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開山島上不滅的燈塔:追記海防民兵王繼才

開山島上不滅的燈塔:追記海防民兵王繼才

來源中國軍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積僅有兩個足球場大的小島上,一個定格於58歲的生命,在這裡無悔燃燒,照亮了海天間的哨所,也照亮了許多人的心。

王繼才,一位普通的海防民兵,生前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其先進事迹受到習主席高度評價。

7月27日,王繼才執勤時突發疾病,在他堅守32年的江蘇省灌雲縣開山島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習主席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道——

開山島上不滅的燈塔

——追記海防民兵王繼才

本報記者 貝 驍 中國國防報記者 單慧粉 蔡曉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積僅有兩個足球場大的小島上,一個定格於58歲的生命,在這裡無悔燃燒,照亮了海天間的哨所,也照亮了許多人的心。

王繼才,一位普通的海防民兵,生前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其先進事迹受到習主席高度評價。

7月27日,王繼才執勤時突發疾病,在他堅守32年的江蘇省灌雲縣開山島上,永遠閉上了眼睛。習主席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王繼才同志守島衛國32年,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華章。我們要大力倡導這種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

生前,王繼才常說:「我要永遠守在開山島,守到守不動為止!」他用生命,兌現了這一樸實的諾言。

「我是民,也是兵,身為民要守護家園,作為兵要保衛祖國。我只是盡了一個民兵的基本義務」

開山島位於黃海前哨,距離最近的陸地灌雲縣燕尾港12海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侵華日軍就以這個小島為跳板侵佔連雲港。

開山島曾由海防部隊駐守,1985年部隊撤編後,設立開山島民兵哨所。這座小島無電無淡水,不適宜人長期居住,先後上島的10多位民兵都不願長期值守。1986年7月,時任縣人武部政委找到26歲的基幹民兵王繼才,問他是否願意上島守哨。

聽清任務,王繼才首先想起曾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舅舅對他說過的一番話:「你們這代人一定要守住領土。如果國防需要你出力,你得上!」於是,他一口答應下來,瞞著家人上了島。

王繼才上島48天後,事先不知情的妻子王仕花找上了島。看到丈夫獨自一人守在連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她心疼地勸他回去。

王繼才說:「你回去吧,我決定留下!你不守我不守,誰守?」他把妻子送下島,沒想到20多天後,王仕花辭去小學教師的工作也上了島。就這樣,王繼才夫婦開始了「一座島、兩個人」的守島生活。

開山島素有「石多泥土少,颱風時常擾;飛鳥不做窩,漁民不上島」之稱。島上夏天格外濕熱,沒有電扇空調的日子,他們就睡在房頂上吹海風;冬天冷風刺骨,他們就住進防空洞里避風。天長日久,倆人都患上風濕性關節炎和嚴重的濕疹,醫生說,只有離島才能根治。

遇上颱風,船隻停航,小島就成了孤島。有一次大風一連颳了17天,島上的糧食吃完了,只剩下半桶淡水,他們用背包帶拴在腰間,頂著狂風在礁石上撿海螺充饑,就這樣撐了3天,才等到送給養的船隻上島。

2000年後,「夫妻哨所」的故事逐漸廣為人知,開山島成為省市縣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島的參觀見學者總會問王繼才為什麼能堅守小島這麼久?他常說:「我是民,也是兵,身為民要守護家園,作為兵要保衛祖國。我只是盡了一個民兵的基本義務。」

王繼才生前在開山島留影。郭丁虎攝

「我是子,也是父,子要盡孝,父要盡責。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責」

2015年2月11日,軍民迎新春茶話會在北京舉行,習主席在茶話會前親切會見全國雙擁模範代表。座談時,王繼才就坐在習主席身邊。

習主席親切地詢問王繼才家人的情況、開山島的情況,還拍著王繼才的肩膀說:「守島辛苦了,祝你們全家新年快樂!」王繼才語氣鏗鏘:「請主席放心,我一定把開山島守好!」

從北京回到連雲港,王繼才向兒女傳達了習主席的祝福,又來到父母墳前,彙報北京之行的榮光。

32年,王繼才夫婦僅有兩次離島過春節,一次是母親80歲大壽那年,一次是兒子考上大學那年。其餘的春節,他們都是在島上守著收音機和看不清畫面的電視機度過的。

守島期間,王繼才的父母先後病重離世,他都沒能守在身邊。母親生前常對他說的那句話,讓他一直既愧疚又感動:「你為國家守島,做的是大事,你不在媽身邊,媽不怨你。」

女兒王蘇兩歲時,王繼才夫妻倆就上了島。因為平時疏於照顧,他曾向女兒承諾,等她出嫁時,一定要回家為她辦一場風風光光的婚禮。可當這一天到來,王繼才食言了,他默默地隔海握著女兒的照片,把祝福埋在心裡。

