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帝國的擴張(下)

蒙古帝國的擴張(下)

原標題:蒙古帝國的擴張(下)


1259年蒙哥汗死後,忽必烈於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搶先集會稱汗。其弟阿里不哥聞訊後,在海都為首的西道宗王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在當時的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於是出現了兩個大汗。


由於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游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里不哥——蒙古帝國內戰爆發。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伊爾汗國則支持忽必烈。一番大戰後,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窩闊台汗國,欽察汗國與察哈台汗國不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大汗,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蒙古大汗地位,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隨之解體。

此後忽必烈的權力僅限於東方,而在元朝的官方觀點中,元朝皇帝應當也是蒙古大汗。一直到忽必烈死後的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朝才獲得四大汗國一同承認的宗主地位,但這只是名義上的了。


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大元皇帝,「大元」國號正式出現,忽必烈成為元朝首任皇帝。


至元九年(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二月,采劉秉忠議,改中都為大都,宣布在此建都。


至元十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大都宮殿建成。次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賀。元朝從此即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市)。大都代替和林,成為元朝多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至此以後,明、清兩代,北京一直是國家的首都。

至元十一年(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忽必烈命令屯戍高麗的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兵15,000人,大小戰船900艘出征日本。在日軍堅決抵抗下,首戰只獲小勝,未能深入。不久,因颱風將大部分戰船毀壞,加上已兵疲箭盡,元軍只得倉促撤回。


至元十三年(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2月4日,在對宋戰爭進行了四十多年後,元軍終於攻入臨安,宋恭帝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南宋滅亡,元朝掌握全國性政權。至元十六年(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權殘餘的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消滅。


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杜世忠等出使日本。杜世忠等一到日本,就被鎌倉幕府處死。這一消息直到1280年才傳到元朝。於是,忽必烈決心再次征討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徵調軍隊(包括結集南宋新附軍),成立征東行省(亦稱日本行省)主持征伐大計。


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軍兵分兩路遠征日本,但仍然失敗。而之後的遠征安南,占城 ,爪哇等國,也以失敗而告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方輿 的精彩文章:

彩圖版《二戰圖史》你會買嗎?

TAG:天下方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