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謠言成為證據的年代,曹操站了出來,皇帝:就服你,這些人都封官

謠言成為證據的年代,曹操站了出來,皇帝:就服你,這些人都封官

東漢末年,出了一位富於制度創新的皇帝,他就是漢靈帝劉宏。比如他創立西園,收天下財富,無論是國家的正常稅收還是皇家收入,就存放在西園,成為了漢靈帝自己的私人財富,這化國為家的做法,還是敢為天下先的,不知道帶壞了多少後來的人。連賣官,他都賣出了歷史地位,比如關內侯,五百萬錢;三公職位,一般在一千萬錢以上,崔烈為了司徒之位,花費了五百萬錢,皇帝直呼虧大了,應該收一千萬錢才合適。賣官不罕見,但能夠賣出漢靈帝這水平的人並不多。漢靈帝賣官賣得如此天然去雕琢,實在是有天賦。史書都不好意思不寫。

漢靈帝靈機一動,點子又來了。他下詔用「謠言」作為證據去檢舉刺史和郡守這樣的高官,控制好這些秩俸二千石的高官,就可以控制好天下。當然,那個時候的謠言和今天常見的意思是不同的。今天的謠言一般是指沒有事實依據而亂捏造的言論。東漢末年的「謠言」是指民間流傳的評議時政的歌謠,或者理解成輿論也行。

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據輿論去調查高官並不能說是非常臭的點子。無風不起浪,既然民間有這樣那樣的傳言或輿論,背後總會藏有一些不為朝廷所知的事情。然而,再好的政策,在執行層面都有可能產生偏差,何況這是很一般的點子。詔令下發,負責執行的官員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間了,畢竟有什麼樣的輿論存在還不是執行官員一句話的事情。當時,宦官得勢,大官們紛紛討好宦官,比如就有太尉許戫、司空張濟這樣位居三公的人巴結宦官。和宦官有利益往來的人,腐敗得不行,但是太尉許戫、司空張濟不敢舉發,為了應付任務,完成皇帝的指標,只好對那些沒有什麼關係的地處偏遠的官員下手,那些清廉官員因此成為了替罪羊,成為了完美報告裡面的指標。

很顯然,這麼搞下去,國將不國。泱泱大漢,顯然還有正直之人,其中有一人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曹操。曹操當時是議郎,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曹操和司徒陳耽上書痛斥了這樣的現狀。大意就是,目前的政策讓壞人包庇了私黨,而害了正直的官員,就像放了惡鳥,囚禁了鳳凰一樣。

漢靈帝看來並不傻,他應該知道宦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皇帝對於宦官是放心的,有宦官在,不用太擔心權力旁落,那些地方大員才是皇帝警惕的人,畢竟宦官稱帝不太可能,諸侯立國卻不算罕見。與此同時,皇帝還關心自己的江山,沒有哪個皇帝故意對自己的江山搞破壞的。漢靈帝接到曹操的上書後,表示同意,就服你曹操的結論。於是,趁機又敲打了一下太尉許戫、司空張濟,罵了他倆一頓。

為了表現皇恩浩蕩,漢靈帝決定把那些因為「謠言」被免職的官員,全部任命為議郞。漢靈帝駕馭臣子是有自己的一套辦法的,而曹操也是帶著一股正氣的,但這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麼用,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倉庫 的精彩文章:

此人靠吃吃喝喝,成為了王朝開國的第一宰相,為何?
溥儀認為這些事情是不對的,現在很多父母卻認為是對的

TAG:歷史倉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