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點絳唇、三個耳洞……延禧攻略竟然是一部「清宮時尚還原全紀錄」

點絳唇、三個耳洞……延禧攻略竟然是一部「清宮時尚還原全紀錄」

儘管娛樂為主的電視劇,雖然不能像紮實的紀錄片一樣,來帶我們一窺乾隆年間的所有時尚細節。但創作者的一次努力,確實讓我們眼中已被各種影視劇搞暈的大清,終於清晰了一點呢。

一說清宮戲,眼前總能浮現出20年前的還珠格格們。乾隆年間的時代設定,卻因為「大拉翅」、「白圍脖」、「紅流蘇」,呈現出晚清戲班子的效果。

當然,鍋不能讓全讓老同志背,後繼有人還有「於媽」,讓你每每驚嘆於浮誇怪異的古代人物造型,以及雜亂撞色的用色方式。不僅瞧多了膩如肥肉,繼而也會感嘆對於歷史細節是何等草率敷衍。

《還珠格格》劇照

於正版《笑傲江湖》劇照

不過,在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中,「於媽」似乎「痛改前非」了。劇情姑且不論,服化道與整體的美術設計已經博得了相當多觀眾的點贊。儘管依然宮斗得刀刀見血,主角們卻從過往咄咄逼人的「阿寶色」變身性冷淡的「莫蘭迪色」。

細看衣物面料質地、刺繡工藝與服裝剪裁,以及首飾佩戴、室內陳設擺放等,也大可以滿足觀眾對於真正滿清帝王家的想像,而不是洋溢著那種風景區古裝拍照揮之不去的山寨感了。

《延禧攻略》嚴格遵循了滿人「一耳三鉗」的耳飾戴法:雙耳各有三個耳洞,都佩戴有耳飾。

皇后的每個耳墜都掛有珍珠,一般嬪妃每一邊只能掛一粒珍珠,宮女們每一邊只能有一個掛墜,其餘兩個耳洞都只是一般的耳環。

《延禧攻略》中,女性的眉毛都畫成了細細彎彎的柳葉眉,而非韓式一字眉,把古代東方美人的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延禧攻略》中唇妝採用的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點絳唇」,類似當今流行的「咬唇妝」。事實上,這種唇妝並未在宮中普及,但劇中的這種妝容讓我們更近距離地領略了中國古代的審美取向。

《延禧攻略》中的室內陳設融入了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元素,很有年代感,古樸而典雅。

有朋友或許要問,怎麼連我們熟悉的清宮戲中「大拉翅」、「兩把頭」的髮型以及寬袍大袖都沒了,這種減法到底做得對嗎?答案是肯定的。追劇這麼多年,如果還是對清朝審美停留在那個《還珠格格》階段,那麼可沒法培養起真正的時尚感啊。若說《延禧攻略》完全還原歷史倒沒到那般高度,但至少具備了與當時美學上的一致性。

清代早中期的宮廷女性時尚路線走的是簡約而不簡單,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髮型與裝飾。

結合劇中年代看,乾隆登基不久,正屬於清早期逐漸向中期過渡的時候。但劇中的髮型設計取材於清代各個時期。

劇中有一些盤辮包頭的造型,參考的是早期旗人貴婦的形象,她們穿著便服、常服時通常就是盤辮包頭,配花朵裝飾。(左:《延禧攻略》劇照 右:莽鵠立《執扇就座仕女圖》)

康熙後期開始,穿禮服時又以佩戴「鈿子」居多。「鈿子」是在正式場合用的平底帽套,上配金珠翠玉,分不同等級,曾在另一部清宮劇《甄嬛傳》中大量出現。

《延禧攻略》中還有不少「兩把頭」式的造型。在真實歷史中,直到乾隆的重孫咸豐在位年間,「兩把頭」才在宮廷普及出現。

劇中還有一種獨樹一幟的特殊造型,即高貴妃的「旗頭座」。這是一種形似饅頭山的髮型,是向旗頭過渡的一種形式。「旗頭座」在清末時比較常見,比如我們熟知的婉容就是這種髮型。

