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你的磁場,決定你的命運!

你的磁場,決定你的命運!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人的氣場是看不見的,但這種力量是巨大的,就像萬有引力一樣,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氣場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你的人生。




那麼,這種氣場是怎麼形成的?




你的觀念、你的信仰、你的環境、你的朋友、你的呼吸、你吃的食物、你的慾望、你的靜息與睡眠等,都會影響你的磁場。




這些氣場就形成你的氣質、你的運氣、你的命運。




是什麼在影響和作用我們的氣場?




又會對我們的命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和小編一起看看下面幾點。

 



意念場:思想吸引現實







你的意念是什麼樣的,你相信什麼,你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就是吸引力法則。




你的思想與意念時時刻刻都在吸引你潛意識裡所想要的東西。











































































以「道」相通,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於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著重內涵,與時俱進,動態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原則。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並以道教思想為基——大道相通,就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進行綱要性初步探析,體現出「道」本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在」的內涵特徵以及宗教「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革新觀,簡述如下:




1、科學、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諧、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是,歷史今天,人類生存面臨重要問題:人本侵犯自然,物慾腐蝕心靈,多元各自政,信仰錯亂方向……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徒有虛名,和諧無從奠基,自由異化泛濫……人類生存所有問題歸結起來表面看已經造成「天怒人怨」,實質則為「心靈劫難」。




2、宗教以探尋宇宙、生命、社會真相為本——唯有發揮宗教心靈導向、化解及撫慰作用——教化心靈,啟發智慧,鼓勵自由,約束放縱,消除愚昧,拯救狂妄,與政治、法律等社會諸多機能協調統一,促進構建人神共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出路。但是,宗教內涵與形式兩方面同時需要傳承革新,與時俱進,以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信仰與修鍊、智慧與道德、治國與平天下相統一,而辯證處理宗教「教化」、「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對應關係,探求並致力於實現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於歷史上狹義宗教凌駕於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據信仰、修鍊與秩序管理的統一進行設定——立足自然整體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還是目標,在精神純美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決人性弊端,實現信仰、修鍊、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會目標的完善管理。




4、無論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群體,唯以「天、地、人」三道(規律、原則、方法)制衡才能夠實現「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靈(心性)修鍊,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傳統,「人道」代表當前社會世俗需求。遵從三道統一,使得人類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能夠實現。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執偏概全、慾望過度、元氣損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類遵從三道統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之間做出選擇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間,減少災難,體現出天有好生之德。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問題積弊已深,非「多元一統」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一統」?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衝破概念固化,萃取內涵實質——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回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並且在一定範圍內實現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革新在於應用。應用在於適宜。適宜在於立足現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相對圓滿有效解決人類當前及未來存在問題。




8、道教以宇宙之「道」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據。「道」做為萬物誕生的本原,不僅是意識形態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獨立存在——其前者存在遠遠不能夠真實反映後者,決定人類現實問題永遠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獨立存在,遠大於概念存在,不應被概念束縛和局限,而立足真實體驗及當前狀況,並以歷史傳統為依據,做以調整、補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後人(龍的傳人)之教化,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儀程、團體性質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實施全民教化性質的統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並維繫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立並演變,後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立,並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




