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奇幻大片再次刷新票房,韓國人靠什麼拍出了「中國人拍不出」的類型片?

奇幻大片再次刷新票房,韓國人靠什麼拍出了「中國人拍不出」的類型片?

韓國去年的那部「超級大片」,續作再一次刷新了票房紀錄。

由河正宇領銜的韓國奇幻大片《與神同行:罪與罰》,於去年在韓國本土上映16天,突破千萬觀影人次,速度僅次於2014年的《鳴梁海戰》。而今年,《與神同行2》於8月1日上映後,首周累計突破600萬觀影人次,再次突破《鳴梁海戰》此前創下的紀錄。

按此趨勢來看,《與神同行2:因與緣》很有可能在今年夏日,再度刷新韓國票房榜首,力壓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碟中諜6》。

每一個意圖發展本土電影的國家,都在把好萊塢視作頭號勁敵,這本無可厚非。但近些年來,隨著韓國電影以獨樹一幟的類型化異軍突起,影迷群體對於韓國電影的了解不斷深入,在對於國產影片的討論中,也開始有了「《我不是葯神》是否受到了韓國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影響?」「國內的懸疑題材熱是否是在向韓國電影學習?」的發問。

同處於相似的文化背景,同樣走在本土電影發展的道路上,韓國電影為自己打上鮮明的類型化標籤、獨闢蹊徑地猛挖現實主義,對各類文化元素的以本土化的模式加以改造,如此強橫的發展勢頭,令那些試圖在類型化創作上有所突破的創作者們為之側目,想來也並不令人意外了。

向好萊塢學來的類型化

倫理題材一度是韓國電影的標籤。最知名的範例即是《悲歌一曲》,此片曾冠居韓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十年之久。但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喜劇片開始逐漸佔據大銀幕。如《我的老婆是大佬》和《我的野蠻女友》等影片均為當時的熱門電影。

當年《韓國時代》雜誌表示,從倫理題材電影到喜劇電影的變化,是韓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歷史表明在諸如經濟大蕭條的艱難時期,講述悲慘命運的電影通常受到歡迎,為它提供給觀眾盡情灑淚的機會,而當觀眾步出影院的時候就覺得生活沒有那麼糟了。韓國經濟已持續幾年走高,這便可以解釋為什麼喜劇片在電影市場上壓倒了苦情戲。」

在隨後的十幾年內,韓國電影並未僅僅止步於喜劇電影,犯罪、現實主義、災難、玄幻多種類型都以迅猛的速度成長起來。在逐漸走向類型化的過程中,韓國電影對好萊塢的借鑒可謂不遺餘力。如《嫌疑人》對《諜影重重》的模仿,《海盜》對《加勒比海盜》的借鑒,《好傢夥、壞傢伙、怪傢伙》同樣致敬了《荒野大鏢客》。

從模仿好萊塢的類型化風潮起步,韓國電影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也在貼合本民族崇尚溫情質樸的情感需求,加之1999 年,更名為《電影振興法》的電影法第二次修訂,電影制度的放寬,為韓國電影的生命力再次添了一把火。

在類型化的韓國影片中,討論最多的當屬結合現實主義題材的犯罪電影。此類影片將紀實與虛構相結合,或根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犯罪事件加以改編,或以現實人物為原型加以創作。

與傳統的商業犯罪電影相較,韓國犯罪電影的虛擬情節較少,更著力於展示現實中的陰暗殘酷,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韓國犯罪電影也同時符合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訴求。在韓國電影中,觀眾很少能尋覓到英雄主義的色彩,主角更多是極富小市民色彩的普通人,在類型片的結構中,大多帶著抨擊司法制度,揭露行政弊端的訴求。在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在社會中象徵著權威的公職人員,直接或間接地成為了犯罪中的一環。

同時,無論是展示人性的黑暗,還是揭示社會暗藏的問題,影片大多以悲觀主義的結尾告終,小人物或依仗暴力傾斜仇恨,或倚靠其他自由的方式進行抗爭,都只是灰色現實面前微不足道的一絲點綴。此類形態的韓國影片與「新好萊塢」時期的犯罪電影,如《骯髒的哈里》等如出一轍,同樣具備了反體制的色彩。

韓國的災難影片也是類型化特徵十分明顯的一類題材。如《漢江怪物》《釜山行》《鐵線蟲入侵》都屬於災難類型中的病毒怪物一類。與商業電影中標準的怪物類影片一致,韓國災難影片通常以主角在危險環境中竭力解救家人的故事為主,在救援的過程中不斷遭到反派人物的阻撓,但在最終戰勝困難逃出生天。

從災難題材的大分類下,韓國電影也分化出了災害救援影片,常見情節是政府高層出於利益需求無視隱患,而人微言輕的主角試圖拯救生命的故事。影片中官僚主義的盛行和平民的生命,往往是影片最明顯的矛盾衝突。

反偶像、重情感的類型本土化之路

雖然災難影片和犯罪影片都是好萊塢商業模式下的產物,但韓國電影對這幾類題材做出的本土化改造同樣不可忽視。在此類的韓國電影中,反英雄主義、反偶像化是最為明顯的特徵。

比起英雄主義,韓國影片的主角大多帶著「復仇」色彩。電影中的小人物復仇故事,是韓國民族「恨」文化的體現。對殖民歷史忍耐、反抗的民族心理,令復仇情節在本土觀眾中大受歡迎。懷揣仇恨的情緒,能夠令觀眾在觀影時,消解傳統文化土壤中帶來的無力和屈辱感。這正是好萊塢類型與本土民眾情緒結合之下的產物。

雖然倫理家庭不再成為韓國電影人熱切追逐的題材,但韓國傳統文化對於親情的需求仍然存在。在去偶像的人物塑造方法論大行其道之時,主人公的性格缺陷大多都源於家庭,而對於情感的需求往往也是推動影片發展的主要動力。無論是在《釜山行》還是《素媛》《計程車司機》等幾類類型不同的影片中,對兒童等弱勢群體的關愛理念,對家庭的眷戀心情,都是主人公與觀眾建立共情,達成情感共鳴的利器。

而這一特點在恐怖片中也有所體現,由於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韓國的恐怖驚悚片始終繼承了傳統文化以道德人倫為綱的觀念,影片中「陰間鬼怪監督規範現世人類」的傳統模式時有呈現。《與神同行》的地獄世界觀就是典型的範例,落腳於親情,執守本土的道德倫理,正是韓國電影一直秉承的成功理念。即便在以驚悚恐怖的類型題材中,對於親情的堅守,仍然是此類影片的文化內核。

從2000年開始,韓國電影走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歷程。在前十年的電影市場上,動作和喜劇電影一直是韓國觀眾喜好度的榜首,愛情和倫理電影退居其次。而從2008年開始,犯罪驚悚題材開始展露頭角,類型片題材逐漸豐富,小成本獨立電影也開始走入觀眾視野。史詩類、紀錄片、實驗電影都出現在韓國電影市場中,而這正是電影產業不斷成熟的表現。

而縱觀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不難發現,韓國電影的產業發展之路,與一衣帶水的中國市場有頗多相似之處。喜劇和動作題材的熱火,以及近些年來多類型題材影片的興起,都讓韓國影片的發展史於從業者有了更多的借鑒意義。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電影之路,就是尋找適合自己的「雨靴」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