梳著「旗頭座」的婉容與她戴著「旗頭」的英語老師

而我們熟知的、裝飾了非常招搖花朵的「大拉翅」旗頭造型,得是很久以後憑藉慈禧老佛爺的身體力行,才在晚清民國興盛了一陣。

《延禧攻略》中有綉坊嬤嬤的髮型模仿的也是慈禧太后

《延禧攻略》中大多數女性的髮型設計,則屬於結合了「鈿子」與漢族分綹梳頭的原創設計,搭配絨花與點翠,還是比較素雅。

這種分綹梳頭其實算不上滿人的傳統,而是一種漢人的髮型設計。

1880年左右,香港女子

1876-1880年,寧波女子

綉坊嬤嬤就參考了一個晚清南方婦人的髮型

(左:延禧攻略劇照 右:1860s,寧波鄉下婦人)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尚特徵,可能與很多人想像的正好相反——恰恰是在滿族入主中原時間不太久的時候,在宮廷女性時尚上,滿漢融合反而更加密切。時間越指向近代,旗人婦女的裝扮倒是漸行漸遠。用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原話來說:「從頭到腳,和個暴發戶相差不多。」

《延禧攻略》中服裝的綉工和質感的細節都十分精美考究

故宮藏有一套畫,叫《胤禛十二美人圖》,是雍正還在做皇子時候由畫師所做。令人驚奇的是,裡面的旗人貴婦家眷,均是接近於晚明的漢族婦女裝扮。怎麼判斷呢?首先衣著上身為「長比甲」、下身為「百褶裙」,而並非旗人自上而下一體的袍子。其次,梳頭時額頭頭髮不分開,髮髻採用明式髻,即留著明顯的燕尾,是明清之際南方漢族常見的流行式樣。另有故宮舊藏《雍正行樂圖》中出現過四位妃子,其中兩人穿滿族長袍,另兩人卻身著漢族精緻衣裙,脖領處還配有醒目的明式領扣,外罩小雲肩,但四人頭上均是採用了滿族的鈿子裝扮。這充分說明了當時貴族婦女在便服場合習慣追求穿漢服或者滿漢混搭的風尚。即便在雍正這樣對漢族知識分子不甚友善的帝王麾下,宮廷旗人女性時尚也依然是大力向漢族靠攏。

《延禧攻略》中,貴婦們穿著雲肩出現的畫面不少,這也是非常有歷史的一種漢族服飾。

雲肩最早起源於隋朝敦煌壁畫的觀音菩薩身上,後來逐漸演變為女性裝飾。如果留意元明兩代的青花瓷器,瓶瓶罐罐的肩部,也「穿著」各式各樣的雲肩呢。在元代蒙古人統治中原時,不分男女,貴族中通行一種四合如意大雲肩,到明代則只在女性中流行柳葉式小雲肩,清代繼承下來。無論是旗人貴婦還是漢族的中高階層婦女,對雲肩都是喜愛有加。

雲肩是一種像動物羽毛排列形狀的裝飾,最初只是用以保護領口和肩部的清潔,後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物。

道光的孝全成皇后

除可摘取的「雲肩」外,還有綉入衣衫的雲肩設計,花紋樣式不同。

不過雲肩實為漢人更愛佩戴的裝飾物,於元朝起開始普及,劇中大部分清朝娘娘佩戴它也可以算作是個「小Bug」。

宮廷中女性如此鍾愛漢服,其實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處的影響。曹雪芹家從祖父開始就是一直在管理江寧織造,因此他寫作《紅樓夢》,能夠對貴族家庭男女穿著打扮研究非常「門清」。而南方士大夫文化發達,審美趣味也一向由他們來定義掌握,一貫追求的素雅調和,最終造成了為皇家提供絲綢的織造處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宮中的審美。而且不僅僅局限於服裝設計,傢具文玩,工藝美術設計也被囊括其中。

另外,劇中貴婦們頭髮上像多肉植物的裝飾物「絨花」,本是從唐代開始就成為貢品的民間手工藝品。在清初時候,又從宮中流回民間,被漢族普通婦女所喜愛。由此看來,這輪朝代更迭的大戰,女性時尚不僅在民族間,在階層間也是積極的融合流動。

儘管娛樂為主的電視劇,雖然不能像紮實的紀錄片一樣,來帶我們一窺乾隆年間的所有時尚細節。但創作者的一次努力,確實讓我們眼中已被各種影視劇搞暈的大清,終於清晰了一點呢。

騰訊網刊登此文僅為傳達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其觀點。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時尚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期主筆:王歡歡

散文作家,微信公眾號《美好百科》創始人與唯一作者,已出版作品集《美好百科:這個知識點超綱了》

____

微信搜索公眾號「騰訊時尚」(qqfashioncom),收穫每日「臭美資訊」,讓美離生活更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時尚 的精彩文章:

KENZO:塑料袋裝水果的「明朗少男成功記」才是2019主打
王歡歡:民國北平的孤獨星球

TAG:騰訊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