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道」的實質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能量、信息(靈性)的統一,造化生成萬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依據不同體悟對其稱謂不同,如「盤古、盤古老祖、鴻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無量天尊、祖始爺、老天爺、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蘊含「開天闢地創世紀、宇宙永恆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稱謂,概指其也——智慈兼備,威儀大方,法力無上,人神共仰。人類信仰其,與其能量和智慧溝通,既祈保平安,又實現心靈回歸終極價值,等同追求與遵循自然大道——高揚真知與慈善(順從自然規律),力挽無知與卑劣(違背自然規律),體現出信仰與修鍊、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類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認識,認為混元真炁不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盤古,而且對於「開天闢地」起主導作用,稱謂「先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後陰、陽二氣交合形成「後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三」,具有誕生生命萬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稱謂「靈魂」——靈魂元炁相對宇宙而言屬於「後天」,但相對生命肉體而言又屬「先天」。同時,生命肉體由父母陰、陽精氣物質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兩者「元炁」對於生命體而言同屬「先天」,共同構成生命體具有能量與智慧的本質存在和有機運轉。但是,大多生命體失卻清靜心,不認識生命本質與修行,對於元炁只知用而不知節,更不知養,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體心態清靜,靜則陰陽平衡合於元炁特徵,元炁得以節、養,生命體獲得運轉必須的能量與信息(靈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鍊稱謂「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謂「明道」或「得道」,並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類戰爭、衝突不僅發生在同一宗教與文明之內,而且發生在不同宗教與文明之間,反映出人類本身對絕對永恆「大道」真理認識及實踐的局限性與悲哀性,同時反映出人類所認識及實踐的永遠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永遠不能代表絕對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夠代表,但其隱於無形,從來不曾直接臨世,僅以派遣使者方式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以此,對「道」的虔誠、虛心信仰和修鍊必將成為全人類共有課題(任務),而使得人類有神論、無神論以及各宗教信仰、修鍊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連,感應無形(大道),實踐有形,克服小我,存異求同,共同謀取和諧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陰陽互根、對應並存」原則,人的靈感反映來源於神,有什麼樣人就有什麼樣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現為同一生命本體的「陰」、「陽」形態。由於「陰」、「陽」形態不同,人、神以「靈魂感應」、簡稱「靈感」溝通。「靈感」來自於個體的人的靈魂反映,與個體的人「道行」——真實反映「道」的能力有關,僅代表個體的人的認識。以此,神既是客觀獨立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獨立又統一,辯證表現為神支配人,人體現神。而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與智慧——在世界範圍,神不是永恆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歷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淵源,或有一定血統淵源。同時反映出,人類文明複雜歷程代表神界複雜歷程——神界與人間大致對應。也就是說,人、神雖然「意識形態」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恆,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從。




14、在世界範圍內,一定意義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誕生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僅有中國「盤古開天地」神話傳說或道教神學具有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完整統一,反映中華文明對於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線的文明。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將盤古做為「中華根祖」景仰,還是做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無邊,智慧無上」史實依據,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自豪、自責、自勵,屹立世界東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 思想,稱謂「道德文明」——不僅以「道」的真理認識直接轉化為科技與文化藝術生產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社會和諧與進步發展,謀取實現人類生存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範。




15、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後優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並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後,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




16、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人類不能夠存活地球,則靈魂必然向其他時空轉化。如何轉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轉化地球,為其他生命(邪靈動物)所主宰。絕非虛言,現實生活「邪靈」附體禍害人類事例——各類精神病、頑固絕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主宰地球,這種事例還相對屬少數。另如人類歷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靈」支配造成人類大範圍劫難。只有提升靈魂(元氣)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適宜生存的時空轉移才是出路。以此,人類有生必然有滅,沒有絕對永恆,人類生存唯一重要意義在於立足世俗需求實現靈魂升華,相對實現身心自由。




17、本質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回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鍊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於人類以「心靈回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以「陰陽平衡」為特徵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我生存,眾生亦生存;我自由,眾生亦自由」,而實現人類生存(和諧秩序)良性循環。以此,體現出(宗教)信仰與(元氣)修鍊的統一,具體表現為天帝教化,啟發智慧,清靜自然,節制慾望,化解仇恨,寬恕博愛……




18、關於正、邪——天道循環,宇內沒有絕對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徵生命或者事物生長、化育及衰敗、消亡自然規律的內在因素及表象存在,並且相互轉化,對生命存在或事物運轉發揮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現代科學證明有「正、反」物質同時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正、邪有內外之分。並由於生命存在「有誕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規律,邪氣通常不同程度勝過正氣,以邪氣佔主導,所謂「十人九邪」。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轉的。只有發揮人、神做為主觀能動性,修養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相對改觀——人、神元氣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說「功力」高深,也就是說元氣造化萬物、所固有陰陽平衡「清靜」的能量和靈性相對較大,大於人體內邪(氣)與外邪(氣)總和的能量及靈性,而使正氣暫時勝過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生命體身心相對逍遙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況人唯有修持元氣、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實現身心自由,而擺脫或延緩正(神)轉變為邪(魔)的生死輪迴。




