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鍊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終極革命

最小阻力之路——以創造力修鍊取代不斷解決問題的人生終極革命

一直以來困擾我的問題——為什麼這本書會引發我的閱讀興趣

每當假期來臨,我的日子就在重複。先立志,比如一定要好好讀幾本書,深入的理解,還要寫讀書筆記,要健身等等,於是做計劃,然後計劃失敗,自責。於是再計劃、再失敗。就鐘擺一樣,不停的來回,但是始終走不出自己想要的預期結果。然後我就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麼讓我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直到我看到了《最小阻力之路》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覆行為

幾個核心概念——讓我們像鐘擺一樣反覆的理論

創造性張力

當我們有了目標,有了自己想要改變的方向,只要行動起來,就會遭遇很大的困難。比如我想減肥,但現實是美食太誘人了,運動太痛苦了。於是對自己說,先吃了這頓吧,下次再減。運動開始兩天,就發現自己早上無論如何也起不了床了,於是對自己說,天太熱了,算了吧。為什麼在實際行動中總會失敗呢?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張力。

目標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就是張力。

想像一下,你的目標和你的現實之間有一根橡皮筋。如果你拉橡皮筋,表示你的目標和現實之間差距變大,就會產生張力。差距越大,張力越大。要想減少張力,只有兩種方法:一是讓現實靠近目標,二是讓目標靠近現實。這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實現目標,第二種方法就是失敗。

結構決定行為

如果說目標和現實之間的這種張力是一種結構的話,那麼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必須要改變結構。比如目標和現實之間的張力調節,我到底是讓現實接近目標,還是讓目標回歸現實?如果我們打破不了這種平衡,就會陷入鐘擺效應。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我們陷入鐘擺的呢?

結構性衝突

在理想和現實之間不斷遊走,我們會經歷失敗,但也有人獲得了成功。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失敗,是什麼導致了成功呢?也就是說,是什麼讓你目標拉向現實?入下圖,還有一根繩子,當你把走向目標時候時候,它就把你來回來,這根繩子,就是你的局限性信念,常見的是「不能、不配」。

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兩種信念呢?

這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我們不斷被告知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行,然後被認為沒有資格等等,導致我們的個人自尊體系建立不完善,缺乏一個完整而獨立的自尊體系。所以,一旦遭遇困難,固有的觀念就會把我們拉回。

如何走出困境——創造性結構

那麼怎麼走出這個困境呢?看著前面那張圖,你就能知道自己為什麼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一個人如果現狀和目標之間沒有差距,那它就缺乏一種動力,但是太大的張力又會把我們拉回現實。首先:

對真相的承諾

也就是說,我們要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心智模式,理解自己的局限性信念,當我們有「我不能」、「我不配」這些想法出現的時候,問問自己,「是什麼讓你這麼認為自己的?」這種情緒的覺察一定要真實的反應你的內心,無論是什麼,都要對自己說,我知道了,原來你是這麼想的。只有意識到結構模式,才能讓我們走出自我的牢籠。

建立一個更大的張力結構

想像你要創造的成果到底是什麼,設定目標

就是建立自己未來發展的願景,想像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願景越清晰,越明確,你的目標就越清晰。而且也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的願望實現了會怎樣呢?

比如我想成為為更多教育者提供知識服務,改變教師的心智,給教師提供優質學習資源。我能想像到的是,一個教師改變後,不僅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還讓學生也愛上學習,真正的把學校變成了學習的樂園,讓教育發生本質的變化。如果這個願望實現了,那麼我就會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那麼我就可以設定目標,比如給老師們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建立學習系統,激發教師們的學習熱情,真正讓知識改變行為。

清晰的分析現狀

有了願景,接下來我要分析現狀,自己距離這個目標有多遠,有哪些障礙,需要什麼支持,如何開展行動等。

創作者之旅

萌芽期

最最重要的做出選擇。有一個經典句型:

我想要擁有的是

不斷在頭腦中做出這樣的選擇練習。不是不要什麼,而是要什麼。看似特別簡單的一個句式,但是讓我們清晰的說出自己的想要的其實是很難的。因為這個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你會發現它其實是關於自我的探索問題。認識自我本來就是最艱難的一件事,我們研究哲學,天天思考人生,不就是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嗎?我到底想要什麼?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人應該怎樣過一生?因為這就是立志啊。

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不要把自己嚇壞了,通過縮小幅度,讓自己能看見自己的進步。

比如,關於減肥這件事,你首先要想像你要的是健康的結果。你有旺盛的精力,可以去學習和探索你感興趣的新知。你還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展現自己迷人的氣質。然後你就可以說:我想要健康的身體。

一定是正面積極的渴望而不是避免什麼消極或不好的事情。比如,你選擇的是健康,而不是不生病。你選擇的是每天寫2000字,而不是每天悔恨自己又沒完成任務。你選擇閱讀而不是玩遊戲。

同化期

同化期猶如走上了軌道,你走上軌道需要花費更多的能量,你要選擇走哪條軌道,你還要建立軌道,然後讓自己坐上軌道,但是當它發動起來之後,你會發現阻力越來越小,你會享受在軌道上飛馳的快樂。

在《瞬變》那本書中,就講了這個道理,如果說我們把自己比喻成騎象人,我們受到的各種心智上的障礙是大象,那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渴望變成預期的成果,就需要讓騎象人看見這件事的結果,讓大象情感上也認同你的選擇,最後你設置一個有效的路徑,讓你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最後的感嘆

一個人到底該如何過一生?能不能走出慣性的魔咒,實現心靈與財務的自由?我想這本書給我了很多的啟示。但是閱讀本身並無意義,關鍵是閱讀之後的思考,以及與自身的連接,當我們發現閱讀真的讓自己的視野打開,有了新的思想時,不要停留,做出自己的選擇,然後開展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結構性衝突的思維模式,真正通過改變結構改變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習的藝術 的精彩文章:

TAG:學習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