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面對英國發起的貿易戰 荷蘭全民炒起了鬱金香

面對英國發起的貿易戰 荷蘭全民炒起了鬱金香

原標題:面對英國發起的貿易戰 荷蘭全民炒起了鬱金香



對當下中美爆發的貿易戰,有種觀點認為:美國既然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就不該築起貿易壁壘。但回溯歷史你卻會發現,在面對本國經濟利益遭受重大挑戰時,那些依靠海洋貿易的帝國會毫不退讓的反擊,甚至會發動戰爭。最為經典的案例莫過於英國17世紀版布的貿易管制法令——《航海法案》。藉助該法案,英國有力的打擊了當時歐洲第一經濟強國荷蘭,並藉機形成了一支精良的海上軍事力量。這次17世紀的貿易戰,很快演變為兩國持續百年的海上戰爭,並奠定了英國在後來幾個世紀的海上殖民霸權。



皇家海軍與英格蘭海盜一起聯手擊敗無敵艦隊 也挽救了荷蘭

16到17世紀初的英國,尚在歐洲列強中位列末流。比起法蘭西、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這些已經建立了赫赫威名的歐洲國家,英格蘭在國際上的地位可以說還不及百年戰爭時期。但其在都鐸、斯圖亞特兩代王朝的治理下,國力開始持續上升。甚至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治下完成了一件影響歐洲格局的大事--擊敗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無敵艦隊。這次勝利並不只是挽救了英格蘭免於西班牙的入侵,也拯救大陸的荷蘭人。當時與英國同樣信奉新教的荷蘭七省,正在尋求從西班牙的統治中獨立,因而陷入了史稱「尼德蘭戰爭八十年戰爭」的長期消耗。



大量的英格蘭士兵 直接在荷蘭人的軍隊中服役


面對臨西班牙陸軍的巨大壓力,荷蘭人只能在海上偷襲數量眾多的西班牙運輸船。英國擊敗無敵艦隊後切斷了西班牙軍隊通過海路北上荷蘭的渠道,逐漸扭轉了尼德蘭戰爭的形勢。甚至有大量的英格蘭士兵,直接作為僱傭軍加入了新式的荷蘭陸軍。到1648年,這場前後持續八十年的獨立戰爭,最終以歐洲各國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對荷蘭共和國的承認而結束。但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英國很快就感受到了曾經的盟友荷蘭發出的經濟攻勢。歐洲各地的新教徒攜帶財產湧入荷蘭境內,加上荷蘭實施自由開放的經濟政策,使這個新興共和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加強。



獲得獨立後荷蘭 在經濟上一發不可收拾


17世界前荷蘭人就憑著價廉物美的航運業,經常從擁有龐大商船隊的德意志漢薩同盟手裡搶奪運輸生意。到1670年,荷蘭的商船數量是英國的三倍,比英、葡、法、西班牙、德意志等國總數加起來還要多。荷蘭竟然據此承攬了歐洲四分之三的海上貨物運輸,成為當仁不讓的「海上馬車夫」。


荷蘭能夠獲取巨大的航運業優勢,其核心競爭力是低廉的成本。荷蘭利用低關稅、低運輸費用的優勢,並大量進口較為廉價的材料,批量製造低成本商船。而荷蘭商船的規模製造和大量採購又進一步壓低了平均費用。據統計,當時一艘荷蘭商船的價格僅為同等規模英國商船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荷蘭船甚至大量採購速成且不耐炮擊的廉價木材,並減少船上武裝,以便進一步削減成本。



荷蘭與英國船隻的不同建造標準 也影響了後來的海戰而為了應對西班牙海軍,英國商船偏向採用木質較硬、價格昂貴的優質木材,並配備了齊全的武裝。這最終讓兩國商人在大西洋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擁有精良船隻的英國船主在海上奮力抵禦來自西班牙海軍的堅船利炮。而駕駛著廉價帆船的荷蘭人卻趁機用低運費大肆佔領市場。雖然是同屬反西班牙盟友陣營,英格蘭的商人沒有毀滅於西班牙的艦隊,卻被荷蘭人的低價競爭擠兌破產。在這些國家中,英國和葡萄牙都是相當依賴殖民地貿易和轉口運輸的,這兩國商人受到的擠壓尤其致命。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的基地


