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6期
·國際政治·
1.陳拯:說辭政治與「保護的責任」的興起
【內容提要】作者以多方間的說辭政治如何塑造保護的責任的興起和流變為,探索更能把握規範演進動態的分析模式,強調應打破對規範理念的靜態實體化認識,將其形成與演進視為行為體在具體語境及社會結構限制下不間斷的理念與話語互動進程。行為體利用特定社會語境與情境的政治互動塑造了共有觀念與主流話語的表現形態和發展方向,其間既有融通也有撕扯。在保護的責任的興起過程中,各種行為體的態度表現出超越傳統「東西」「南北」二分法的多元複雜性。面對這個迅速興起的新理念,各方在不同的互動場景下形成了靈活的說辭來維護和推動自身立場。這些各具創造性的話語實踐以及各國理念與說辭之間折衝碰撞、互有攻守的政治過程,塑造了保護的責任興起過程中的妥協、變動與複雜化。多邊外交討論對共識的尋求以及由此而來的理念包容性與混雜性,既減少了阻力,給理念的傳播和規範化帶來了便利,也製造了新的困難。對這一理念的共識長期流於表面,始終無法鞏固和深入,依舊處於不斷的變動和爭奪之中。
【關鍵詞】說辭互動 政治較量 理念演進 保護的責任
2.熊煒:「借權威」與妥協的領導—德法合作的歐盟領導權模式
【內容提要】權威是國際關係領導權研究的一個難題,新近的理論探討了權威在國際關係領域,通過法理、交換、傳統、聲譽等多種來源而建立的可能性,凸顯了權威變化與國家實力消長的非同步性。德國在歐盟的領導權本來缺乏足夠的權威基礎,其獲得歐盟領導權的策略是通過對法國妥協以換取合作、實現從法國「借權威」,以克服自身權威短缺且無法在短期內通過常規渠道彌補的困難。歐盟的領導權在大多數時候是蟄伏的,只有當制度化運作無法克服集體行動的障礙或無法選擇集體行動的方向時,領導權才發揮作用。歐盟在領導權威問題上有三個突出方面,即一體化發展方向的確定、危機應對和國際代表。在這三個方面,統一後的德國均通過對法國的妥協與讓步以確保對法國權威的借用以實現歐盟國家的集體行動。德國「借權威」策略的實質是在實力增長的同時持續保持審慎和謙讓的態度。這也為新形勢下中國如何塑造自身在國際關係中的權威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領導權 權威 德法合作 歐盟
·國際安全·
3.蔡翠紅 李娟:美國亞太同盟體系中的網路安全合作
【內容提要】冷戰後,美國在不同契機下選擇性地強化亞太同盟,以應對快速變化的亞太形勢、維持美國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隨著網路空間的戰略價值的凸顯,美國為了增強網路安全、掌控網路空間主導權並全方位遏制中國崛起,大力提升網路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並將網路納入亞太同盟的合作範圍,使網路成為美國亞太同盟合作的新興領域。美國與亞太盟國在共享網路情報與信息、加強網路空間軍事化協作、塑造網路安全環境、協調以自由與安全為核心的互聯網政策等方面進行網路安全合作。美國強化與亞太同盟的網路安全合作是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自然延伸,也是其網路空間國際戰略的一部分。對亞太各盟友而言,動蕩的地區安全局勢、遏制中國崛起以及爭奪地區主導權等多種利益訴求驅動它們與美國加強網路合作。同時,同盟義務認知與國家利益訴求上的偏差、美國對盟國的監聽以及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亞太同盟在網路安全上的合作基礎。美國在亞太同盟體系中的網路安全合作對中國的網路和國家安全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應予以積極應對。
【關鍵詞】網路空間 網路安全合作 美國亞太同盟 亞太再平衡
·全球治理·
4.余博聞:治理競爭與國際組織的變革——理解世界銀行的政策創新
【內容提要】既有文獻為解釋國際組織變革提出了三種理論路徑:國家推動、規範傳播和針對治理失敗的主動反思。其中,由治理失敗推動的內部反思被認為是國際組織變革的重要機制。但是,治理失敗只是反思機制啟動的一種條件,「治理競爭」——即多元治理者和治理方案並存,且這些治理方案間存在替代效應的狀態——應該是推動國際組織變革的更強動力。治理競爭使受挑戰的國際組織有更強意願採取更具針對性的創新。這種創新呈現出競優( 綜合競爭性路徑的優勢和受挑戰國際組織既有優勢)、差異化發展(拓展與競爭者不同的業務領域)和競次三種形式。世界銀行(世行)案例可以展示治理競爭理論的解釋力。世行的結果規劃貸款(P4R)可被理解為其對國際發展領域的新變化——競爭性發展融資機制的進步和發展中國家自主性的上升——的回應。與後華盛頓共識時代世行相對保守的改革不同,P4R體現了競爭性發展融資機制的靈活性,融合了世行的專業優勢,體現了世行將業務向社會和環境領域傾斜的取向,並包含了一定的競次成分。
【關鍵詞】國際組織 官僚文化 治理競爭 世界銀行
·國際政治經濟學·
5.陳兆源 田野 韓冬臨:中國不同所有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一種交易成本的視角
【內容提要】區位選擇是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議題。現有研究已注意到企業屬性和制度環境等因素對區位選擇的影響,但仍缺乏將其加以綜合的統一理論框架。以交易成本為視角,作者構建了一個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不同所有制企業在面對不同政治制度時的區位選擇。以簽訂契約為界,投資者與東道國間的交易成本分為事先的締約成本和事後的治理成本。同時,不同企業與東道國政治制度間的交易成本受其所有制類型影響。由於民主制通常在投資准入階段的締約成本較高,而否決者數量越多則投資實施階段的治理成本越少,故中國企業總體上傾向於赴民主程度較低、否決者數量較多的國家投資。考慮到企業所有制,相較於民營企業,國有企業面臨更大的進入壁壘和軟預算約束,這提高了締約成本而降低了治理成本,故會選擇民主程度較低、否決者數量較少的區位。2000年至2012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事件資料庫為上述機制提供了經驗檢驗。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區位選擇 交易成本 企業所有制 政治制度
6.劉宏松 徐悅:金融危機下跨大西洋金融監管協調的政治邏輯
【內容提要】跨大西洋金融監管協調的結果為什麼在一些情況下向歐盟的偏好靠攏,而在另一些情況下更為接近美國的偏好? 為解釋這一差異,需要在探討既有文獻提出的歐盟內部一致性和市場規模因素的基礎上,引入金融危機背景下不對稱脆弱性導致的討價還價權力變化這一政治邏輯。美國作為此輪金融危機的發源地,在危機後強化監管,導致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處於競爭劣勢;為抵消其競爭劣勢,美國積極向世界其他區域推廣其更為嚴格的監管標準,這使美國對監管協調失敗的結果具有脆弱性;美國面臨的脆弱性賦予了歐盟在跨大西洋金融監管協調中更多的討價還價權力。在金融危機後討價還價權力對比發生變化的背景下,美國提出的標準能否成為國際標準,取決於該標準對歐盟是否產生凈損害以及歐盟內部能否針對該標準達成一致立場。外國銀行機構規則、國際處置機制、資本要求和流動性規則三個案例的比較研究驗證了上述假說。
【關鍵詞】國際金融監管協調 金融危機 討價還價權力 監管標準
原標題:[期刊速覽]《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6期(總第454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2018年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 為何稱它們是中國科技領域的「硬骨頭」
※李克強中東歐之行:「16+1合作」的新起點與新征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