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保護區到海洋館,江豚「搬家」,為繁育還是為利益

從保護區到海洋館,江豚「搬家」,為繁育還是為利益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近日,因為一紙江豚「搬家」的通知,部分環保組織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懇請有關部門慎重考慮。

圖片來源:騰訊網

這份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的通知於7月中旬印發,批准從安徽和湖北的保護區內遷出14頭江豚到廣東珠海長隆和上海海昌極地海洋世界。

網友「炸」了。「長江才配擁有江豚,哪個海洋館都不配。」「在保護區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送到海洋館的破池子去?」一時間討伐聲四起。

面對質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9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遷豚是為了加強對江豚的宣傳和研究。「我們需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江豚保護,有技術、有資金和有社會責任感的單位願意加入,為什麼不行呢?」

為什麼要做人工繁育?

從長遠謀劃保護種群

圖片來源:騰訊網

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觀點,認為遷豚一事風險巨大,應該慎重行事。

「長江江豚的保護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之下,重點開展長江生態系統及江豚就地保護,同時積極推動和擴大長江故道自然遷地保護成果,是搶救性保護該物種的最佳系統方案。」WWF在其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中指出。

根據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數據,目前我國江豚數量約為1012頭。江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極度瀕危的狀況沒有改變。

「雖然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但很難說江豚在長江中的生存就沒有風險。」李彥亮坦言,在江豚的棲息地長江,人為干擾因素不可能被完全剔除。因此,實現全人工環境下的江豚繁育是長江江豚保護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我們能夠突破江豚的人工繁育難題,就能把這一種群保存下來。」

但江豚保護行動網路發起人蔣憶認為,人工繁育是在物種數量無法維持的情況下,採取的最後的保護手段。「現在投入大量資金搞人工繁育,就是『捨本逐末』。」

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所副所長戴年華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加強棲息地保護可以和人工繁育試驗並行,兩者並不矛盾。

「長江江豚就地保護一定要做,但等到種群數量太少再去拯救的話,一切就太遲了。」戴年華說,人工繁育試驗的目的,從長遠來說是野化放歸,恢複種群,但更為現實的意義,是加強對物種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研究,為野外物種的繁殖和保護提供指導。

實際上,《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也明確指出,要選擇1至2家符合條件的大型水族館,進行相應的基礎設施改造和設備提升,開展長江江豚飼養、繁殖、研究工作。

「生活在長江幹流的江豚種群數量還在下降,只能說可能滅絕的時間延緩了。我們要謀劃得更為長遠。」戴年華說,做人工繁育試驗的思路沒有問題,只是為什麼選擇這兩家水族館,他們有沒有科技支撐能力,確實需要清晰詳細的論證。

為什麼找這兩家水族館?

綜合考察硬體和科研能力

蔣憶也並不反對做江豚人工繁育,她知道,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直在做江豚的人工繁育,只是效果不算太好。那麼,商業集團能為江豚投入多少,它有足夠的技術把江豚養好嗎?

李彥亮舉了大熊貓的例子。大熊貓是「國寶」,知名度頗高。它們也在動物園中進行展示,這種展示,就是一種科普教育。「多少人見過活的江豚?你沒見過,你就不了解。江豚數量比大熊貓少得多,保護難度大得多,但保護投入比大熊貓少得多,公眾關注度也低得多。」李彥亮說,水族館能拉近公眾和江豚的距離,是非常好的宣傳教育手段。他也強調,江豚到水族館只做展示,不做表演。

至於兩家水族館有沒有開展江豚馴養和繁育的能力,專家也對此進行了慎重考量。「2016年寫《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時,我們就論證了遷豚的事情。」李彥亮透露,專家研討會開了多次,專業技術人員對相關場館技術條件也進行了全面核查。

選擇珠海長隆和上海海昌,正是看中他們有條件、有設備、有技術實力,還有意願。兩家水族館都和中科院水生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有合作歷史和計劃,它們將聯合進行江豚人工養殖、繁育等技術攻關,水族館要為科研團隊提供場地、設備和資金。

李彥亮坦言,我國過去研究江豚的團隊力量比較單一,以中科院水生所為主,但一直沒有明顯突破。客觀來講,水生所的飼養條件、設施和對豚類護理的精細程度,不一定比得上這兩家水族館。「為什麼不讓有條件的地方也承擔國家科研任務?」

不過,水族館都沒有養過江豚,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也是近兩年才開始開展相關研究,能養好嗎?李彥亮提高了聲音:「除了前面提到的中科院水生所,沒有水族館或其他全人工水體養過江豚,但我們還是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

李彥亮介紹,14頭江豚送到兩家水族館只是第一步,他們計劃找四到五家水族館進行攻關,「東方不亮西方亮」。他期待著,有可能再過三五年,人工環境下繁育的江豚二代就能誕生在水族館,從根本上解除江豚的保種危機,長遠來說,還有望為江豚遷地保護和野外種群恢復開闢新的種群來源。

蔣憶等環保志願者的態度也很明確——他們堅決反對這次遷豚,要求進一步論證研討,並吸納更多社會組織參與。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微塑料成危害環境的「隱形殺手」,可研究成果遠不能滿足監管需求
美國封殺伊朗石油,意在中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