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是,荷蘭人對海外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爭奪。16世紀開始,荷蘭殖民者開始向東搶奪葡萄牙在印度和東南亞的殖民據點、貿易站。與財力不濟、管理混亂的葡萄牙國營殖民體系相比,荷蘭東印度公司股本雄厚,管理有效。到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陸續奪取或創立了錫蘭、巴達維亞、馬六甲、台灣等一系列關鍵的貿易據點,並據此發展跨大洋貿易而大發橫財。


對後一步到來的英國商人,荷蘭人沒有半點客氣。他們聯合土著王公阻止英國人設立商館,並獨佔香料群島的香料貿易,只允許其他歐洲商人賺取從荷蘭人專營分銷的差價。導致英國的東方貿易,利潤微薄,只能將重心放在荷蘭人勢力薄弱的印度大陸。



強悍的克倫威爾終於選擇教訓荷蘭


英國終於忍無可忍。1651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共和國議會頒布了第一份《航海法案》,拉開了與荷蘭長達一百年的貿易戰爭。這部法案禁止外國船隻將非歐洲貨物運到英國本土和殖民地的港口銷售,而只允許在英國註冊、擁有英國船長和船員的船隻進港買賣。來自美洲、非洲、亞洲的黃金、象牙、蔗糖、染料、生絲、香料、棉布等珍貴貨物擁有豐厚利潤,控制了這些貨物的轉口貿易就等於抓住了歐洲貿易的核心資源。


法令還嚴禁外國船隻在英國港口,進口或出口鹹魚。因為荷蘭捕魚業是其海上營生的另一個利潤大頭。荷蘭的廉價漁船也憑藉成本優勢在各個漁場縱橫來去,讓英國漁民無魚可捕。被激怒的英國人禁止了外國船隻在英國海岸的魚貨貿易,違反航海法案任一條款者將被沒收全部貨物及船隻。



荷蘭人臨時拼湊的艦隊無法同英國海軍抗衡

這項法案頒布後,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了。雖然荷蘭不惜重金打造的海軍,總兵力超過了英、法海軍之和,船隻的數量也佔據明顯優勢。但是就如前文描述的英荷商船的區別一樣,與英海軍相比,荷蘭海軍存在人員經驗和船隻質量兩方面的弱點問題。荷蘭水手大多是商船船員徵召,並不擅長海上戰鬥,難以和長期戰鬥的英國水手相比。荷蘭戰艦多以商船改建而來,速度慢,船體易破。在被炮彈擊中後,木片四散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而英國則進一步細化了戰鬥用船隻的建造規範,建造了世界上第一種從設計開始就規定專門用於戰鬥的船隻,這被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專用戰鬥艦船。


憑藉強大的海軍,在航海法案頒布後的三年內,英國共俘獲了1400艘荷蘭船隻,包括120艘軍艦。1654年3月,英國在海上已經擁有140艘軍艦。荷蘭在第一次英荷戰爭失敗後與英國締結和約,讓出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同時也放棄對航海法案修改的要求。同年,英國先後與瑞典、葡萄牙和丹麥簽訂和平通商條約。航海法案從此在歐洲得到各國的廣泛認可。



英荷貿易戰最終變成了兩個商業國家的持續消耗


英王查理二世後復辟後,於1660年拋出了更嚴格的新航海法案。其確立的基本原則被歷屆英國政府奉行了二百多年時間。僅僅3年之後,英國議會又升級出台1663年法案,史稱航海法案主法案。其主要內容是規定凡是運往北美及一切英國殖民地的歐洲物資必須經由英國轉運商及船隻、經過英國港口轉運販賣。儘管這樣的轉運提高了北美進口貨物的價格,卻有助於英國國內產業復興。這次修訂導致了第二次英荷戰爭,英國敗,修改航海法案,讓出部分商貿利益給荷蘭。但英國又借法國入侵荷蘭的機會,於1672年至1674年發動第三次英荷戰爭。雖然英國並未取勝,但英國得到荷蘭部分的殖民地與貿易特權。



