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社會與自然資源學習小組 | 飛越太平洋的保護之路

社會與自然資源學習小組 | 飛越太平洋的保護之路




社會與自然資源學習小組(2)



——飛越太平洋的保護之路




 


自然保護需要科學嗎?——

科學研究能為決策者提供更充分的證據,以便決策者更有效率地運用和分配有限的資源,從而使自然保護工作的產出最大化。


 


哪個物種值得保護?什麼地方需要優先保護?經費等資源該如何分配?自然保護與民眾需求該如何取捨?在做這些與自然保護相關的決定時,我們是否合理運用科學工具及證據?


 


剛開始接觸自然保護時,

我曾認為有心有力就足夠了

,隨心所欲放手去干就能做好保護,做不好也不要緊,時不我與也沒辦法,

以致於做出了很多主觀的、受文化傳統或個人喜好而左右的決定

。在天花亂墜地說了一大通道理後,卻未能實現最初定下的保護目標,還『臉都不要了』地選擇性遺忘、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出過力,目標達不到也無所謂。


 


由於納稅人和慈善者提供的保護資金有限,雖然主觀的因素可以作為參考,但是科學的方法則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合理的決策,並且可以評估自然保護工作的成效,

幫助我們在有限的資源與證據下,在面對多重利益相關者的利害關係不知如何作取捨時,提出最合適的決策、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這段話來自2018年社會與自然資源學習小組第二周的嘉賓——鳥類學家Jimmy Choi(蔡志揚),他分享了近十幾年來的科研工作和保育經歷。以下內容根據6月17日學習小組第二次線上分享會的筆記整理。









在野外進行候鳥數據採集的Jimmy


Jimmy Choi(蔡志揚):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副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動物行為、水鳥生態學和人獸衝突的解決方案。自2005年以來,他參與了北極繁殖地、東亞遷徙停歇地和澳大利亞越冬地的多個水鳥研究和保護項目。目前的研究內容主要為污染物對遷徙水鳥長期生存的影響。





候鳥情緣


Jimmy出生於八十年代的香港,與那個時代的很多年輕人一樣,他喜歡Beyond樂隊。歌中傳遞的

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

在他心中紮下了根,深深地影響著Jimmy日後的價值觀。本科時他前往澳大利亞學習生態學,

隨著與大自然的接近,他對動物行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些行為中,他最感興趣的是候鳥的遷徙。






滑翔的漂泊信天翁


來源/www.keaphotography.org


 


以漂泊信天翁

Diomedea exulans

為例,它們每年大部分時間在海上飛行,只有繁殖季節才停留在南半球的小島上。完全展開後長達三米半的翅膀給予它們出色的滑翔能力,

在五十年的生命里,漂泊信天翁的飛行距離可達850萬公里,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11個來回。


                                           


候鳥為什麼會遷徙?為什麼會年復一年地重複相似的行為?

這些問題令Jimmy著迷,驅使著他去野外觀測候鳥的遷徙行為。





Jimmy的足跡遍布候鳥遷徙路線


 


然而在研究過程中,

環境破壞和污染對候鳥的威脅讓他覺得觸目驚心,也讓他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候鳥保護迫在眉睫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Jimmy的足跡覆蓋了中國的上海、江蘇、丹東,以及阿拉斯加、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地。他在不知不覺中跟著候鳥走完了它們的遷徙之旅。





在灘涂上覓食的紅腹濱鷸


來源/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神奇的鷸鴴科候鳥


Jimmy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鷸

(yù)

(héng)

科候鳥,包括斑尾塍

(chéng)

Limosa lapponica

,大濱鷸

Calidris tenuirostris

,黑腹濱鷸

Calidris alpina

等。即使你不認識這些鳥的學名,也一定聽說過以它們為主角的故事

「鷸蚌相爭」

。鷸鴴科候鳥的喙非常敏感,它們通過把喙埋到泥沙里感受細微的震動與壓力,可以捕捉到生活在灘涂濕地里的貝類生物。與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律大不相同,鷸鴴科候鳥的節律與潮汐息息相關:

它們退潮時在裸露的灘涂上覓食,漲潮時在陸地上休憩。



 



鷸蚌相爭


攝影/Dave Wenning


 


在遷徙中,鷸鴴科候鳥小小的身體會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比如,

斑尾塍鷸可以在一星期內從紐西蘭飛行到一萬多公里外的鴨綠江口

,在休整2-3個月以後,再從鴨綠江口飛到繁殖地阿拉斯加。





斑尾塍鷸」繞遠」的南遷軌跡


 


科學家們通過監測,發現了鷸鴴科候鳥許多非常有意思的行為。比如,斑尾塍鷸從阿拉斯加向南遷徙時,會在抵達目的地紐西蘭北島之前,先繞去南島轉一個彎。雖然這樣會增加400多公里的飛行距離,但是連續四年,它們都延續著這一「繞遠」的路線(上圖)。