2009年,王繼才被一家地方電視台評為新聞人物,他發表獲獎感言時說:「我是子,也是父,子要盡孝,父要盡責。但我的家人都理解,忠是最大的孝和責。」

1987年7月,王仕花臨產時正趕上強颱風來襲,無法下島。情急之下,王繼才自己為妻子接生。當兒子發出第一聲啼哭時,他癱坐在地上也哭了。他給兒子取名「志國」,希望兒子和他一樣,志在報國。如今,王志國已成長為一名現役軍官,接過了保家衛國的鋼槍。

「島就是國,守島就是守國門,開山島雖小,但這是神聖領土,必須每天升國旗」

守島32年,王繼才夫婦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國旗,一人當升旗手,一人當護旗兵,無論颳風下雨,從未間斷。

早飯後,他們環島巡邏一圈,在各個點位觀察測量後,走進哨所觀察室,用望遠鏡掃視海面。19時,他們再巡島一遍,撰寫當天的海防日誌,向上級指揮所報告情況。32年來,11000多天,這樣的工作流程重複了11000多次。

剛上島時,一盞煤油燈、一個煤炭爐、一台收音機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這些年,連雲港市、灌雲縣兩級政府都很重視開山島的建設,不僅修繕了營房,還配了各類設施設備。

2008年春節前夕,江蘇省軍區給開山島送來一台小型風力發電機,王繼才和妻子第一次在島上看上電視。除夕夜,王仕花在海防日誌里寫道:「我們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非常高興。」無奈發電機經不住大風,不到半年就「罷工」了。2012年,縣裡又給小島安裝了小型太陽能發電站,但仍受天氣影響,無法不間斷工作。2015年5月,在連雲港市供電公司的支持下,一個風光儲一體化的發電項目終於登上開山島。

島上風大濕度大、陽光強烈,國旗容易褪色破損,必須經常更換。曾有人對王繼才說,兩個人的小島,升不升國旗無所謂。他很堅決地說:「島就是國,守島就是守國門,開山島雖小,但這是神聖領土,必須每天升國旗。」

2012年元旦,天安門國旗護衛隊了解王繼才的事迹後,專門從北京送來一座鋼製移動升旗台和一面曾在天安門廣場飄揚過的國旗。王繼才將這面國旗視若珍寶收藏。

有一次,海上颳起12級颱風,王繼才擔心國旗被風刮跑,頂著狂風跑到山頂把國旗收起來。下山時,他一腳踩空,摔斷了兩根肋骨。養傷那段時間,他經常收聽收看田徑運動員劉翔的新聞。兒女問他為什麼喜歡劉翔?他說:「我也說不清。劉翔在奧運會奪冠時披著國旗奔跑的情景,常在我的腦海里浮現。」

「個人小賬算不過來的時候,就算一算國防大賬,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很長一段時間,收聽廣播是王繼才獲知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徑。32年來,他在開山島用壞了20多台收音機。他平時收聽最多的是時政新聞,他對妻子說:「雖然我們守在孤島上,但我們得關心國家大事。」

每每聽到海防形勢有變化時,王繼才就自覺加強巡邏,有時深夜還去巡島一圈。他對妻子說:「這陣子,不多走一遍巡邏路,心裡不踏實,睡不安穩!」

有些人以為,王繼才常年守島,報酬肯定不低。其實不然,民兵是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組織,執勤、訓練只有誤工補助,沒有正式工資。記者採訪時看到王繼才夫婦上世紀90年代的一份補助單。那時,他們每年的補助是3700元,平均每人每月154元。1995年,開山島建起燈塔後,他倆因守護燈塔每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但每人每月的補助仍不到300元。

那些年,同村人陸續富了起來,但王繼才家常入不敷出。在上海跑運輸的大姐希望王繼才離島去給她幫忙,並承諾一年收入三五萬元。王繼才猶豫過,但最終還是選擇留下。

他常說:「小賬大賬怎麼算?個人小賬算不過來的時候,就算一算國防大賬,一算心理就平衡了。」

在金錢面前,王繼才一貫有自己的原則。有一次,一個「蛇頭」私下上島找到王繼才,掏出10萬元現金,要他行個方便,在島上留幾個「客人」住幾天。王繼才一口拒絕:「我是民兵,只要我在這個島,你們休想從這裡偷渡!」對方惱羞成怒,威脅要讓他「吃罰酒」。他毫不猶豫地向縣人武部和邊防部門報告情況,並協助警方抓獲了這名「蛇頭」。32年來,王繼才協助公安邊防部門破獲多起走私、偷渡案件。

在不法分子眼裡,王繼才是個不開竅的「鐵疙瘩」,而在漁民眼裡,王繼才是「海上守護神」「孤島活雷鋒」。漁民晚上出海時,他會亮起航標燈;遇到大霧大雪天能見度低,他就在島上設法提醒漁船繞道航行;過往漁民缺糧少葯,他們就拿出自己的備用糧食和藥品接濟。有一次,一條漁船被海浪打翻,5名船員落入海中,王繼才發現後,不顧風急浪高,冒著生命危險前去救援,把落水船員一一救上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8歲小外孫軍訓記:幾天下來鼓鼓的小肚腩就小了一圈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