荷蘭人其實在第二和第三次戰爭中都獲得優勢對於英國人來說,儘管第二次、第三次英荷戰爭的失利導致其金融體制不堪重負,政府處於破產邊緣,埋下1688年的光榮革命的導火線。但航海法案的及時出台給重壓下的英國航運業注入了一針強心針,荷蘭人的威脅被驅逐出了廣闊的英國本土和英屬殖民地的貿易行業。藉助所有貨物必須經英倫轉運的硬性規定,英國最大的港口倫敦得到了飛速發展,來自北美殖民地的煙草等物品經英國商人轉運獲得豐厚利潤,史學家一般認為,航海法案的出台是重商主義思維下的產物,為英國在18世紀經濟的騰飛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直到19世紀工業革命完成後,英國才重拾自由貿易政策。


航海法案影響較大的利益團體還有英國北美殖民地的進出口商人。整體來說航海法案限定的貿易占殖民地經濟總量份額不大,但這些損失集中在殖民地的進出口商人身上,導致這群人成為殖民地最反英的團體之一。為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獨立決心添把火,荷蘭選擇支持北美殖民地獨立,導致了第四次英荷戰爭。



英荷戰爭一直打到第四次 英格蘭人才最終獲得勝利至於航海法案的重點打擊對象——荷蘭,從未卻未真正地理解法案引發的貿易保護對其命運的長久影響。他們只是粗淺的認為失去了英國這個市場,和北美貨源地而已。趁第一次英荷戰爭的機會,荷蘭還掃清了英國在波羅的海和地中海的商業據點,達成了這兩個區域的商業壟斷。

而且在整個17世紀,荷蘭還擁有德意志地區、法國的商業優勢。它依然還保有香料、染料、棉花、蔗糖等物資的源源不斷的貨源。可以不誇張的說直到18世紀初,荷蘭的商業競爭力仍舊是不容歐洲各國小覷的。


但航海法案帶來的兩個問題是十分深遠的:荷蘭海軍雖然在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英荷戰爭中佔有上風,卻始終無法完全戰勝英國,迫使英國廢除貿易法案。這導致荷蘭不得不保持一支龐大的海上力量和英國對抗。這些軍艦最終變成沉重的稅收壓在每個商人頭上,這導致了荷蘭商人的經濟成本大為上升。荷蘭失去了與英國等國(包括其殖民地)自由貿易的機會。尤其是北美地區貨源地的失去,導致了荷蘭海外市場份額的下跌。



一種源自東方的花卉 終於成為了荷蘭全民致富的金融工具


荷蘭原本可以像英國一樣將轉口貿易進一步升級為貿易品深加工。比如將可可粉加工為巧克力,將手工紡織變為機械紡織等,並由此發展進入工業革命。但面對上述這些實體經濟的困難,和已經積累的大量財富,荷蘭人厭倦了與英國的海上爭霸。越來越願意把他們手裡的錢投資到荷蘭另一個獨步全球的領域——金融創新。



一副17世紀的荷蘭諷刺油畫:人丟掉實業,爭著坐上了靠風推進的鬱金香馬車。


那些原本應該用來投資加工業、深耕德意志地區未開拓市場的資金,最終都用來炒鬱金香等金融產品上了。金融業的過度發展綁架了荷蘭經濟的健康發展,荷蘭人也因此失去了海上馬車夫曾有的進取心,不願意與英、法等國繼續通過武力角逐下去。他們通過金融衍生品將資金借貸給他國的政府與企業,享受穩定豐厚的利息收入,並且以廢弛常備軍的方式減少國家開支。


另一幅荷蘭諷刺畫作品:鬱金香價值大跌後,任由猴子花上撒尿。而欠債的炒花客們,被一個個送上法庭宣判。隨後而來的就是金融泡沫破裂和18世紀第四次英荷戰爭的失利。荷蘭就此被一大批借款國賴賬,喪失積累百年的財富,並成為歐洲二流國家。荷蘭黃金時代的凋謝的也像鬱金香的枯萎一樣,來的如此迅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活人殉葬:中華大地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奧斯曼蘇丹擁有哈里發頭銜 對中亞眾突厥汗國有哪些影響?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