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真水墨 永存紙上

天真水墨 永存紙上

《中國美術報》第117期 美育·藝教

孩子們的水墨畫,常常讓我分外驚奇。有種理論說,孩子們畫畫沒有技巧,也不需要他們講究技巧。以我觀察,不是這樣。那些打動了許多成人,打動了許多藝術大師的兒童畫,都有高超的技巧。不過這技巧不是訓練所得,而是兒童的生命狀態所致。孩子畫畫,以此體驗生命、理解世界、發現自己,是亞當第一次用手指觸碰上帝,迸出火花。他們的技巧,首先不是一套規矩、一個程式、一系列現成的技術活兒,而是新奇的發現、驚奇的探險,是他們真率的表達和天真的呈現。我作為老師,常常在這樣的畫前讚嘆不已。我畫畫的朋友甚至說,要借幾張回去臨摹一番,得點兒靈氣。這和畢加索一輩子向兒童學習,趙之謙讚美「三歲孩童能見天質」為兩種最高境界之一,基本態度都是一致的。

曹震 7歲 指導教師:薛金煒

韓牧辰 7歲 指導教師:張納

李燁煜作品 9歲

中國畫用的奇妙滲化的宣紙、變化多端的毛筆,本不失為一套吸引孩子們的好玩的畫具;水墨畫對筆痕造型的重視,對筆觸表現力的敏感,水墨畫者在揮灑塗抹過程中的快意抒發,他們所當具備的偶然變通、機趣橫生的能力,都接近兒童作畫的狀態和趣味。在教學中時時設置兒童喜歡並能夠理解的情境,讓孩子在遊戲中了解傳統,熟悉藝術語言,創造自己的表達方式,有可能產生出一些新的東西。成人畫家想超越傳統的努力,往往免不了靠觀念、主義的演繹,靠絞盡腦汁的折騰,孩子們卻可能憑著真率,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等問題糾纏不休的領域,如入無人之境,開拓水墨語言表達真實精神狀態的空間。

陳熠熠 8歲 指導教師:薛金煒

田紫嫣作品 6歲

李家佑 7歲 指導教師:張納

也常見「傳統壓抑天性」的情況,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呢?那也許只是傳統中的糟粕;也許只是老師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以致扭曲了傳統的面目,使它變得不可愛了;也許是引入時機不合適,或者學習方法不得當……而在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傳統必然滋養天性趨於高雅與豐厚。美術教育的理想,是讓天真的孩子成長為觀察深入、感覺敏銳、想像豐富、理解力強、富有修養的高質量的人。汲取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精華,將是貫穿一生的行程,少兒階段,只是雲淡風輕的開始。我之為我,童子即是,我之成我,白首粗成。重視並開發童子時期的原生態,讓孩子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才可能是完整的教學。

狄欣彤 7歲 指導教師:薛金煒

吳嘉儀作品 7歲

鄭清雅作品 9歲

少兒時期,是一個人最嬌嫩脆弱的時期,作為老師,必須儘力在精神上給予呵護;少兒期又是人最單純潔凈之時,我自幸幾十年與他們同在,不斷地被同化、被凈化。我個人在老去,眼前的孩子們卻永不會老,他們的純潔與天真,似乎永遠鮮美。

但複雜人性的一切,也都於此開始萌芽,在我眼光之外,長大的兒童,豈能不變?這時,唯有他們筆墨中的天真,能永存紙上,長留天地間。

董子翔作品 10歲

吳書儀 7歲 指導教師:薛金煒

秦悎凱作品 9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報 的精彩文章:

一個耄耋老人的藝術追求:克里斯托·克勞德和他的「馬斯塔巴」
紅色收藏:幾代人的記憶

TAG:中國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