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到底是教你寬容,還是讓你「以牙還牙」?
漫步在古風古韻的街道,讓我們一起感受歷史的沉香。
中國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一直源遠流長。其中匯聚了眾多的人物故事、優秀文化,秦風漢韻、唐詩宋詞,令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沉醉。中國歷史有著獨特的魅力,為世界所震撼。那麼大家最了解的部分是什麼呢?是人物故事?還是名言警句?還是中國成語?
成語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縮影,一個成語可以有很多意思,也就是所說的「一詞多義」。成語豐富了中國漢字的應用,在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聊一聊一個有趣的成語。
提到成語,理解成語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今天有這麼一個成語,連咱們中華文化的鼻祖--孔子,都曾誤會過它的真正意思,到現在還有人誤會它的意思。要是平時經常關注這方面的問題,你可能已經猜出來這個成語是什麼了。
這個成語呢,就是「以德報怨」,聰明的你是否猜出來了呢?這個成語呢,可以算得上歷史上最奇特的成語了。你要是沒聽說過,那也沒什麼問題。現在小編就帶你走進這個成語,感受成語的獨特魅力吧。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當別人欺負你,你不但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它出自《論語·憲問》,對這個成語,孔子解釋說:「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如果說用寬容來回報別人的怨恨,那該用什麼來回報別人的寬容呢?孔子說:如何回報別人寬容?那就是用公平對待怨恨自己的人,用寬容回報別人的寬容。」能明白嗎?再往通俗里講,就是不能用寬容回報怨恨,而是別人對你怎樣,你就對別人怎樣。這樣才是正確的回報方式。
然而流傳到現在,成語的意思就成了,旁人對你很壞,但你還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意思已經被完全顛倒了。而且孔子所說的,與現在理解的出入很大,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孔子的理解也是有錯誤的。不過各方有各方的理由,孔子認為用寬容包容怨恨的方式不對。然而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呢,孔子的角度又是錯誤的。這或許是因為古人和今人的想法有所不同罷了。
瀏覽到這裡,大家對這個成語是怎麼理解的呢?你們覺得哪兒種方式更好?小編呢,認為大家可能更傾向於孔子所提倡的吧,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顆聖母心,做不到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怨恨。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哦!


※一個亡國之君成為俘虜,全城百姓哭送,7天後趙匡胤直接殺了他
※最走運的王爺,一個妓女把他扶上皇位,被後人恥笑千年
TAG:鬼谷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