 


除了對遷徙路線的堅持外,它們對遷徙時間也保有著極高的忠誠性。

彷彿有一個年復一年在相似時間敲響的鬧鐘,督促著它們踏上遷徙的旅程。更神奇的是,斑尾塍鷸甚至可以預測即將到來的糟糕天氣,並趕在風暴來臨之前動身,開啟遷徙之旅。


 



爭奪交配權的雄性斑胸濱鷸


來源/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斑胸濱鷸是另一種鷸鴴科候鳥,一夫多妻制帶來的性選擇壓力促使雄鳥在繁殖期時刻保持精力充沛。一組德國的科學家通過檢測它們的活動狀態,驚奇地發現雄性個體在19天的繁殖期中,有95%的時間處於活躍狀態。也就是說,

雄鳥在這段時間幾乎不眠不休地與其它對手爭奪交配權

。即使已經完成交配,仍然鍥而不捨地在北極圈內到處尋找其他機會。不同於雄性,雌性成鳥在完成交配後休息的時間會明顯增多。       


 



底棲無脊椎動物採樣、鳥類覓食行為觀察


 


Jimmy博士期間的一個工作,是研究數十萬隻鷸鴴科候鳥如何在一處棲息地共存,它們究竟是依賴相似的、還是不同的食源。這些候鳥進食的時候會將貝類、沙蠶等生物直接吞入、嚼碎,再將無法消化的殘骸排出體外。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候鳥糞便中的殘骸,了解它們的食源組成。Jimmy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他關注的鷸鴴科候鳥大小各異,但它們的食源和偏好有很大的重疊。這些證據暗示了這一棲息地食物豐沛,供給足夠支持數十萬隻停留的候鳥。


 


候鳥保護迫在眉睫


在Jimmy完成博士工作僅幾年後,鷸鴴科候鳥的棲息地就出現了食物告急的情況,候鳥的生存危機四伏。


 



河北灤南濱海新區現在的灘涂濕地與五十年前的(淺藍色部分)相比較


來源/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棲息地的喪失是威脅鷸鴴科候鳥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過去的50年中,黃海沿海地區有三分之二的灘涂濕地被開發:或圍墾為農田,或改造為工業用地。

即使是尚未被開發的濕地,很多也因黃河斷流而逐漸退化。棲息地的減少使候鳥失去了旅途中的能量補給站,

一部分候鳥因此難以抵達遷徙目的地,更不用說完成繁衍生息的使命。

科學家們的監測數據印證了這一情況:近年來依賴黃海停歇的鷸鴴科候鳥數量不斷下降,形勢令人擔憂。更為嚴峻的是,

偷獵、誤捕、極端氣候等其他因素也在不斷威脅著鷸鴴科候鳥種群。





捕魚作業引起的候鳥誤捕,這是一隻全球瀕危的勺嘴鷸


攝影/Peter Crighton


 


殘酷的現實讓Jimmy意識到,單純的研究不能挽救他心愛的候鳥,只有同時積極開展保育工作才能扭轉當前的局面。


 


科學研究指導自然保護


由於遷徙路線中任何一處棲息地的退化都會對候鳥造成不良影響,

如何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做決策是保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挑戰。

比如黃海沿海的灘涂濕地眾多,如何分配有限的保育資源?

科學證據可以指導政策制定,優先保護候鳥依賴程度更高的棲息地。


 



黃海沿海灘涂眾多


來源/Th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具體來說,雖然遷徙中的候鳥會在多處灘涂濕地休息,但每一處的停留時間和能量補充其實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一些鷸鴴科候鳥在北遷的過程中,會在崇明東灘停留2-3天,而在鴨綠江口會停留30天左右。科學家們推測,這些候鳥在崇明東灘相對短暫的停歇可能是由惡劣天氣導致的,它們的體重也因此幾乎沒有隨時間變化。然而,候鳥在鴨綠江口的停留則是為遷徙和繁殖做能量儲備,這段時間候鳥的體重會顯著增加。

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們了解每一塊棲息地對候鳥的功能,衡量和比較不同棲息地的保育價值,從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科學決策。


 


生態保護是「人的社會行為」


在研究候鳥行為和開展保育工作的過程中,Jimmy逐漸認識到

人類活動對動物的影響已無所不在,而自然保護不僅僅是一個生態問題,還是一個由人主導的複雜的社會問題。

研究和保護需要「兩手抓」,缺一不可

。空談保護而沒有研究證據的支持,資源和努力可能會付諸東流;只做研究而不將保護付諸實踐,科學的指導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保育政策出台與愛鳥人士的積極發聲密不可分


來源/網路


 


