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如何從另類「差等生」,成為「京城第一玩家」?

他是如何從另類「差等生」,成為「京城第一玩家」?

「京城第一玩家」,玩轉明式家居舊藏

收藏界有一種說法,「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貴忱」。

王世襄去世後,有人說,百年來最有趣的文化人之一去世了。他的去世,也標誌著一種生活態度的遠去。

1

大名鼎鼎的王世襄到底何許人也?

王世襄,號暢安,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王世襄涉獵的領域相當廣泛,最令人叫絕的是,他精通北京玩家的各種遊藝,他使井市的「雕蟲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京城八旗子弟玩物喪志的遊戲,經他妙手回春,成了北京民俗遊藝文化;廚房炊事不再枯燥無味,生活被他演繹成了一門藝術。他不但能玩,也能寫,他玩物並研物,他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

王世襄的童年時代,除了家裡規定的學習,全用來玩了。養鴿子,每天舉著根大竿子攆著鴿子跑;養蛐蛐,不僅花錢買,還拉著小夥伴跑好幾公里到郊外去捉野生的;學武功,請了老師來教八卦拳和太極拳,還拜了清代遺老來學摔跤;為了捉兔捉獾,特意學著如何馴鷹馴狗。王世襄老爺子也曾自嘲說道:「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

王世襄的玩,玩出了名堂:

1,關於鴿子,他寫出了《北京鴿哨》。

2,關於蛐蛐,他後來整理出一本《蟋蟀譜集成》,其中的《秋蟲六憶》被黃裳先生譽為「值得再讀三讀而不厭的名篇」。

3,關於鷹和狗,被他寫入被稱為「奇書」的《錦堆灰》。

全憑興趣筆錄的《獾狗譜》,成了民俗學、動物學與藝術相映照的生動篇章。

他在燕京大學文學院讀書時,還有臂上架著大鷹或懷裡揣著蟈蟈到學校上課的驚人之舉。他的玩家派頭被同學視為荒誕不經,鄧之誠在燕大算是名教授,老先生講中國歷史正興緻勃勃,忽聽一陣「嘟嘟」的蟈蟈聲,同學哄堂大笑,敢情王世襄揣著蟈蟈葫蘆進了教室,惹得鄧先生惱怒起來,把他請出教室。

就是這麼任性!!!

2

燕京「差等生」的逆襲

然而就在年僅五十六歲的慈母金章因患高血壓,意外地過早離世後。他深悔於以往的縱性貪玩。從此躲進書齋埋首苦心學問。收斂玩心的王世襄很快顯露出其一流學者的底質,也恰在這期間,王世襄因輔導教育系的袁荃猷編寫中國繪畫教材,從而與袁荃猷相識相慕、互生情愫。袁荃猷在最恰當的時候,出現在王世襄的生命里。

鶼鰈情深:為妻子而改制的黃花梨琴案

1985年,王世襄《明式傢具珍賞》一書在香港出版,填補了中國人研究明式傢具的空白。不久之後,《明式傢具研究》問世,更是激起了收藏家研究明式傢具的熱潮。

上海博物館「明清傢具館」基本上以紫檀和黃花梨傢具為主。明代傢具展品,大多數來自王世襄和陳夢家兩位著名學者的舊藏,清代傢具展品為上海博物館原有館藏。

傳世實物可見,該時期傢具品類齊全,藝術特色鮮明,主要表現為造型簡約、線條講究、比例勻稱、榫卯精密。

王老師玩轉北京接地氣的民俗,玩物詠志,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被稱為「京城第一玩家」。

王老師真的不是一般的老人家了!!!

GIF

3

「吃貨」老頑童

「頑主」也是個地道的「吃主兒」,王老很是懷念以前早晨在朝陽菜市場門口,鈴一響就往裡沖,買完菜就換地方,拎著一碗豆漿回家,跟買菜賣菜的人都很熟,人家都以為他是哪家酒樓的大師傅呢。「吃主兒」說,騎車賣菜是吃之前最有趣的一件事兒。

王老師一生都是在玩樂中享受生活,然後能夠玩物研物,潛心做學問,又能吃的美食進的廚房,在任何事情上都十分講究,有自己的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憑藉著這份「講究」和「勤奮」,最終成果碩然,成就一家之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品交易網 的精彩文章:

TAG:藝術品交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