19、宗教對人類生存發揮重要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由於人性弊端)人類在宗教信仰過程中始終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務實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異化變質問題。也就是說,迷信及異化不是宗教本質,而是宗教產生、傳播、信仰過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統必然有異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敗壞聲譽的諸多事例,或使宗教脫離「教化」內涵實質,僅存「教會」外在形式,產生「偽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嚴重發展到宗教對立面,產生所謂「邪教」——具有「精神鴉片」——欺騙性及偽科學性特徵,極大傷害人類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兩大派系或者說兩大屬性:「正教」與「邪教」,中國神話作品《封神演義》所謂「闡教」與「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稱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兩大屬性的相對概念,核心問題在於是否遵從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世界宗教衝突的主要原因在於對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認識與專制獨斷——「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於交流傳播過程中「反客為主」的狀況激化與挑起宗教衝突。




21、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都不能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於遵從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體現出人類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闡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大道精神,樹立宗教正信,共謀人類福祉」世界宗教大會,承擔世界宗教和諧共處主導責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鍊的統一,人神溝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無時無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無時無刻不愚昧——永遠是「道」的謙卑信仰、修鍊者。


你的思想積極向上,你的氣場就是積極向上的;你的思想消極負面,你的氣場就是消極負面的,同時吸引消極負面的人和事。




所以如果想去改變你的正能量場,就要多有積極正面的思想。




比如:內在富有、具有賺錢意識的人經常吸引金錢,而具有貧窮意識的人則會繼續選擇和製造貧窮。




通過你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它們將為你所意識到的事物打開通道,無論富有或貧窮,都恰如你所想的狀況那樣滿足你。




一個人的心是什麼樣,


他就是什麼樣。




如果你的內在時常充滿:




擔憂害怕恐懼焦慮,


那麼讓你擔憂害怕恐懼焦慮的事情,




就會時常的到來。




這並不是外面的世界本身如此,


而是你自己吸引來的。




思想是因,與你思想一致的人生和境遇就是你的果。




知道這個法則的原理後,你就會運用思想的巨大能量,來追求你所想要的一切。




改變自己內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療愈、修行。當你真的可以改變了內在的信念,讓自己變得真正的自信、陽光,你會從更深的維度去體驗到世間的因果法則。




到那時,你也會懂得正確、積極正面的運用你的思想,人的心腦合一身心開放後振頻變強,與天地意識信息振頻就通暢了。




人體是一個充滿了奧妙的信息場,




無時無刻都在與外界的信息、


能量進行交換。




而這些信息,


構成了我們眼所見的現實。



愛的磁場:宇宙最大磁場







愛是宇宙間最強大的氣場、因為它和宇宙的頻率一致。




愛是你身上正面的氣場,只有發出愛,你才會吸引愛。有些人覺得自己有愛,但那只是自私的自己的小我與貪婪。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鍊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鍊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洒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真正的愛,是全然的,是敞開心扉,去理解、包容、與愛著愛周圍所有的人,

愛你的朋友、父母、愛人、親人、同事、敵人、地球萬物、一花一草。




你發出的愛越多,你積聚在宇宙間愛的氣場就會越大,同時你收穫的愛也就是愛。



愛的磁場會超越時間空間







愛是一種物質、一種氣場,你發出愛,你就會收到愛。




一個人積聚的愛的氣場越多,他就會吸引更多的愛,當你有困難有危險的時候,宇宙會發出各種信息讓你感知到、或者讓同樣頻率的人來幫助你。




這就像靈感一樣,靈感發生於有愛的地方,孩子和媽媽、雙胞胎、戀人和朋友。只有兩個人愛的意識體的氣場才能讓他們能夠相互共振。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鍊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雖遠在天涯,但愛讓這些奇妙的信息聯繫到了一體,我們總會聽說一些善良有好報、付出愛收穫美好的故事,原因也在於此。