幸運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志願者們都已經行動起來,宣傳和推動

由研究指導的保護政策

。一組來自紐西蘭的志願者就是當中的代表,每年夏天他們都自發組織到黃海的沿海濕地,與保護區人員和駐地誌願者一起調查監測,連續十多年未曾間斷。他們不僅採集大量珍貴數據、撰寫調查報告,還邀請紐西蘭駐華大使到候鳥的棲息地考察,為大使介紹灘涂濕地對候鳥的重要性並推廣保育的理念。除此之外,志願者們還積極聯繫當地政府、保護區、媒體和不同背景的愛鳥人士,宣傳候鳥保育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政府終於出台了多項利於候鳥保護的政策,如「填海管控」和「建立自然保護區」等。這些經驗讓Jimmy進一步確信,

只有將跨領域的知識和專業人才結合起來,才能最有效地推動自然保護。


 


憧憬未來


無論是國家的重視、科技的進步,還是公民意識的提升都讓Jimmy對未來充滿希望。

機遇和挑戰

總是並存的

。目前,經濟發展與合作是國家的重心(例如「一帶一路」等政策),如何能在開發資源、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的同時,最大程度地預防對候鳥棲息地等生態環境的破壞?

Jimmy認為,只要政府、企業、科學家和社會公眾可以形成多元的合作平台,生態保護就一定會有良好的成效。


 


最後,Jimmy表示他非常開心有這樣的分享機會:




在自然保護項目的推進過程中,保護工作者需要和很多價值觀不同的人打交道,會面臨不可避免的衝突,也常常需要做各種妥協。

如果有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能夠彼此守望互助,那麼每一個個體就可以不斷獲得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我衷心希望,無論是暑期學習小組還是小象君都能成為這樣的群體!」


 



更多閱讀:


        CLP校友蔡志揚專訪 | 追候鳥的人


參考資料:   


Battley, Phil F., et al. "Contrasting extreme long‐distance migration patterns in bar‐tailed godwits Limosa lapponica." Journal of AvianBiology 43.1 (2012): 21-32.


Choi, Chi-Yeung, et al. "How migratory shorebirdsselectively exploit prey at a staging site dominated by a single preyspecies." The Auk 134.1 (2016): 76-91.


Choi, Chi‐Yeung, et al."Biodiversity and China"s new Great Wall." Diversity andDistributions 24.2 (2018): 137-143.


Conklin, Jesse R., and Phil F. Battley. "Impacts of wind onindividual migration schedules of New Zealand bar-tailedgodwits." Behavioral Ecology 22.4 (2011): 854-861.


Lesku, John A., et al. "Adaptive sleep loss in polygynouspectoral sandpipers." Science 337.6102 (2012): 1654-1658.


Ma, Zhijun, et al.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stopover andstaging sites: function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Yellow Sea for long‐distance migratory shorebirds." Journal of AvianBiology 44.5 (2013): 504-512.


McCarty, Wolfenbarger, etal. 「Buff-breasted Sandpiper (Calidris subruficollis), version 2.0.」 TheBirds of North America.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Weimerskirch H, Cherel Y, Delord K, Jaeger A, Patrick SC, Riotte-Lambert L (2014) Lifetime foraging patterns of the wandering albatross: life on the move! J Exp Mar Bio Ecol 450:68–78. doi: 10.1016/j.jembe.2013.10.021




分享會筆記整理:



王若思: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課題為物體識別的神經機制。目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尋找解決方案,讓更多人了解並參與生態保護。




??掃碼關注

北美小象君

??


{ 點擊

 

文章目錄

 

查看 

往期內容

,或者直接點擊下面 

關鍵字 

查看

精彩文章

}




自然保護職業

:職業概覽

 | 

自然攝影師 | 野生動物獸醫 | 前輩建議

 |  自然攝影師2 | WWF職位 


自然保護專業學習:

相關專業 | 美國、歐洲、英國獸醫申請 


野保工作者:

WCS中國 - 燕山亭

 |  守護荒野 - 丫總 | 野生動物獸醫 | Jane Goodall | 中南屋 - 黃鴻翔 |  星巴 (肯亞)| 高煜芳 | 解焱 | 自然大學 - 馮永鋒 |  江豚奶爸 - 何大明 


影視人:

《何以為食》導演 - 簡藝 |《我們誕生在中國》- 王其寒 | 《地球:神奇的一天》- 許倩倩


環境專題:

垃圾 | 美國國家公園 | 中國國家公園 | 葡萄酒 | 農場環境污染


動保科普:

台灣白海豚 | 中華白海豚 | 台灣雲豹 | 澳洲袋獾

 | 兔猻 | 化妝品實驗 | 藏獒問題 | 孟加拉豹貓 | 

動物福利&權利

 | 華北豹 | 穿山甲 | 農場動物 


熱點事件:

東海漏油 | 唐人街救雞 | 射殺大猩猩 | 象牙貿易 | 獅王之死 | 2017新聞匯總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美小象君 的精彩文章:

Peter Li:當動物保護遇上社會現實
夏日裡的廚餘垃圾小問答!我們吃剩的食物都到哪去了?

TAG:北美小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