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遭遇不幸,但她舉起槍,以顏色還以痛擊!

生活遭遇不幸,但她舉起槍,以顏色還以痛擊!

METOO運動,從美國蔓延內地,曾經困在黑暗中的影子走到了光亮中,以自己的方式報以拳頭痛擊。沉默不是辦法,而開口有一百種方式,有人付諸於公眾,有人寄託於藝術。林奕含以《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選擇了用文學來做了結,而她——妮基·聖法勒,選擇了用藝術,給這個世界還以顏色。

今年夏季,她的作品,即將登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妮基·聖法勒在工作中的肖像,1961年(左)

步槍射擊,1961年,96x 80 x 37.7 cm(右)

1961年,法國巴黎,一位女性舉起了手中的來福,對著畫布開槍,「砰!砰!砰!」隨即,顏料從破碎凹凸的槍眼中流出來,如受傷後的鮮血……這是女藝術家妮基·聖法勒的首個大型個展,她以如此暴力又獨特的方式,朝自己曾經遭受的性侵暴力、男權壓迫和世界不公,發出了自己的子彈!舉世聞名的「射擊藝術」就此誕生。

妮基·聖法勒用步槍作畫

而她的藝術表現方式不止這一種,射擊,拼貼,雕塑,她用她不竭的創作力和對女性身體、情感、身份的敏銳感知力和解構,用色彩斑斕的作品在世間留下迴響。

自由之樹,妮基·聖法勒,2000; 48x 50 x 54厘米。Niki慈善藝術基金會,Santee,美國。2014尼基慈善藝術基金會

今後的40多年間,從她的手中,誕生的巨型的裝置藝術,所有人在一個巨大母體中穿梭游弋;具有象徵意味又色彩斑斕的胖女孩雕塑作品「娜娜」遍布各地;在托斯卡納的艷陽下,呆了20年,以雕塑造出了一座充滿的「塔羅公園」。

妮基·聖法勒的塔羅花園

「這些畫是受害者,代表的是誰呢?爸爸?所有男性?矮的?高的?胖的?我的兄弟約翰?或者就是我自己?是我親手射殺了我自己,讓自己重生。我是在向自己開槍,向社會的不公正開槍,向這個時代的暴力開槍,我以自我的暴力痛擊,不必遭受內心的折磨,負重前行。」妮基如是說。

借藝術的力量,讓她在強烈的個人化女性主題表達之外,獲得了心靈的治癒,放下了壓力,尋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舒適母體,也留下了傳奇的一生。

反叛有理

1930年,妮基·聖法勒,誕生於一個法國資產家庭,她的父親是法國銀行家,母親則是美國望族,本應該有著富足而快樂的童年,但因為遭遇了1929經濟大蕭條,她的出生被全家族視為厄運,加上母親終年為父親的風流情史而抑鬱寡歡,同胞姐弟們總是對她無休止的欺侮,沒有人真正關心她,這些不愉快的童年回憶與妮基如影隨形。

妮基·聖法勒和弟弟

這並不是最糟糕的,11歲那年,喝醉酒的父親如牲口一般,喪心病狂性侵了妮基,[1]而得知一切的母親卻並無作為,一句話將身心受傷的妮基推入深淵:「別說出去。」……因為畸形的原生家庭環境,弟弟妹妹因為抑鬱相繼自殺,而她成為唯一倖存的那一個。這種苦難她選擇了埋葬在心裡,直到幾十年後她才對外公開。

她就像是生長在陰暗沼澤里頑強的花,無人訴說,就內心醞釀,她開始用一切離經叛道之舉來反抗這個世界。

妮基·聖法勒攝影:Horst P. Horst,Vogue,1950年2月1日

她7歲時,隨全家搬遷至紐約,那時她和上東區生活的女孩子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一周都要去大都會美術館,在那裡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藝術的巨大魅力。這也讓她養成了一個習慣,去一個新城市,她總是參觀藝術場所,如博物館和大教堂,她對藝術的優雅、精緻以及信仰的力量深信不疑。

而後,十幾歲的她和很多文藝少女一樣,開始閱讀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投入了文學的懷抱,並試圖創作自己的小說,詩歌,在那時候她的女權意識也有所覺醒。14歲那年,她被就讀的教會學校勸退,因為她把校園的雕塑上遮擋關鍵部位的無花果樹葉漆成了紅色,「那一刻我覺得我成為了一個女權主義者,我覺得女人生而偉大,也可以改變世界。」

Niki de Saint Phalle於1949年出版的「生活」雜誌封面

憑藉姣好的面容和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18歲的她成為了一位時裝模特,以一套純白禮服亮相了《生活周刊》,清麗又不可觸及的冷艷,讓當時的時尚圈驚艷,次年她就登上了《Vouge》《時尚芭莎》的封面,風光一時無兩,[2]而她內心卻清楚,只是在閃光燈前展示自己的臉蛋和品味,遠遠不夠改變世界。

