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四大詩人及歐洲四大名著

世界四大詩人及歐洲四大名著

世界四大詩人及歐洲四大名著

陳京松/文

胡玲玲/版式

說起世界大詩人,人們可能想到李白、普希金、拜倫、雪萊、惠特曼、泰戈爾等。這些人確有世界影響,用傑出、偉大來評價毫不過分。但他們並不在世界四大詩人之列,即使普希金著有《歐根·奧涅金》,拜倫寫過《唐璜》。

公認的世界四大詩人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他們都留下了難以企及的超越時代超越民族的史詩性鴻篇巨製。

四大詩人的代表作並稱歐洲四大名著:《荷馬史詩》、但丁的長詩《神曲》、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他的悲劇都是詩體)、歌德的詩劇《浮士德》。

世界四大詩人的代表作並非世界四大名著。因為在東方,有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前者的漢譯本有500萬字, 篇幅比荷馬史詩長得多。日本有世界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中國有讀不盡的《紅樓夢》。只不過,印度史詩作者不詳,日本、中國的是小說,而不是長詩。

《阿喀琉斯的凱旋》, 作者Franz Matsch。

荷馬(約前9世紀-前8世紀)是古希臘一位雙目失明的詩人。他的曠世之作是15693行的《伊利亞特》,12110行《奧德賽》。

《伊利亞特》記述了公元前12至公元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這場戰爭打了10年。史詩著重記述最後幾十天中阿基琉斯與阿伽門農之間的爭端。

《奧德賽》講述特洛伊淪陷後,奧德修斯返回伊薩卡島上的王國,化妝試探妻子珀涅羅珀是否忠貞,最終團聚的故事。

這些長詩是荷馬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而成。包括很多神話和歷史傳說。這些神話傳說,情節優美動人,許多成為典故。《荷馬史詩》對西方文化有重大影響。

義大利詩人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生活在教權高於一切的中世紀。當時的文學作品都是宣教的。惟一傳世的作品就是《神曲》。這首14000餘行的長詩 ,第一次表達了帶有新時代特徵的世界觀。因此,但丁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的先驅。

《神曲》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

地獄共9層。中心在耶路撒冷,從上到下逐漸縮小,越向下,靈魂罪惡越深重。

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排放。這些罪孽是貪色、饕餮、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暴、欺詐、背叛,犯有這些罪的人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

想來,這裡也許是中國貪官們的靈魂歸宿。

煉獄(又稱凈界)共7級。生前犯有罪過,但程度較輕,已經悔悟的靈魂,按人類7大罪過(傲慢、忌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分別在這裡修鍊洗過。

看來我也許在煉獄中有一席之地。

天堂是幸福的靈魂的歸宿。他們是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學家和神學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上帝的形象如電光之一閃,迅即消失,《神曲》也結束了。

佛羅倫薩大教堂壁畫:但丁與他的《神曲》,作於1465年。

《神曲》是一部奇書。很少有人讀完這本書。它不像典型的文學作品,不僅有大量象徵、比喻和典故,其中呈現的宗教思想,會讓許多人找不到文學欣賞的樂趣。

我在高校講外國文學時,只簡單介紹了《神曲》的歷史地位,不建議學生花費時間去讀這本書。

作為外國文學教師,我不得不啃了幾遍這部長詩,還寫了一篇談《神曲》宗教思想的論文,發表後被收到山東大學出版的《基督教與歐美文學》一書。為這篇論文,我看了許多關於基督教的書,包括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代表人物馬丁·路德的著作。

俄羅斯現代芭蕾舞劇《俄羅斯的哈姆萊特》。

四大詩人中人們最熟悉的是莎士比亞。我上大學時,看過青藝演出的《威尼斯商人》,中戲導演進修班演出的《麥克拜》,北京人藝的《請君入甕》。遺憾的是,北京人藝1990年演出《哈姆萊特》時我已大學畢業,離開了那座充盈著話劇氛圍的城市。

《哈姆萊特》是個復仇故事,因此也譯為《王子復仇記》。哈姆萊特的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哈姆萊特》劇照

劇中對人類生存價值,人生意義有許多經典論述,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同《麥克拜》、《李爾王》和《奧賽羅》並稱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說到歌德,人們最熟悉的應該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小說素材包括歌德自己的愛情經歷。

1926年上映的電影《浮士德》。

《維特》一出版,很快譯成英、法、意、西等20多種文字,有些國家還出版了幾種不同的譯本,在各國青年中間掀起了一股「維特熱」。人們穿上維特式的藍色燕尾服,黃色背心,講著維特式的話,模仿維特的一舉一動,極少數人甚至仿照維特的自殺方式,一槍結束自己的生命。

郭沫若翻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在1922年出版,到抗戰前夕,竟出了37版。

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是個難得的全才,他是偉大的詩人、戲劇家、作家,畫家、著名思想家。

歌德還是一個科學研究者,涉獵的學科很多。他在人類的顱骨旁發現了顎間骨。雖然法國科學家4年前已經發現,但歌德並不知情,是自己獨立完成的。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作品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作,直到1832年,前後共計64年,直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後完成。

大都會歌劇院上演的歌劇《浮士德》。

魔鬼和上帝之間打了一個賭。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他簽署了一份協議,魔鬼將滿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當浮士德因滿足而停滯不前時,將拿走他的靈魂。

《浮士德》的主題是追求。浮士德博士是一個永遠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即資產階級進取精神的體現者。

浮士德在經過了地獄和天堂心理的幾番較量之後,喚出了浮士德的心聲: 「在這個地球上,還有干大事的餘地,我要做出驚人的成績」,「我願看到這樣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結鄰」。

阿德蒙特修道院圖書館,館內珍藏1400本手抄珍本和15萬捲圖書。

四大詩人關注的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生存與毀滅」的命題。詩人早已遠去,但他們仍在用不朽作品中的形象同我們對話。

他們與我們同在,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幸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靈世界的文學與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心靈世界的文學與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