廠規模為每天4萬立方米,污水處理廠將每天產生1.5-2萬立方米的空餘量,儲存在箱涵內的合流水可輸送至水廠進行處理。

今年4月出台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雄安新區要完善雨污分流的雨水排除工程系統,加強城市排水河道、排澇渠、雨水調蓄區、雨水管網和泵站等工程建設,實現建成區雨水系統全覆蓋。

隨著容東片區截洪渠二期工程調蓄池、一級強化設施及人工濕地的實施,近期將解決容城合流污染問題。

遠期,截洪渠不僅可作為容城道路初級雨水存儲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水還可作為景觀用水,排入下游區域的景觀明渠內,打造集「水、岸、灘、堤、路、景」於一體,展示人文、自然景觀的大型開放式生態風光帶,充分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新風貌。隨後將建設的多處濱河綠地空間和景觀節點,也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活動場所。

建設中的容東片區截洪渠一期工程的提升泵站

如果說雄安的地上建築將展現的是中華風範,那麼海綿城市和地下箱涵的成功實踐則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貢獻出了中國智慧。海綿城市和多級網路銜接的市政綜合管廊系統建設不僅是智慧之城的體現,也是綠色生態之城的題中之義。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雄安答案」正在被書寫。

來源:中國雄安官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交一航 的精彩文章:

TAG:中交一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