你某一天想起遠方的一個朋友,忽然你的這個朋友打電話給你,兩個相愛的人雖遠在天涯,有時也會感知到對方的愛。



慈悲的人,愛的磁場會更大







一個人廣做善事,他就會積聚宇宙間的愛的磁場。




當他有危險時,他的潛意識會有感知,出現身體哪方面不適等信號讓他知道,然後避免災難。就算真有災難,也會化險為夷。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繫。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係的道德觀念、基本規範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台,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於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係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緻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鍊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裡,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鍊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這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願。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佔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鍊、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產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 3 並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這裡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麼人就不是僅依附於自然,受制於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於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於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可以說,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於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籙、儀式規範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於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並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慾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周易》指出了兩個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聖人之智、聖人之德,是聖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裡,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於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後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慾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佔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繫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繫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 11 這裡立足於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於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並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於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鍊而達到的崇高境界並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鍾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徵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洒自在,豁達從容,善於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做任何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這和道家的因果承負思想一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在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包括你在內的大量的「低能量」人,偶爾也會幸運地遇到高能量的人。




他們總是那麼快樂、積極樂觀、具有影響力。你感到羨慕,並被深深吸引,同時也希望成為那樣的人。



什麼是高能量和低能量?







01. 負面的低能量:

怨恨、後悔、內疚、嫉妒、自卑、絕望、挫敗、羞恥、尷尬、責怪。






02. 負面的高能量:

憤怒、懷疑、沮喪、擔憂、急躁、壓力、負面的挑戰、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關係是挑戰。




03. 正面的低能量:

安靜、冷靜、平靜、寧靜、放鬆、煥然一新、和諧、當下、充分休息、內外合一(靜態)。




04. 正面的高能量:

慈悲、愛、感恩、活力、精力充沛、熱情、全神貫注、多姿多采、正面挑戰、內外合一、自我提升、提升他人。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鍊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換游泳池不能解決問題;




一個不會做事的人,換工作解決不了根本;




一個不懂經營愛情的人,換男女朋友也沒有用;




因為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變一切,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




其實,無論你是誰,你愛的是那個你自己;你喜歡的亦是你自己。你愛恨的,都是你自己。你變了,一切就變了。














































































以「道」相通,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於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著重內涵,與時俱進,動態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原則。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並以道教思想為基——大道相通,就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進行綱要性初步探析,體現出「道」本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在」的內涵特徵以及宗教「繼承傳統、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革新觀,簡述如下:




1、科學、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物,和諧、自由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是,歷史今天,人類生存面臨重要問題:人本侵犯自然,物慾腐蝕心靈,多元各自政,信仰錯亂方向……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徒有虛名,和諧無從奠基,自由異化泛濫……人類生存所有問題歸結起來表面看已經造成「天怒人怨」,實質則為「心靈劫難」。




2、宗教以探尋宇宙、生命、社會真相為本——唯有發揮宗教心靈導向、化解及撫慰作用——教化心靈,啟發智慧,鼓勵自由,約束放縱,消除愚昧,拯救狂妄,與政治、法律等社會諸多機能協調統一,促進構建人神共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出路。但是,宗教內涵與形式兩方面同時需要傳承革新,與時俱進,以體現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信仰與修鍊、智慧與道德、治國與平天下相統一,而辯證處理宗教「教化」、「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對應關係,探求並致力於實現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於歷史上狹義宗教凌駕於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據信仰、修鍊與秩序管理的統一進行設定——立足自然整體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還是目標,在精神純美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決人性弊端,實現信仰、修鍊、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會目標的完善管理。




4、無論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群體,唯以「天、地、人」三道(規律、原則、方法)制衡才能夠實現「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靈(心性)修鍊,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傳統,「人道」代表當前社會世俗需求。遵從三道統一,使得人類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能夠實現。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執偏概全、慾望過度、元氣損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類遵從三道統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之間做出選擇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間,減少災難,體現出天有好生之德。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問題積弊已深,非「多元一統」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一統」?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衝破概念固化,萃取內涵實質——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回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並且在一定範圍內實現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革新在於應用。應用在於適宜。適宜在於立足現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相對圓滿有效解決人類當前及未來存在問題。




