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脾胃濕熱不吃藥,飲食療法效果好

脾胃濕熱不吃藥,飲食療法效果好

胃熱脾濕為中醫所說的濕熱,造成脾胃濕熱的原因有很多,脾胃濕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腸胃濕熱症,那麼,腸胃濕熱的癥狀是什麼?腸胃濕熱吃什麼葯好?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紹。

脾胃濕熱的癥狀

脾胃濕熱病起急驟,噁心頻發,嘔吐吞酸,腹痛陣作,瀉下急迫,便行不爽,糞色黃褐而臭,口渴欲飲,心煩,尿短赤少,舌苔黃膩,脈淆數或滑數。

脾胃濕熱 ,病證名。亦稱中焦濕熱。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

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髮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脾胃濕熱的原因

中醫認為,人體正氣不足是這個病症的內在原因,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

正氣不足,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感受外邪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合即為濕熱。

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濕熱。」

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脾胃濕熱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

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佔了首位。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覆活動與發展的結果。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

由此可見,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煙,勿飲酒等。

脾胃濕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乾不欲飲,飢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

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飲食療法

素燒苦瓜:

新鮮苦瓜切絲,焯水去苦味,熱鍋冷油,炒苦瓜至9分熟,出鍋,勾欠(含有鹽、味精)澆汁。

金針冬瓜湯:

干金針菜20克,切段,開水浸泡20分鐘後與50克冬瓜絲入沸湯,片刻即好,加鹽、味精,點幾滴香油。

五花茶:

干木棉花30克、金銀花30克、槐花20克、雞蛋花20克、葛花20克。所有材料洗凈加入400毫升清水煎渚。

鮮桑葉燉豬腱:

鮮桑葉5克、豬腱肉60克、蜜棗半粒、姜1片。豬腱肉洗好切片,桑葉洗凈,所有材料倒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調味即可食用。

腸胃濕熱吃什麼?

綠豆芽:

《本草綱目》說它「解酒毒、熱毒,利三焦」,意思就是說綠豆芽可用來解除全身的一切熱毒,而濕熱之毒,夏秋季最盛。

還有報道指出,美國人很推崇綠豆芽,認為它是最適合肥胖人進食的蔬菜之一。對於那些平日面泛油光、血壓偏高或血脂偏高,嗜煙酒而且肥胖的人,經常吃綠豆芽,不僅可以清腸胃、解熱毒、利濕熱、潔齒牙,而且有減肥功效。

蘿蔔:

蘿蔔有消食、清熱毒的作用,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蘿蔔湯。適用於腸胃濕熱、消化性潰瘍和食慾不好者。

薏米:

中醫稱薏米為「薏苡仁」,是祛濕消腫的上品。薏米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陰雨連綿,空氣濕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白扁豆:

《本草綱目》稱白扁豆為「脾之谷」,認為白扁豆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中醫認為白扁豆有健脾化濕的功效,常常用於便溏、腹瀉而伴有飲食減少、食慾不佳、疲乏無力等癥狀的人群食用。

玉米:

中醫學認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腎、膀胱經,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健脾滲濕、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等功能。玉米含有類黃酮,對視網膜黃斑有一定作用,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以上內容源自網路,部分作了修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保健 的精彩文章:

乳牙早失不重視,孩子的一口好牙就被你毀了!
夏至已至,你需要這份養生指南

TAG:生活保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