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魯班到庖丁,匠人精神曾經在中國盛行,如今在日本傳承不衰

從魯班到庖丁,匠人精神曾經在中國盛行,如今在日本傳承不衰

中國是一個手工藝大國,其鼎盛且不可超越的時代,是春秋戰國。

那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崇尚自由的時代。因為,如果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競爭;而如果沒有充分的競爭,人的活力、雄心和創造力也就不可能被充分激發出來,真正的巨匠當然不可能產生。

那個時代,想想都讓今人激動不已:學者要競爭,謀略家要競爭,商人要競爭,工匠要競爭,政客要競爭,軍事家要競爭,就連王侯也要競爭,真的是「百家爭鳴」。競爭的結果,最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

我所見過的最匪夷所思的工藝品,都產自那個時代,空前絕後。那是產生魯班的時代,那是稱大匠為「哲匠」的時代,那是一個手藝人可以結社,建立「兼愛非攻」的和平主義理想學派「墨家」的時代。

那真的是一個匠人的時代,匠人精神瀰漫於列國,充斥於各行各業。

漢字「匠」造得有意思。

「斤」,是斧頭,代指所有工具。

「匚」,是一段木頭,代指所有被加工的材料。

用斧頭砍進木頭,砍出一個有設計的形狀,這個工作叫「匠」,做這個工作的人叫「匠人」。因此,這是一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並重的工作。在這個行業里也有分工,有人偏重於設計的腦力勞動,用嘴指揮大家共同完成一項工程。這種手口並重的匠人就是「哲」,手持斧頭,且滔滔不絕。所以,哲人,最早也不過是能說會道的匠人,比如公輸班,魯國的大木匠、工程師、建築家、設計家、橋樑學家、兵器學家。還有墨翟,也就是墨子,墨家學派的領袖,他不滿足於只是設計宮殿,他還想設計天下,設計人們的思想觀念。

「哲匠」,多麼美好的一個詞。由此派生出「哲人」「哲學」「哲思」「哲理」等高大上的名詞,但不要忘記詞源學所揭示的演化路徑:由手到口。

「哲」字由手到口,其實中間走的是心。匠要動手,但必須走心為了強化這一點,先人又在那個匠人時代創造了一個名詞「意匠」,創造了一個片語「意匠經營」。

「意」字是「心音」二字的組合,默默地在心裡說話,也就是思維,尚未說出口,就是「意」。「意匠」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動手之前,動手之中,要動腦子。你不一定會成為「哲匠」,用口去指揮大家;但你必須是一個「意匠」,一個走心的手藝人,一個有想法、會設計的工匠,心手相應——想得出,也做得出,想得到,也做得到,而且,別出心裁。這就是「意匠」:心在手先,心手相應,心靈手巧。

把「意匠」和「經營」組合到一起,說明這是一項複雜的勞動,除了有創意,有手藝,還要有設計,有謀劃,有管理。事實上,手藝人,工匠,就是古代製造產業的從業人,他們經常是生產者和管理者的合一,光做「意匠」,不善「經營」,也成不了一代哲匠。

最耐人尋味的,是春秋戰國時代,哲人對匠人的觀察,以及觀察之後的思考。

一部《莊子》,說了好多匠人的故事。

「解衣盤礴」是讚美那個在國王召集的御前創作會議上,敢於遲到、旁若無人、在別人舐筆和墨時竟然脫衣裸體的畫家,不畏權貴、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無所拘束的精神狀態。

「庖丁解牛」是讚美對業務精熟到「不見全牛」,「不以目視而以神遇」的境界,在自己專業領域裡「遊刃有餘」的能力。這種精純嫻熟的能力,不僅建立在對對象(牛)的結構與質地的深刻全面細緻的了解上,也建立在對自己的工具(刃)熟練掌握到得心應手的程度上,還建立在庖丁自身極好的身體協調能力上,他能把「解牛」的過程弄得像一場優美的舞蹈,旁人享受,自己也娛樂,而且對自己的「表演」又自信又自豪。

「承蜩者」是讚美那種「凝於神」的高度專註,只有在這樣的高度專註中,蜩—竿—臂—人,才能連為一體,除此之外的整個宇宙不復存在。

「運斤成風」的故事是探討一種極致的心理狀態,只有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之下,才可能完成把利斧舞得虎虎生風,去斫下一個活人鼻尖上的一抹堊這樣匪夷所思的行為。這種心理狀態,其實就是排除一切干擾的能力,這樣的話,運斤時心裡空空蕩蕩,乾乾淨淨。

莊子說的這些故事,用今天的話表述,就是專業主義激情。

為了達到這種專業主義激情,他甚至說要「絕聖棄智」,要「呆若木雞」。

在鬥雞中最後勝出的,是那隻獃獃的、木頭一樣的雞。因為,只有它,完全達到了莊子要求的保有專業主義激情的狀態。

呆若木雞的狀態,另一位哲人老子把它說成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孔門三千弟子,最聰明、智商最高、可能比孔子還有智慧的人,是顏回。但顏回「終日不違如愚」,每天對老師的言行不質疑、不反對,像個獃子一樣。其實,他獃獃的時候,已經在心裡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自己給自己正反合過好幾輪了。