8、道教以宇宙之「道」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據。「道」做為萬物誕生的本原,不僅是意識形態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獨立存在——其前者存在遠遠不能夠真實反映後者,決定人類現實問題永遠需要不斷調整、補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獨立存在,遠大於概念存在,不應被概念束縛和局限,而立足真實體驗及當前狀況,並以歷史傳統為依據,做以調整、補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後人(龍的傳人)之教化,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儀程、團體性質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實施全民教化性質的統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並維繫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立並演變,後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立,並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產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




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道」的實質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能量、信息(靈性)的統一,造化生成萬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依據不同體悟對其稱謂不同,如「盤古、盤古老祖、鴻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無量天尊、祖始爺、老天爺、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蘊含「開天闢地創世紀、宇宙永恆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稱謂,概指其也——智慈兼備,威儀大方,法力無上,人神共仰。人類信仰其,與其能量和智慧溝通,既祈保平安,又實現心靈回歸終極價值,等同追求與遵循自然大道——高揚真知與慈善(順從自然規律),力挽無知與卑劣(違背自然規律),體現出信仰與修鍊、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類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認識,認為混元真炁不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盤古,而且對於「開天闢地」起主導作用,稱謂「先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後陰、陽二氣交合形成「後天元炁」,《道德經》描述為「三」,具有誕生生命萬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稱謂「靈魂」——靈魂元炁相對宇宙而言屬於「後天」,但相對生命肉體而言又屬「先天」。同時,生命肉體由父母陰、陽精氣物質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兩者「元炁」對於生命體而言同屬「先天」,共同構成生命體具有能量與智慧的本質存在和有機運轉。但是,大多生命體失卻清靜心,不認識生命本質與修行,對於元炁只知用而不知節,更不知養,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體心態清靜,靜則陰陽平衡合於元炁特徵,元炁得以節、養,生命體獲得運轉必須的能量與信息(靈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鍊稱謂「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謂「明道」或「得道」,並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類戰爭、衝突不僅發生在同一宗教與文明之內,而且發生在不同宗教與文明之間,反映出人類本身對絕對永恆「大道」真理認識及實踐的局限性與悲哀性,同時反映出人類所認識及實踐的永遠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永遠不能代表絕對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夠代表,但其隱於無形,從來不曾直接臨世,僅以派遣使者方式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以此,對「道」的虔誠、虛心信仰和修鍊必將成為全人類共有課題(任務),而使得人類有神論、無神論以及各宗教信仰、修鍊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連,感應無形(大道),實踐有形,克服小我,存異求同,共同謀取和諧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陰陽互根、對應並存」原則,人的靈感反映來源於神,有什麼樣人就有什麼樣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現為同一生命本體的「陰」、「陽」形態。由於「陰」、「陽」形態不同,人、神以「靈魂感應」、簡稱「靈感」溝通。「靈感」來自於個體的人的靈魂反映,與個體的人「道行」——真實反映「道」的能力有關,僅代表個體的人的認識。以此,神既是客觀獨立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獨立又統一,辯證表現為神支配人,人體現神。而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與智慧——在世界範圍,神不是永恆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歷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淵源,或有一定血統淵源。同時反映出,人類文明複雜歷程代表神界複雜歷程——神界與人間大致對應。也就是說,人、神雖然「意識形態」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恆,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從。




14、在世界範圍內,一定意義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誕生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僅有中國「盤古開天地」神話傳說或道教神學具有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性的完整統一,反映中華文明對於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線的文明。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將盤古做為「中華根祖」景仰,還是做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無邊,智慧無上」史實依據,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自豪、自責、自勵,屹立世界東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 思想,稱謂「道德文明」——不僅以「道」的真理認識直接轉化為科技與文化藝術生產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社會和諧與進步發展,謀取實現人類生存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範。




15、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後優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並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後,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




