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生態烏江 思南美水
一群水鳥貼江而飛,相隔數米的岸邊,一群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市民悠閑垂釣,夕陽餘暉中,貴州思南泳協的會員們蹬波踏浪,激起江魚無數。
這樣的生態美景每天都在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烏江呈現。
烏江,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是雲貴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緊密聯繫的生態廊道。發源於貴州威寧,流經黔北、黔東、渝東南,全長1037千米,貴州省第一大河。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歷史上,因得烏江航運的便利,思南自古商貿繁榮,文化教育發達,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曾長期是銅仁經濟文化中心,在史學界甚至有「先有思南而後有貴州」一說。
思南烏江里游泳的市民
實施西部大開發後,因梯級開發在江上修建電站,烏江被迫斷航。失去了交通優勢的思南,人們依舊「靠水吃水」,在烏江上大面積開展網箱養魚,致使江水受到嚴重污染,影響了烏江生態質量,不僅讓烏江失去了一份天然而獨特的美,而且逐漸發展成為長江的「污染源」。
「以前沿江土地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化肥、農藥污染了江水,加上一些違規企業排污,江邊臭氣熏天,見不到什麼水鳥,水中魚也少了。」思南市民王軍說,「現在政府引導將沿湖土地種上生態涵養林,漁民上岸『換飯碗』發展生態農業,烏江流域變好了,變美了。」
在中央作出全面推進河長制決策部署以來,思南縣委政府迅速建立起由縣到鄉及村的三級河長制體系,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動員的全民治江模式成就了思南美水。
78.13公里,是烏江在思南的旅程,流經20萬人的縣城和7個鄉鎮,27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100%。
思南城區烏江邊的污水處理廠內,進水池的渾濁污水,經數十道生物工藝處理後,變成清澈的一級A標水。在思南烏江沿岸鄉鎮,10座污水處理廠同樣高速運轉。
烏江流域的水土資源安全對長江流域水環境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2015年8月,貴州官方批准實施《烏江流域水環境保護規劃(2014年-2020年》,規劃共計項目347個,包括工業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飲用水水源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區域水環境整治、環境能力建設等7大類項目,總投資82.7億元。
「凡是叫得出名字的河流,都能找到負責的河長。」思南縣河長辦主任張翔說,力保一江清水入長江。
近年來,思南縣審時度勢、痛定思痛、迎難而上,立足於構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決心拆除烏江上的魚網箱,建設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試點縣,加快建成烏江生態經濟走廊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力的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自2016年8月以來,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思南縣累計拿出資金6000多萬元,一舉將烏江上73萬多平方米的魚網箱全部拆除,所涉7個鄉鎮405戶漁民全部上了岸。
烏江穿城而過的思南
「從水中求食到上岸,不是一個簡單的『換飯碗』問題,從漁民變身農民,也不只是『吃飯角色』的簡單轉變。」 中共思南縣委書記劉雲成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切實做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守住綠水青山。
在漁民上岸後,思南加速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動員、鼓勵、支持上岸漁民參與綠色發展,廣吃「生態飯」。上岸漁民還利用生態補償款,拓寬綠色富裕新路。
如今,思南已培育起生態茶、生態畜牧、優質蔬果菌和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並形成「六個三園」產業布局。其中「三大茶園」總面積已超過17萬畝;「三大菜園」全年種植蔬菜(食用菌)達28萬畝;「三大果園」分別達萬畝;「三大葯園」已形成許家壩中藥材示範園區;「三大林園」正打造3個萬畝油茶林園基地;「三大牧園」正加快創建思南黃牛養殖園和繁育園、生豬產業園。
站在江邊,江風習習,只見生態涵養林間,蔬菜大棚,濕地水鳥,各有動靜。極目遠眺,湖面波光粼粼,鳥自來去,或翔或漁,人鳥林江,和諧共享,遠山如黛,空氣清新。(楊雲)
來源:國際在線
原標題:生態烏江:貴州思南有美水
執行主編:韓 康
值班編輯:張人文
編 輯:劉 雅


TAG:微銅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