李可染說,他的老師白石老人畫畫的時候就好像一個不會畫畫的人。他總是把紙折來折去,站在畫案前發獃,下筆很慢。李可染說,我的老師從來沒有「一揮」過。

李可染自己作畫時,要排除一切干擾,連畫室地上一根小針,一片紙屑也一定撿拾乾淨。畫前一定用鉛筆畫出很精細的小稿,光影明暗濃淡虛實全都設計得清清楚楚。畫完後,題跋落款鈐印的位置,一定用小紙寫出好幾個樣式,在畫上反覆擺放,直到找到最恰當的位置,方才落款鈐印。

當李可染的弟子們聯袂去日本展出時,請老師作個序,李可染便寫了篇《「苦學派」畫展序》。他自己畫了大半生的水牛,晚年給畫室起名為「師牛堂」,他崇尚牛的「力大無窮,氣宇軒宏」,「穩步向前,足不踏空」。

無獨有偶,張仃不讓自己的子女學畫,原因是他認為子女們都太聰明。他認為聰明人學不好畫,因為聰明人總愛比較,左顧右盼,瞻前顧後,很隨意就改換方向,沒有定性,也沒有長性。聰明人機巧,機巧的人學東西快,但投機心理強,而且耐不住寂寞,走不了夜路,也走不了遠路。兒子張郎郎畫畫,他從不指導,直到有一天,他看了郎郎幾幅彩墨裝飾畫,才說了一句:「你這幾根線條畫得很生拙,不油滑,可以畫下去。」他曾對我說過某青年畫家身上天生有股拙氣,應該畫得出來。他給藝術家題字,寫得最多的是「寂寞之道」和「叩寂寞而求音」。談到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他總是特別提到他們對藝術的執著和驚人的工作量,他說過,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首先是一個勞動模範。

《匠人本色》這本書是對訪問日本匠人的兩次電視節目的文字記錄。讀者可以從我對日本匠人的直接採訪中領略日本匠人的風采,日本匠人傳承的恆久與執著精神,日本匠人精神對大和民族國民性的塑造,以及日本當今社會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匠人品質,及其在日本所有造物身上打下的令人動容的細節。

聖人云:「禮失而求諸野。」看看日本,看看過去,在前後左右的觀照對比中,「中國人民有所思」。

摘自《匠人本色》

王魯湘

山東畫報出版社 鳳凰壹力

鳳凰衛視高級策劃、主持人王魯湘帶隊實地探訪,看日本文化里的家族傳承和民族基因。

技藝與靈魂融為一體,以最虔誠的態度去工作,是對生命真正的敬重。

他們,一生一世只做一件事;

他們,用專註和手藝對抗機械的冰冷;

他們,將一門手藝或技術做到極致,無關功利和時間;

他們,對自己的手藝,擁有著一種近乎自負的自尊,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

用一種虔誠的心去對待事物和技藝,賦予它們一個靈魂,工藝由此上升為藝術,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

文化學者王魯湘實地尋訪,對話日本匠人,聽日本匠人口述淬鍊心性之法。

匠人們說

我每天仍會花很長時間來工作,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只是個貧窮的鍛刀匠人罷了。

——吉原義人

漆匠要能夠忍受寂寞,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人格力量。並不是所有學習漆藝的人都能成為真正的匠人。一個真正的匠人至少要經過10年以上時間學習和歷練,才能夠獨立地製作作品。

——西勝廣

手工藝人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面,如果一直是回頭往傳統方面去尋找的話,那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了。

——三田村有純

我從不做追趕時間的工作,要在最好的狀態下,精心屏氣做最好的作品。希望這些用時間和心血堆積起來的美,不斷地傳遞下去。作品最好不要放到玻璃櫥窗里,而要真正能夠讓人們使用,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

——鐮田幸二

六兵衛的每一代人都會根據他的生活空間、社會背景、文化素養進行新的探索,每一代都有創新,每一代都會形成獨特的燒陶標準和燒陶技藝,這是我們家族最大的特點。

——清水柾博

作者簡介

王魯湘,1956年生於湖南,1982年畢業於湘潭大學中文系並留校,1984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研修美學,獲哲學碩士學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現任職於北京神州有限公司,正式身份為中國國家畫院教授。

曾客串香港鳳凰衛視主持人,策劃、主持《縱橫中國》《世紀大講堂》《文化大觀園》等。著有《冰上飛鴻——黃賓虹畫學探微》《墨天無盡——李可染藝術研究》《大山之子——畫家張仃》《風雨賦瀟湘》等。

內容簡介

《匠人本色》是一本講述日本匠人世家如何傳承與堅守的書。鳳凰衛視高級策劃、主持人王魯湘帶隊實地探訪,深入日本街頭巷尾,尋找日本武士刀、浮世繪、漆器、陶器、能樂、鐵壺、天目盞、制筆等九個行業中的匠人,參觀他們的居所、作坊和技藝,將每種手藝的歷史淵源、行業特點和發展現狀等娓娓道來,試圖通過小小匠人探索日本文化的家族傳承乃至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日本匠人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不管外面的世界多麼繁華,他們都心無旁騖。他們對自己的手藝擁有著一種近乎自負的自尊,不厭其煩、不惜代價,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正是由於他們的堅守,人類的寶貴遺產才得以繼承並保存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好文字 的精彩文章:

契訶夫:他不想改變你,只是帶你發現瑣碎日常下掩蓋的東西

TAG:中國好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