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儒家的哲思和新儒家何為

儒家的哲思和新儒家何為

為什麼陰陽的源頭還是陰陽呢?除了卦象之外,一陽一陰,一陰一陽,它們的關係親密到陰陽本身沒有獨立性,它們是一個太極,它原本有一種存在,你可以設想。它要真正進入存在,它必須分陰分陽,它才能夠存在。而它們又對立,又相互從根本上需要,這恰恰是一種性別特點。我剛才說了,「生生不息」,「生生」是一種結構,結構本身還是陰陽的結構。陰陽的結構由《易經》顯示出來,由《易傳》把它解釋出來。到了漢代易學,漢代的儒學把陰陽生生不息的要害恰恰是認為,它生的是什麼呢?它生的當然是有——天地萬物。

「生生」本身是什麼呢?是一個時,它生生的節奏,它生生的結構就是時間。它表面的特點就是四時,都是陰陽的消長組成的。在漢代易學裡面,那些圖全都是來把八卦、六十四卦,排成春夏秋冬這樣的時間變化方式來循環等等。它都是陽怎麼出現,「一陽來複」,陽往上長,最後陽越來越盛,到了夏天的時候,達到極盛。在它極盛的時候,陰馬上出現了。陰再往上長,這邊就消。實際上是陽在消,陰在長,一直到了四時節氣,包括一天從早到晚。陰陽生生的世界是一個時間化,當然這個「間」就有空間的意思。這代表北邊,這代表南邊。春天是正東方,或者你叫時空間也行,時間也行,這個「間」有空間的意思。這樣來理解儒家特別合適。《易傳》裡面講得很清楚,《乾卦》是純陽之卦,它是父。《坤卦》是純陰之卦,它是母。乾坤生六子,乾一爻到這兒來變成父卦。實際上,看這底下,它就成了一個震卦了,所以震是長子。然後第二爻跑到這兒來,這就是第二個兒子。到這兒來,這就是第三個少子,然後還生三個女兒,一個家庭就出現了。在儒家的視野中,親親、家庭是跟天地享有同一個結構,跟整個世界享有同一個結構。「生生不息」,父母親,男女碰在一起,當然要結成夫婦,組成家庭。當然生了孩子,孩子還會再生,這個時間叫「代際時間」。代際時間,只要家族維持得好,按照吉祥的道路去走,按照有德行的道路去走,你的家庭就能夠長久地存在下去,這就是所謂的符合天道。你要是多行不義,你的家族很快就會滅絕。儒家的道德說法完全是隱含在時間化的智慧之中,陰陽化、時間化的智慧之中。清代有一位解《易》的思想家惠棟,他說《易經》整個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曰「時中」,這個意思肯定有很多解釋。他認為這才是堯舜傳下來的真正儒家心法,不是宋明理學講的那樣。

