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更重要的科普是潤物細無聲的科學精神

更重要的科普是潤物細無聲的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每個人在幼年時都是科學家,因為孩子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界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如是說。

8月初,在面向青少年的大型科學實驗類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三季錄製現場,記者頗有這樣的感受。

圖片來源:匯圖網

把去了殼的生雞蛋放進水杯,通過記錄下21天實驗過程的視頻,小觀眾們驚奇地看到,蛋黃部分從第一天到第八天逐漸呼吸、有了心跳,接著心臟、眼睛和尿囊開始發育,到第9天長出小小的翅膀和腿……

節目中最小的選手徐晨閣很興奮,給無殼孵化小雞取名「愛迪生」,意喻「可愛的它,在愛的環境下啟迪了我們」。

總導演賈閃閃、章緣緣表示,節目之所以採用科學實驗的形式呈現,是因為其對於科學認識活動起著決定的作用。以往的節目中,傳達了這樣的理念:科學嚴謹但也可以不嚴肅、科學可以高端但不高冷。而此次第三季提煉出的「科學+」概念,意指科學可加上國防、體育、藝術等無處不在。科普正是能夠給孩子們心中埋下一顆顆科學的種子,為他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

青少年的成長關乎國家的未來,除了讓他們看到科技成果外,科普更要加大對科學精神的培育,使之紮根於他們的心田。那麼,以怎樣的方式在科普中普及科學精神?

在節目製片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創意副總監王雪純看來,科學精神,融化在科學家的日常之中,難以抽象地提煉成一些名詞形容詞來界定。「若要傳給青少年觀眾,不必刻意強化。節目每一項科學實驗的點滴間,滲透著科學態度,激發青少年敢於質疑、敢於創新的精神。而我們所做的就是,首先用眼前發生的事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然後讓他們沉下心觀察,不急於下定論,能去研究並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這就夠了。」

王雪純感慨道:「其實,我們一直在不斷摸索之中,製作這檔科普節目猶如在做科學實驗。主創團隊每一個人都曾反觀自己的成長過程,發現在學習中往往沒有學到『究竟』,學科背景比較薄弱,我們不希望當今的青少年像我們一樣,由此,我們倡導從小培養青少年的全面素質,建立跨學科的體系。」

專家點評

在青少年中培育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賦予其獨立而健全的人格,科普教育是一種必要手段。而如何使之領會科學精神的真正內涵,始終是個有挑戰性的命題。

日常生活中,長期充斥著一些反科學的觀點及做法,比如學校教科學時,老師只教知識點。知識點固然關鍵,但更重要的是點與點之間的聯繫——科學是成體系的知識。照本宣科教學生,沒有使其思考、實踐,這只是在「灌輸」。

節目的可貴之處在於,先用博人眼球的科學實驗抓住了青少年的注意力,然後,於科學實驗過程的點滴之間,科學精神無形滲透。潤物細無聲,教育,理應如此,本應如此。

(點評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 曹則賢)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汽車邁向「氫」時代 產業化還得「爬坡過坎」
掃描電鏡「弱視」,工業製造難以明察秋毫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