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類簡史》赫拉利:AI時代,人類真的會失業嗎?

《人類簡史》赫拉利:AI時代,人類真的會失業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遠讀重洋】

ID:readabroad

對很多人來說,赫拉利的名字早就如雷貫耳——他生於以色列,是牛津大學的歷史學博士、希伯來大學的教授。他之前的兩部作品《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僅中文版在國內的銷量就超過了 500 萬冊,在全球更稱得上是現象級的暢銷書。

如果說《人類簡史》是解讀「昨天」,《未來簡史》是展望「明天」,這本《今日簡史》就是赫拉利分析「今天」的一本書。

《今日簡史》到底講了什麼?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

一、科技顛覆

二、政治挑戰

三、絕望與希望

四、真相

五、生存下去

其實關於科技的話題,赫拉利在他上一本書《未來簡史》里已經有了很多闡述,比如生物工程、人機結合、由數據組成的「萬物之網」等等。在這本《今日簡史》里,赫拉利重點談了人工智慧 AI 和人類工作之間的關係。

01.被AI創造的無用階層

自 AI 誕生之初,關於人工智慧會不會搶人類飯碗的爭論就一直不休。比如,《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就說,未來有 70% 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很多人對「AI 和機器人會搶人類飯碗」這個結論,幾乎已經沒有什麼懷疑了。

而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赫拉利又往前推了一步——他認為,因為 AI 和機器人的發展,人類社會將出現一個數量龐大的「無用階層」,這幾十億人無法對世界作出任何貢獻,只能混吃等死。

過去提到 AI,我們通常認為,創意和藝術類的工作相對比較保險,不會被機器搶走。但赫拉利卻告訴我們,包括創意和藝術在內的各行各業,未來都會被 AI 和 機器人取代。在這本書里,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假設你的另一半把你甩了,AI 演算法可以幫你渡過「悲傷的五個階段」:

1、先用博比·麥克費林的歌《不要憂慮,要快樂》幫你否認發生的事實;

2、再用艾拉妮絲·莫莉賽特的《你應該知道》讓你發泄憤怒;

3、接著用雅克·布雷爾的《不要離開我》和保羅·楊的《回來,留下來》鼓勵你討價還價;

4、再用阿黛爾的《如你》讓你深刻體會沮喪;

5、最後再用葛羅莉亞·蓋羅的《我會活下去》讓你接受一切。

接下來,AI演算法會為你量身改造這些歌曲的旋律。可能有的歌所有地方都好,但有一個地方你不喜歡。也許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但 AI 演算法已經知道了——因為只要一到那個地方,你的心跳就會停一下,催產素的數值也會稍微降低。

而 AI 演算法就可以把你不喜歡的這個地方重新改寫,甚至完全刪掉。最終,演算法可以根據你的生物統計數據,量身打造全世界只有你會喜歡的歌曲。僅憑這一點,AI 就可以碾壓全世界最牛的音樂家。

02.生化機制操控人類

長遠來看,AI 和機器人會比人類更了解自己的情緒,甚至還能操控人類的情感。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人類之所以會對各種事物產生不同感受,是因為人類體內生化機制的分工合作。

比如,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情感到幸福快樂,背後其實是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等神經元和生化物質綜合作用的結果。未來,AI可以對人體生化機制實現實時監控,從而預測和操控人類的行為。

換句話說,未來人類會被 AI 玩弄於鼓掌之間。不僅如此,赫拉利還提到了兩種重要的能力,一種叫「連接性」,另一種叫「可更新性」;這兩種能力,AI和機器人具備,人類卻並不具備。

顧名思義,「連接性」是指機器之間可以相互連通,無數的機器連接起來,會構成一張巨大的網路。

比如,赫拉利認為等自動駕駛普及之後,發生車禍的概率會降低。因為所有車輛的運行軌跡和速度會成為自動駕駛網路中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就不太會出現單獨個體之間因為溝通不暢或者不了解對方意圖而發生的意外事故。

「可更新性」則有點像我們在手機上更新應用軟體。比如,騰訊發布了微信的更新版本,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應用商店下載更新,你可以馬上用到微信更新之後的新功能。

但這樣的能力,人類並不具備——比如,某醫藥公司研發出了抗癌新葯,AI 機器醫生可以瞬間同步信息,提高治療效率,但人類醫生卻做不到 100% 同步這個信息。

那麼,人類該如何避免被機器淘汰的命運呢?