16、依據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人類不能夠存活地球,則靈魂必然向其他時空轉化。如何轉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轉化地球,為其他生命(邪靈動物)所主宰。絕非虛言,現實生活「邪靈」附體禍害人類事例——各類精神病、頑固絕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主宰地球,這種事例還相對屬少數。另如人類歷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靈」支配造成人類大範圍劫難。只有提升靈魂(元氣)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適宜生存的時空轉移才是出路。以此,人類有生必然有滅,沒有絕對永恆,人類生存唯一重要意義在於立足世俗需求實現靈魂升華,相對實現身心自由。




17、本質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回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鍊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於人類以「心靈回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以「陰陽平衡」為特徵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我生存,眾生亦生存;我自由,眾生亦自由」,而實現人類生存(和諧秩序)良性循環。以此,體現出(宗教)信仰與(元氣)修鍊的統一,具體表現為天帝教化,啟發智慧,清靜自然,節制慾望,化解仇恨,寬恕博愛……




18、關於正、邪——天道循環,宇內沒有絕對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徵生命或者事物生長、化育及衰敗、消亡自然規律的內在因素及表象存在,並且相互轉化,對生命存在或事物運轉發揮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現代科學證明有「正、反」物質同時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正、邪有內外之分。並由於生命存在「有誕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規律,邪氣通常不同程度勝過正氣,以邪氣佔主導,所謂「十人九邪」。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轉的。只有發揮人、神做為主觀能動性,修養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相對改觀——人、神元氣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說「功力」高深,也就是說元氣造化萬物、所固有陰陽平衡「清靜」的能量和靈性相對較大,大於人體內邪(氣)與外邪(氣)總和的能量及靈性,而使正氣暫時勝過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生命體身心相對逍遙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況人唯有修持元氣、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實現身心自由,而擺脫或延緩正(神)轉變為邪(魔)的生死輪迴。




19、宗教對人類生存發揮重要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由於人性弊端)人類在宗教信仰過程中始終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務實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異化變質問題。也就是說,迷信及異化不是宗教本質,而是宗教產生、傳播、信仰過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統必然有異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敗壞聲譽的諸多事例,或使宗教脫離「教化」內涵實質,僅存「教會」外在形式,產生「偽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嚴重發展到宗教對立面,產生所謂「邪教」——具有「精神鴉片」——欺騙性及偽科學性特徵,極大傷害人類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兩大派系或者說兩大屬性:「正教」與「邪教」,中國神話作品《封神演義》所謂「闡教」與「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稱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兩大屬性的相對概念,核心問題在於是否遵從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世界宗教衝突的主要原因在於對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認識與專制獨斷——「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於交流傳播過程中「反客為主」的狀況激化與挑起宗教衝突。




21、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都不能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於遵從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體現出人類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闡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大道精神,樹立宗教正信,共謀人類福祉」世界宗教大會,承擔世界宗教和諧共處主導責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鍊的統一,人神溝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無時無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無時無刻不愚昧——永遠是「道」的謙卑信仰、修鍊者。


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




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你是愛,你就生活在愛的氛圍里;你是快樂,你就是在笑聲里。




同樣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裡;人的意念如此重要,你一起心動念,整個世界都變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神魔就在一念之間。




所以,一定要記住,你要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就要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道教

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七月十五中元節,還受生債增補財庫,度亡解冤冥陽水陸兩利大法會啟告!



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吃了這顆「黑仙丹」,想腎虛衰老都難,別怪我說的太遲!


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福利!免費贈送20G約2000本道學秘籍!(內含道學、丹道、玄術等資料)


重酬原創作者,道教媒體平台徵稿啟事,百萬讀者等你來約


結緣《道德真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⑧喜歡燒香拜神的人都看看,不要再浪費金錢了!


⑨老子智慧, 和大怨,必有餘怨!


⑩五行八卦圖中隱蔵的驚天秘密!五行八卦與天體、人體的關係!


?夏天「熱」著過才養生!這麼多年夏天原來都過錯了!


?人身上有三處風水,養好就是富貴!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 教

"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號:

daojiaog

(青陽道人)

騰訊QQ號:10916989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從紙錢附身鍊度開始,盡說玄門鬼事破迷正道!
人的氣場好,就能吸引好事,吸引好運氣!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