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釅釅酒香間的雄風與禮制——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青銅酒具

釅釅酒香間的雄風與禮制——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青銅酒具

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中,酒具仍是重要的類型。在戰國中山國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青銅酒具,其中以銅壺居多,另外還有銅盉、銅罍、犧尊等多種。酒是液態的,容易揮發,不易保存,尤其是戰國時期的古酒,如果能歷經兩千多年的蒼桑歲月保存下來,那應該說是奇蹟了。但是,1977年在中山王厝墓中確實出土了兩種美酒。

圖1?中山王厝墓示意圖

中山王厝墓是迄今已發掘的規模最大的中山國墓葬,其設計非常獨特,在主墓室的周圍設有東庫、西庫和東北庫三個「庫室」(圖1),存放有大量珍貴的隨葬品,而且庫室與主墓室互不連通。因為這一獨特的設計,儘管該墓的主室屢遭盜掘,並被盜賊焚燒毀壞,但是庫室內的文物卻得以倖存。

圖2?銅扁壺與壺中酒液

銅扁壺 高45.9、長36.5、口徑15厘米,東庫出土。有蓋,壺蓋蓋面等距置三個環形鈕,短頸,圓弧肩,長方形圈足。壺身扁平,抹角呈桃形,左右兩側呈圓形,肩部各有一獸面銜環鋪首。出土時壺內有透明的淺翡翠色酒液,尚有酒香(圖2)。

銅圓壺 高45.5、口徑14、腹徑32厘米,西庫出土。壺蓋有圓鼓頂,坡面等距立有三個雲形鈕。短頸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壺腹部有二道凸弦紋。出土時壺內盛有墨綠色酒液,香味濃郁(圖3)。

圖3?銅圓壺與壺中酒液

這兩件銅壺的壺蓋都是子母口,壺蓋與壺口扣合緊密,而且均生鏽,提高了密封度。兩件銅壺內發現的古酒,在當時是中國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的實物古酒。中山國的前身白狄族鮮虞部游牧經濟特色鮮明,有可能掌握了以奶釀酒的技術。進入中原地區後中山國逐漸接受了農耕文明,加上統治者重視農業,農業生產相當發達,糧食產量較多,是釀酒業發展的實物基礎。

春秋末期到戰國早期,中山國處於逐漸由陝西、山西一帶向太行山麓遷徙的進程中。戰國早期的鮮虞貴族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具有游牧民族文化特徵的器物。如行唐李家莊出土的提梁銅匏壺、雙環耳絡繩紋銅壺,唐縣北城子墓出土的絡繩紋銅扁壺等。

圖4?提梁銅匏壺

提梁銅匏壺 高23、口徑4、腹徑43厘米。壺的整體形狀像一個歪頸葫蘆,小口,圓腹,平底。通體素麵,腹部上下有兩個橫置的附耳,耳上有一隻扳手,扳手上飾有繩紋。葫蘆形的銅壺便於攜帶,可以活動的扳手非常實用,是一件形制獨特的銅壺(圖4)。

圖5?雙環耳絡繩紋銅壺

雙環耳絡繩紋銅壺 通高29.7、口徑10、底徑13.6厘米。銅壺為小口,短頸鼓腹,平底。壺的肩部有一對對稱的豎環耳,下腹部正中處有一隻豎環耳,便於繫繩、攜帶。頸下至底部有凸起的橫條索紋四道和豎條索紋六道,橫豎條索紋相交處,扣勒成環索狀方孔,孔內有陰刻雷紋。壺的造型和裝飾都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點,尤其是絡繩紋象徵捆勒,與游牧民族經常流動的生活方式有關(圖5)。

圖6?絡繩紋銅扁壺

絡繩紋銅扁壺 通高40.8、口徑9.8厘米。壺身扁方,鼓腹,矮圈足,平蓋。蓋面兩側裝飾獸首銜環,獸首的雙眼鑲嵌綠松石。壺肩兩側、腹部四面設有3組6個對稱的麻花形提環,顯然是為穿提鏈而作。壺身四面外表均飾獸面紐結雙重繩索紋,圈足外表裝飾由三角雲紋組成的繩索紋。此壺造型、紋飾模仿游牧民族馬上盛水盛酒的皮囊樣式,別具一格(圖6)。

圖7?銅扁壺

另外,中山王厝墓也出土了幾種銅扁壺,其中一種是前面提到的盛有淺翡翠色酒液的扁壺,還有一種銅扁壺(圖7)是敞口、短頸,有兩個環形耳,模仿北方民族盛水或盛酒的皮囊。皮帶兜緊盛酒皮囊的形象十分逼真。

圖8?提鏈銅壺

提鏈銅壺 通高44、器高32.6、口徑12.4厘米,中山王墓出土。壺帶蓋(圖8),頸部內收,圓鼓腹,平底圈足。蓋為子口,圓鼓頂,頂中間有一環鼻連結兩節銅鏈和一隻圓環。肩部兩側各有一獸面銜環,每環連結銅鏈五節,兩側銅鏈連接於中間的龍首璜形提手上,共同構成提鏈。蓋上的兩節銅鏈由圓環與壺肩一側的提鏈相套,圓環既可在提鏈上自由移動以便於開啟,又可以保證騎馬活動時壺蓋不脫離壺體。圈足四壁鑄銘10字,刻銘13字,共23字,說明製造年代、督造官和工匠姓名。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原文作者:劉衛華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釅釅酒香間的雄風與禮制——戰國中山國出土的青銅酒具》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除了楊貴妃,唐玄宗背後還有這樣一個神秘女子
他是曹寅友人?通過畫作揭開鮮為人知的清宮繪畫背後的故事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