有如此多的激情和靈感,在經濟獨立之後,不安現狀的叛逆靈魂逐步蘇醒,18歲的時候,她和青梅竹馬的玩伴哈瑞·馬修私奔結婚,終於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無盡痛苦和精神折磨,創作的種子也開始萌芽,開始生長。

治癒療法

和馬修的婚姻讓她感受到了溫暖和愛。後來當丈夫在哈佛大學學習音樂時,妮基進修表演專業。但在他們第一個孩子出生兩年後,因為生活壓力和童年創傷,她逐步發現自己又陷進了原生家庭那般無望的漩渦中,23歲的她遭受了一次嚴重的精神奔潰,不得不去醫院接受治療,在醫生的建議下,妮基開始把畫畫當做一種治療方式——自如的變形,豐富的色彩,於是她放棄了表演事業,投身繪畫。

創作中的妮基,1963年

「從長遠來看,我的精神崩潰是件好事,因為我離開了診所的時候,已經成為了畫家,」她在回憶錄中寫道,她拿起畫筆毫無章法,卻格外吸引人,在線條和色彩的自由奔放中,她靠創作的熱情全憑自學,但她也在生活中遇見了第一個靈感繆斯。

聖家堂,位於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的天主教教堂,由安東尼·高第設計

在舉家去西班牙旅遊時,她遇見了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的建築作品——聖家堂,不同材料的拼貼,如同置身奇異的國度,玻璃在巴塞羅那的夕陽里閃著光,原來藝術就要以多姿綻放,給人快樂和夢幻的想像。如同醍醐灌頂,妮基開始了全新的創作,她的第一個自然藝術油畫展覽會於1956年在瑞士舉行,當時的集合藝術經常以暴力的目標為特色,例如槍和刀,極具天賦和不羈風格,很快便得到了藝術界的關注。十年後,她完全被藝術界所接受,甚至與馬塞爾·杜尚和達利等人有所往來,成了好友。

風景中的粉色裸女,1956–58年

身處的地獄有多灰暗,重生的藝術就有多絢爛。這樣的童年遭遇,深深地影響她的藝術創作,因而她的作品詩意般地表現出複雜糾結的內心世界,彷彿她的私密日記一般。她說:「我將在製作作品時所暴露出來的每一個感情、思想、回憶和感受,轉化成別的形式,如色彩、質地等,這裡面包涵著我的樂趣、慾望、悲哀和痛苦。」

開槍娜娜

之後,妮基和丈夫回到巴黎,遇到了「動態雕塑」藝術家傑·丁格利,丁格利作品中的堅硬與鋒利吸引著她,丁格利不但給予了妮基創作上的最大支持,甚至後來成為她的第二任丈夫。丁格利時常鼓勵妮基說:「技術沒有什麼,夢想才是全部」。雖然兩人之後也以離婚收場,但創作上的聯絡從未間斷,直至1991年丁格利去世。

妮基與丁格利,1964年

也是遇見丁格利之後,她和眾多藝術家相識,並研習創作技法。1961年,妮基·聖法勒回到法國巴黎舉行首個個展,和校園裡的紅油漆如出一轍,她選擇拿起武器,用「色彩」開槍——將顏料袋吊在畫布上,她用手槍、步槍甚至加農炮射擊,槍響袋裂,顏料四濺。

妮基·聖法勒正在創作繪畫,1961年,泰特現代美術館

著名藝術評論家皮埃爾·雷斯塔尼就被這些表演深深打動,並決定將她納入新現實主義行列,妮基一炮成名,並引領了繪畫與雕塑的「觀念化」轉向。女性表達也成為了她創作的主旨。

金剛,妮基·聖法勒,1963年

1963年底,她開始製作一種新型作品:女性,新娘,龍和怪物的象徵性浮雕。1965年,妮基受到美國藝術家勞瑞·瑞佛斯的妻子克拉麗斯·瑞佛斯懷孕的啟發,創作了著名的「娜娜」系列作品。

「娜娜」(Nana)在法語里,其實是女子的俗稱。區別於傳統男性的審美,她的娜娜們並沒有苗條的身材與姣好的臉蛋,而是身材壯碩、衣著明麗,動作誇張而恣意,如今,你能在各地看到娜娜的雕塑形象,藍的娜娜,黑色的娜娜,各色不同,相同的是,帶著最原始的生機與活力,充滿著母性的、光明的力量。

18年後,妮基不再是封面女郎,以藝術家的身份與她的「娜娜」們再度登上雜誌

攝影:Bert Stern,Vogue,1968年4月15日

1966年,妮基·聖法勒和丁格利與培奧夫·烏爾特維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當代美術館協作大規模雕刻品《Hon》,這是瑞典語的「她」,這超巨大藝術品的外部形式是一個躺卧的巨人,長28公尺、寬9公尺、高6公尺,裡面有天文館、電影放映室、咖啡座和一些藝術品,但大家都得從「她的私處」進出。這件作品在當時全世界的雜誌和報紙中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迴響。

