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不信邪」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不信邪」也是一種科學精神

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

每年夏天,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原政協副主席白富華都要來到穿沙公路修建時的測繪點看看,因為這裡是他人生中意義最為特殊的一個地方。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位於庫布其沙漠深處的這個測繪點,遇到了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

「你問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啥能成功,要我說,首先是兩點,一是靠科學思想的引領,二是靠科學精神的支撐。」白富華告訴記者。

那個年代,沒有技術並不意味著沒有科學精神

圖為內蒙古杭錦旗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穿沙公路。(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在百度詞條中檢索可以發現,不是每一條橫穿沙漠的公路都叫「穿沙公路」,這個名詞獨指橫穿庫布其沙漠的錫烏公路,這是庫布其沙漠治理和庫布其人的殊榮,也是庫布其精神的重要符號之一。

記者在白富華的講述中穿越時空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庫布其大沙漠:黃沙肆虐,一片死寂,多數人家五人共用一床被子,三人共穿一條褲子。公路修通前,孩子沒見過汽車,甚至沒見過西紅柿和黃瓜……

1997年,時任杭錦旗交通局副局長的白富華帶領著十幾個人徒步走進了庫布其沙漠,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公路修建勘測工作。

圖為1997年修建穿沙公路時的場景。(資料圖片)

「肆虐的風沙和移動的沙丘瞬間就可以讓人失去方向感,大傢伙兒都是用命在搞勘測,支撐我們幹下去的,就是那種不信邪的精神。」白富華回憶說。

一個月後,施工隊開進了沙漠深處,幾隻駱駝、幾台75馬力的推土機就是當時施工隊的全部「家當」。

「那時候大家身上有一個共同點,腳比臉乾淨,」白富華說,「為什麼呢?十幾天才洗一次臉,而腳丫子卻每天踩在沙子里啊!」

35歲以上的杭錦旗群眾至今也難忘當時那種令人動容的場面:從旗委書記和各級幹部,到十歲以上的孩子,全旗十幾萬幹部群眾幾乎全部撲到了修路工程上。人力搬運沙漠里的沙子,這樣的壯舉足以載入史冊。

公路修通後,沙漠深處的人得以一見外面的世界。一位老牧民第一次見到豆腐,一次買了20斤,白富華趕忙勸阻:你買太多了,這東西存不住,容易壞!當時的白富華落淚了,他自己也說不清,是心酸還是激動。

隨後的十幾年中,一條條現代化高標準公路開始出現在沙漠深處。穿沙公路的開通讓庫布其人明白了「不信邪的精神」的強大力量。

啤酒瓶里放樹苗,再將瓶子植入沙漠,這是當地群眾在沙漠里種樹多年摸索的土辦法,辦法雖土,極其實用。已經年近八十的白富華站在沙丘高處,興緻勃勃地向記者展示著這種方法:「在那個年代,沒有技術並不意味著沒有科學精神,有一種科學精神叫善始善終、善作善為,而這種精神的外在體現,就是鍥而不捨。從堅定治沙意志到後來的激發創新活力,這種精神已經融入了庫布其人的血液中,讓我們以當代愚公的堅韌戰勝了自然,以互聯互通的博大胸襟吸納著、創新著現代文明成果,造就了今日的庫布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一顆定心丸

幾十年來,眾多鄂爾多斯的企業始終充當著庫布其治沙的生力軍,他們在治沙中成長,在成長中更加堅定了治沙的決心。出生於庫布其沙漠的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和他的企業,就窮其一生與庫布其沙漠做著鬥爭。

1992年,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2歲的加拿大女孩珊文向在場嘉賓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如何讓行將滅絕的動物避免滅頂之災?」

20年後,在相同地點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王文彪向已經32歲的珊文發出邀請:「在中國的庫布其,我們找到了讓森林重現於沙漠的一種可能。」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陳小柒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港珠澳大橋的壯美不能缺了通信設施共享
科學研究需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