西方哲學的特點是什麼啊?它是從萬物的現象——多,所謂具體的,抽象出來一個「一」。所有的桌子輸出桌子的理念,所有的桌子、椅子、凳子等等抽出來一個「傢具」的理念。然後它一層一層地往上,認為最高的是「存在」。無論是建多少層,它在每一層裡面具體的東西裡面是實心的。當然,它還有不是實心的。具體的東西總是會變化的,會變化的東西裡邊總有摻雜的東西。不管是哪一派,還是經驗主義,都認為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印象。而唯心主義認為,最高的理念是一個最純粹的東西,神是最純粹的東西。它裡邊不再有更深層的結構,沒有發生的結構。它沒有意義地發生,只有意義地管理,已經現成地提供了,然後你把它抽象出來。這是西方的,它們的特點是形式特別突出。因為西方的哲學受古希臘的數學影響極深,畢達哥拉斯說「數是萬物的本源」,實際上,在西方哲學裡被以各種變化的方式體現著。數本身不再有一個內在的發生結構。而中國不是,中國認為萬物無論是小的東西還是大的東西,高的東西還是低的東西,它都是陰陽組成的。而陰陽本身又是更多的陰陽,它從無限的陰陽本身發生出來的,世界上每個東西裡頭都包含著萬物的信息。為什麼佛學能進到中國來?為什麼中國就能接受佛學?為什麼是中國接收的是大乘佛教而不是小乘佛教?佛學到中國,經過佛學中國化以後,最盛行的華嚴宗、天台宗、禪宗都是講最不起眼的存在,它有著整個天地萬物所有的複雜性、豐富性,都在那裡面,它們整個存在的東西都是相互映照、相互貫通的。其實這個思想已經在《易經》里有了。這就是為什麼宋明理學訴諸《易經》,為了應付佛學挑戰。後來我就花了很多時間,講完了漢代儒學以後,就來講儒家怎麼應對佛學挑戰。但是佛學給中華民族提供了極其精微的思想刺激。宋明理學確實是通過把《易經》再解釋,把《易經》裡面的華嚴味道再發現出來。《易經》裡面確實是有華嚴,那種相互貫通,所有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這麼一個思路,恰恰是因為它有陰陽的思想。陰陽的思想跟西方最根本的一個區別是什麼?就是說最根本的存在者不是哪一個東西,而是一種根本的發生關係,這極其要害。這跟佛家講的「緣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它跟佛家還是不太一樣的東西。佛家講「緣起」都是萬物之間的相互依存才能存在的那種很微妙的關係,但是它沒有特別突出對立,它不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點佛家講得好像不清楚,起碼印度佛學講得不那麼清楚。不是完全沒有,印度思想裡面也有陰陽思想。我們讀《奧義書》的時候,有的地方有,但也都是一閃現一閃現的。不像中國,簡直就成了理解人生意象的最基本的構造方式了。它從根本上沒有任何現成的實體,只有關係本身,還不是一般的關係,我剛才說的對立、互補、發生,這種關係的終極化就是所謂的「太極」。太極的意思,宋明理學已經揭示了,我覺得這點還是不錯的,但是還不夠。他們是為了去迎合華嚴宗的思想,提供所謂「月映萬川」,一個月亮在天上,天下所有水裡面都有月亮。其實還應該再往回講,所有水裡的月亮,都還互相映著,因為水裡的月亮又映回了天上的月亮。月亮要到這裡邊來,而它又要到那裡邊去,都是互相貫通。像華嚴宗特彆強調的,才是真正的《華嚴義海》的味道。這個思想,宋明理學應該再升華才更有意思,這是儒家的哲理。

大乘佛教,尤其是「般若」的智慧,大家都讀「般若」。我看很多地方都抄有《心經》。它和小乘佛教就不一樣了,和印度教也不一樣。它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西方人一定講假如「空」是「色」的本性,那麼「空」就要統攝「色」了。但是,就像印度教認為「梵」要統攝整個的存在者,存在者所有的存在根基都在「梵」或者「大羅」裡面,它們之間的相互貫通就沒有那麼充分了。佛教的這個思路到了中國以後,佛教裡面本來就有的一和多、現象和本質相互打通的思想,在小乘佛教裡面就不充分。所以中國人接受小乘佛教的時候就不太滿意,到了大乘佛教,就開始很感興趣了,但是還得要經過自己的改造,最後改造出來變成中國佛學,《易經》的相對互補又相互穿透、發生的思想就滲透進去了。比如說,佛學史上有一本很重要的書叫《大乘起信論》,有的專家考證說是印度人寫的,但是現在一般認為是中國僧人用了一個印度人的名字寫的,它實際上是一個佛教中國化的產物。它就是一定要把佛教的「因緣」思想,很典型地體現在兩邊相對又相互需要,它叫「一心開二門」。一個最原本的「真如心」,一定有一個「真如門」,那多好,「真如」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它一定要有一個「生滅門」,塵世種種不幹凈的,各種各樣的骯髒的、什麼事都能發生的,兩個都是絕對需要的,然後講出了一番道理。所以我覺得,中國古代的這種哲理,對於理解儒家思想是特別有幫助的。而到了當代西方哲學,也有一些萌芽或者是幫助我們理解的東西出現了。在剛才的哲學裡,我總結要害:一個是陰陽的結構,一個是時間的結構,陰陽構造出來的是一個時間的結構。而親子關係、家庭關係首先是一種時間關係,作為過去的先輩,父母、祖父母和未來的子女,孫輩或者更後交織成一個現在生活的家庭,這是一個極其有哲理含義的結構。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英雄鄭莊公(上)
從「神話」到「物語」:話語演進中的人性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