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

他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一生獲得過多種文學榮譽:馮泰納獎、歌德獎以及1946的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8月9日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

黑塞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經典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悉達多》《玻璃球遊戲》等。

托馬斯·曼說過,黑塞代表了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黑塞的創作真正繼承了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因而世人稱他為「新浪漫主義者」。

信仰與懷疑是相互關連的,就像吸氣與呼氣一樣相互制約。

一個人若能把一部分畏懼之心轉化為虔敬之心,便可使自己變得高貴。

死亡也許是賦予你一個休息的機會,一種短暫的、極微量的小憩,可以長長地舒一口氣,不過,輪子隨即又繼續轉動了,於是你又跌進了滾滾紅塵,又成為千萬個人形中的一個形象,又繼續跳起了時而放蕩不羈,時而狂喜陶醉,時而又悲觀絕望的生命之舞蹈。啊,世上根本不存在熄滅,生命的輪迴永無盡頭。

孤獨就是無求於人。

然而人並非僅僅作為個人而存在,他同時也是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永遠是一個關鍵而奇妙的點,在這個點上,世界的萬千現象縱橫交錯,充滿不可重複的偶然。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

懶得思考和評判自己的人會順應世俗的禁忌法則。他們活得輕鬆。而有些人的戒律卻來自心中,在他們看來,正派人天天做的事未必不是禁忌,而遭他人唾棄的事在他們眼中卻是不乏合理之處。每個人都得為自己而活。

人只應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不屈從任何外力的驅使,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這才是善和必要的行為,其他的一切均毫無意義。

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慾望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象來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於它而歡喜。

年輕人相信自己可以永遠活下去,所以所有的願望與思想都是以自己為本位。等到一進入老年,就會發現事情終有個完結,只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到頭來也只是一場空而已。因此老年人有必要相信有另一個永恆的世界,相信自己絕不是為了像一條蟲豸般地活著而生活。

我可以摒棄生命及世界上的所謂正義、理智與意義;我發現,世界——即使沒有這些抽象的東西,亦照樣可以過得很光彩——但是生活如果沒有一些樂趣的話,我壓根兒也無法活下去。

我根本就不尊重現實。我認為現實是一個作家最不必去考慮的東西,因為,現實無論如何總是存在的,因此寫出來不是令人感到很乏味嗎?

終我一生,每一件東西皆卷之重來,同樣的需要、同樣的慾望與喜悅、同樣的誘惑,不斷地干著愚不可及之事,重遇著相同的境遇,然而它卻永遠是一種新的遊戲——它永遠令人感到美麗、危險與興奮。

詩的創造物比詩人本身更加生動,更加真實。

所以藝術的根源,或者甚至所以精神勞動的根源,都是對死亡的恐懼吧。

恨某人時,我們所恨的其實是他跟自己的相像之處。我們缺乏的內容並不會令我們激動。

誠然,屹立於陽光下的樹木、風化的石頭、一頭野獸、一座山等,都有它們的生命,也有它們的歷史,它們各自生存,有痛苦,有逆境,也有快樂,然後逐漸死亡。然而,我們幾乎沒有了解它們的力量。

現實是偶然性的。現實,這種卑微、令人失望而貧瘠的東西,根本是無法改變的,除非我們斷然否定它,並在這種過程中,證明我們比它強大。

散步令我獲得了一種快感,一種飽含憂鬱、厭世和厭己情緒的快感。

倘若一個人在生活的激流中游泳,正與波浪搏鬥,他的活動與痛苦便都與智慧毫無關聯,他不得不順從命運,即或只是些厄運,也只能夠儘力而為,並且聽天由命。

文字現實以上主義,已授權

圖源:黑塞的畫

編輯 | MN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塵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一千年一萬年,也難以訴盡你
你很美,但你太善變、太能裝了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