妮基·聖法勒,Hon(She),1966年,斯德哥爾摩

塔羅花園

遇見靈感繆斯高迪作品的44年後,1998年,由妮基·聖法勒親手打造的塔羅花園正式對外開放,來自塔羅牌的多個雕塑,與高迪的如出一轍,是她耗費20年築造的心血,也成為了很多藝術愛好者朝聖的秘密花園。

2002年,她獲得了世界文化獎,該獎項被視為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同年5月,妮基·聖法勒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辭世,享年71歲,全世界都為失去了一位為自由奮鬥終生的勇敢偉大女性而悲痛不已,她用自己的藝術帶給了世界快樂和色彩。其中一位評論家對她說:「這位出生於法國的美國藝術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和女權主義藝術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在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中獲得認可的藝術家之一。」

40年間,妮基在她豐富多彩和奇幻的作品中探討了女性氣質的主題,她的藝術創作不拘泥於一種形式,她還拍攝過電影,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合作製作動畫,甚至出過同名的香水,給世界女性留下了燦爛的藝術瑰寶。

塔羅花園中的雕塑充滿迷人的細節,乾燥的混凝土上,一句雕刻的銘文閃閃發光:「如果生活是一場卡片遊戲,我們生來就不知道規則,但我們必須在各個時代都發揮作用。詩人,哲學家,鍊金術士,藝術家都致力於發現他們的意義。」

如果生活對你不公,你就拿起自己的「槍」向它反擊,

色彩斑斕,火光四射,

這一局,她勝!

展訊

今年夏季,展覽「她:妮基·聖法勒和沈遠」將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為觀眾帶來兩位藝術家創作生涯中的經典作品。

展覽首先向妮基·聖法勒創作於1966年的里程碑式作品《Hon》致敬,這是當代女性藝術創作史上最早的大體量作品之一。「Hon」在瑞典語中意為「她」,展覽以形態抽象的「Hon」聯結「女也」,旨在構建不同時空背景下兩位藝術家的對話關係,展現她們的創作機緣與內心默契。

藝術家簡介

妮基·聖法勒,1930年生於法國塞納河畔的納伊市,2002年逝世於美國加州的拉霍亞市,其創作形式多樣,涉及拼貼、雕塑、版畫、電影等媒介;取材廣泛,個人心史、神話傳說、社會議題等均構成她的靈感來源。上世紀60年代初,在抽象繪畫依然佔據西方藝術主流的時候,沒有接受過學院教育的妮基就以闖入者的姿態現身藝術界,她向隱匿在石膏裝置中的顏料射擊,讓色彩在畫布上潑濺,創造了著名的「射擊系列」繪畫,由此成為歐洲「新現實主義」的核心人物之一,引領了繪畫與雕塑的「觀念化」轉向。從60年代中期起,妮基·聖法勒開始著手創作她最具標誌性的「娜娜」系列,一個個形象豐腴而自由的雕塑從她手中誕生。隨後,她創作了諸多體量巨大的作品,並率領團隊完成了義大利托斯卡納塔羅公園等雕塑群落項目。1990年代早期,藝術家移居美國,《加州日記》系列絲印版畫即以這一時期的生活為藍本。

沈遠,1959年出生於福建仙游,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當代女性藝術家。20世紀80年代初期,沈遠求學於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在當時的風潮引領下逐漸展開實驗藝術創作。90年代初期,她移居法國,環境的變化與文化的斷裂激發了她對身份與語言問題的思考。沈遠擅長使用日常物件進行創作,偏愛那些轉瞬即逝和難以使用的材料,她認為"賦予事物以新的價值,正是藝術家的責任所在"。在其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編織、刺繡、頭髮、鞋子等素材,既映射著樸質的女性經驗,也指向宏大的女性話語。近年來,沈遠的創作更直接與其四處遊歷考察的見聞有關,體現了她對急劇變動的世界的敏銳捕捉。

展覽信息

她:妮基·聖法勒和沈遠

時間:

2018年8月18日—10月14日(周一閉館)

地點: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2樓

票價&銷售時間:

30元(早鳥票:僅限8月18、19日使用) 8月8日-10日開放購買

45元(預售票) 8月11日-8月17日開放購買

60元(通票) 8月18日-展覽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星球 的精彩文章:

平遙再秀雄心!繼攝影節、電影展後新創雕塑節,對標威尼斯和明斯特!
丹麥藝術家 Henrik Vibskov:從搖滾鼓手到設計鬼才,他是行走的狂熱和色彩

TAG:文藝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