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香港青年在廣東:他們眼中的大灣區與未來

香港青年在廣東:他們眼中的大灣區與未來

來源:時代周報

[摘要]小市場,高房價,正成為香港年輕人創業創新的「攔路虎」,一些年輕人更試圖成為會計師、醫生等高薪 「專業人士」,還有更多年輕人像陳華這樣,選擇到深圳乃至整個廣東創業。

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陳華,作出了一個改變整個家庭的決定。

原本準備經手自己家開在香港旺角的茶餐廳,將生意紅紅火火地做下去。但是一切都被香港飆升的房租給改變了。他帶著家人到深圳南山,重起爐灶。

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發布的數據顯示,香港私人零售業樓宇租金幾乎連續上漲了12年,並在2015年達到頂峰。許多個體經營戶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關門大吉或者另闢新處。

小市場,高房價,正成為香港年輕人創業創新的「攔路虎」,一些年輕人更試圖成為會計師、醫生等高薪 「專業人士」,還有更多年輕人像陳華這樣,選擇到深圳乃至整個廣東創業。

一直以來,香港和廣東都有著非常緊密的經濟聯繫,「前店後廠」的模式運行了幾十年。如今,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土地租金的提高,以及內地經濟的轉型升級,該經營模式遭遇重大挑戰。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粵港澳合作進入新模式。廣東依靠成本、產業基礎和市場等優勢,為港澳青年提供就業機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人才補貼、通關便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等優惠政策的陸續出台,也吸引了一部分港澳青年加入大灣區中。

「大灣區把香港放在更大的範圍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香港的作用。如果就香港論香港,香港沒太多機會,尤其是年輕人。你在香港大學讀建築,在港科大讀電子工程,最後留在香港從事金融嗎?將香港放入大灣區中,香港青年才能得到更多附加價值的提升。」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那麼,香港青年是怎樣看大灣區的呢?

對大灣區了解不夠

去年11月23日,香港廣東青年總會聯合明匯智庫、香港樹仁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發展民調研究報告》,對近千名香港青年做了調研。調研數據顯示,超半數香港青年未聽說過粵港澳大灣區。

林安目前在香港從事金融業,他本想等從美國畢業後,嘗試一下廣州的工作,對於嘗試來廣東發展,他僅僅是覺得廣東的未來前景會很不錯,但是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其實並不特別清楚。

在清華大學進修博士課程的香港青年蘇桐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事實上,的確有一大部分香港人不了解大灣區,可能是他們所接受的媒體中並沒有特意去報道關於大灣區發展的計劃。」他認為香港政府應該將推廣聚焦於青年人身上,發布更多關於大灣區政策的資訊。

時代周報記者觀察到,香港針對青年群體的新聞APP,如「香港01」「端媒體」,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聞寥寥無幾,並且大多是「陳年舊事」。香港畢業生很少有渠道了解如何進入內地工作,網路上的信息也大多是關於如何由內地進入香港工作。

香港青年經常使用的社交媒體是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微博與微信的使用率都比較低,而且青年群體很少觀看電視媒體,所以導致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並不那麼有效。

蘇桐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香港青年的想法。在香港如不刻意去尋找大灣區的資料,很難接收到相關的信息。所以,他認為香港政府調整宣傳策略是當務之急。

事實上,粵港兩地也正不斷合作舉辦青年交流會、實習計劃來加深了解。2015年以來,廣東省與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聯合舉辦的「粵港暑期實習計劃」已組織超過2000名香港青年來珠三角地市開展為期4–6周的暑期實習。通過參加該項目,香港青年增進了對內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了解,感受了廣東就業創業環境,進一步增強了就業競爭力。今年廣州南沙青年聯合會主辦的港澳青年學習「百企千人」項目預計報名的港澳學生將超過600人。在深圳前海青年創業孵化基地中,香港的創業團隊達到158家,融資超過14億元。

越來越多的在港青年選擇主動去了解內地,兩個月的內地生活就能夠讓他們改善對內地的印象。就像已經在深圳創業5年的陳華所說:「內地和香港確實不大一樣,生活和工作環境、朋友圈都會改變,但是這邊可以探索更多的新鮮東西,壓力也更小。」

融入有一定困難

雖然對發展前景看好,也期待在內地工作,但是香港青年們發現所面臨的困難並不少。

在林安找到心儀的公司,並投完履歷之後,久久沒有得到回應。他覺得也許是香港人到內地需要提供的證明文件太多,公司覺得很麻煩就沒有考慮了。香港青年入職審批時間長,需要的證明文件多,使得公司要消耗更多的人力資源來處理。對此,陳華也有同樣的煩惱,他覺得內地需要的證明文件太多了,流程繁瑣,辦一個餐飲店要五六張證,還要時常擔心政策的變動。他說:「政策一改,直接下個通告,沒有一個緩衝期,剛開始很頭疼啊。」

專家認為就業約束、手續繁瑣是制約粵港澳地區人口流動和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機會不足的原因之一。

香港的產業主要集中於金融、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旅遊四大塊,無法提供更加多元的就業機會給年輕人。然而大灣區的發展能夠為年輕人帶來發展的機會,同樣因為本地產業的單一,年輕人向外尋求機會也成為自然的選擇。

當蘇桐從記者處得知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引進計劃時,表示這對他太有吸引力了,他說:「香港地少,人多,房價高得誇張,真的是寸土寸金,來廣東這邊就不用太擔心房價,政府還提供了這種福利政策,對我很有吸引力。」

不過,相較於人才引進計劃,如何在內地享受和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更是香港青年考慮的重點。

「要是可以一樣就好了,我們身份不同,買車買房都很麻煩,買房要社保證明,我們沒有社保證明不能買,貸款也更要社保才能貸給我們。」陳華這樣對記者說。

同樣蘇桐也對記者無奈道:「十一假期我本想出去玩,網上訂一個酒店發現很多都不接受香港身份證,讓我假期差點泡湯,還有就是買高鐵票要去港澳人士窗口買太麻煩了。」

期待更多政策紅利落地

對於這些問題,政府早有回應。

全國政協常委馬有利在政協會議上表示,應儘快確立港澳居民在內地的法定身份證件,並納入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務平台。同時,對港澳居民在內地就學就業、社保、醫療等問題進行綜合安排。優先解決民眾呼聲較高的港澳居民乘坐高鐵購票、進站問題等,給予港澳同胞更多的「國民待遇」。

各地方也紛紛為港澳青年拋出了橄欖枝。2017年,廣州市出台《廣州市天河區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發展實施辦法》,對港澳青年創新創業項目給予落戶和租金補貼,並成立首期5000萬元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優先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項目。珠海市建設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已設立5000萬元創業谷天使投資基金,共引進澳門青年創業企業134家,累計孵化221個項目。深圳前海實施「雙15」稅收優惠政策,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繳納個稅超過15%的部分給予補貼,並對符合優惠目錄的企業按15%繳納企業所得稅。

政策紅利不斷著陸使得粵港澳的經濟合作逐年升溫,廣東省人社廳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累計來粵工作外國人才75萬人次,港澳台人才115萬人次,兩項合計居全國首位。

最新的消息是,7月28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等事項的決定》,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大陸就業許可事項,可以說是解決就業麻煩的重磅消息。

林江認為,這是將港澳台同胞按照國民待遇進行調整,港澳台居民和大陸居民享受同樣待遇的第一步,相信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港澳台人士來灣區進行投資合作,這也是大灣區融合的第一步。

「取消後限制少了,降低手續的繁複性,我們很歡迎。」陳華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上汽的全球巨頭之路:500強只是起點
網魚網咖成唯一上榜本地生活類品牌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