03.如何對抗AI霸權

在赫拉利看來,最直接的辦法是政府強制停止對 AI 和機器人的研發投入。但剛才也提到了,人類不具備「連接性」的能力。

各國政府都有獨立的意識形態,相互之間很難達成統一,因此,指望政府之間達成共識、統一行動,並不現實。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儘可能創造足夠多的新工作。但這也對人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創造新工作,就意味著人類要和 AI 機器人賽跑,不斷增加勞動強度和知識的迭代速度。但人類需要休息,機器並不需要休息,這樣的競爭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於是,赫拉利提出了第三個辦法:提供全民基本收入和全民基本服務,保護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但問題又來了:只有發達國家才有能力給公民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欠發達國家根本無法承擔巨大的財政壓力。

於是,赫拉利又提出了一個辦法:建立社群,為人們設立有意義的生活目標。

書中提到了以色列的猶太教徒,其中有 50% 的極端正統男性教徒從來不工作。雖然他們又窮又失業,但每次調查顯示,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比以色列社會的其他任何階層都高——因為他們在宗教里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因此生活得也更快樂。

04.人類真的會失業么?

當然,有一點必須要明確:赫拉利的歷史觀和分析世界的角度,只是諸多不同角度的其中一種。儘管赫拉利的角度足夠新穎獨特,但這也只是讓我們在認知世界的時候,多了一個維度而已。

比如,美國資深科技專家麥努爾·可汗(Mynul Khan)就認為,AI 和機器人並不會搶走人類的工作。

AI和機器人的普及雖然會減少傳統工作崗位,但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新崗位。2011 年的一項研究也表明,100 萬台工業機器人可以直接創造近 300 萬個人類就業機會。

人類歷史上,從發明車輪到古騰堡印刷機,人類一直在發展和適應新的技術。而且每一次,人類都會擔心新技術是否會搶走人類的工作。但每一次新技術的誕生,其實都會催生新的行業和就業機會。

比如,1440 年人類發明了印表機,雖然它搶走了很多抄寫員的工作,但圖書大規模生產之後,隨之創造了與圖書生產、運輸、推廣、銷售等大量的相關工作;印刷成本的下降,還直接導致了報紙的誕生。雖然抄寫員們失業了,但大量的新工作也被催生了出來。

再比如,19 世紀初美國 80% 的工作崗位都和農業有關。但因為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到今天這個比例只有 2%。而且,農業機械化並沒有毀掉美國經濟,反而讓美國農業變得更高效環保。

同時,當人類和機器打交道的時候,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變得不可或缺。因為機器人難免不會出現故障,平常也需要維護保養和升級換代。隨著 AI 和機器人越來越普及,人類社會也需要更多具備技術專長的人才去維護優化 AI 系統和相關硬體,這些都是新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全新工作機會。

還有專家認為,AI和機器人的普及,也並不會搶走創意和藝術類的工作。相反,科技的普及會給人類提供更多更準確的數據,讓人們更加專註思考創意和藝術的本質,更深入挖掘自身的激情和創造力。

而且,即便 AI 和機器人擁有了大量數據,它們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世界的情況。

說了這麼多,屏幕前的你理解了多少?對AI是否又有自己的認知呢?

小編一直相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我們的行業結構與社會分工因AI而重新劃分的時候,如何面對AI以及了解未來還會發生什麼,就成了我們很重要的課題。但個體間的認知與知識面存在偏差,所以了解它最直接、最適合的方式就是閱讀赫拉利《今日簡史》的原作。

琳小琅順單(de)純(se)的秀一下私藏的尤瓦爾·赫拉利的親筆簽名呦!欣賞不出售的《未來簡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琳琅智庫 的精彩文章:

立秋:秋風起,涼意生,喝杯茶安寧平氣吧

TAG:琳琅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