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宋遺韻:初唐四傑之駱賓王

唐宋遺韻:初唐四傑之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684),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唐代詩人。

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時,駱賓王為其代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羅列了武后的罪狀,寫得極感人。當武后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極為震動,責問宰相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或說被亂軍所殺,或說遁入了空門。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他辭采華膽,格律謹嚴。長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參差轉換,諷時與自傷兼而有之;小詩如《於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涼慷慨,余情不絕。有《駱賓王文集》遺世。

人物生平

駱賓王之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

650~655(唐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

678年(儀鳳三年),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

680年(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684年(嗣聖元年),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九月,徐敬業(即李敬業,李勣之孫)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慷慨激昂,氣吞山河。

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資治通鑒》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孟棨《本事詩》則說:「當(徐)敬業之敗,與(駱)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

另有一說表示駱賓王跳水逃生,亡命於「邗自白水盪」(今啟東呂四一帶);而追兵將領怕承擔對朝廷重犯追捕不力的罪名,殺了與他們相貌似的兩個人交差,駱賓王遂得以隱名活了下來。死後葬於南通。

而據《中國名勝詞典》記載:「駱賓王墓:在浙江義烏縣城東15公里楓塘。墓前石碑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建。」

也有學者表示,南通和義烏兩地的駱賓王墓都是衣冠冢。

主要作品

駱賓王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詩,「富有才情,兼深組織」,「得擅長什之譽」(胡震亨《唐音癸簽》)。

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

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

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

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谷、韋莊,及至清代吳偉業等人的長篇歌行,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例如,《在獄詠蟬》,托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

絕句小詩,如《於易水送人》、《在軍登城樓》,寥寥20字中,壯志豪情,激蕩著風雲之氣,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艷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

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其詩,最早為中宗時郗雲卿所輯10卷,今已佚。明、清兩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為後人重輯。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後出,最為完善,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代表作品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題解】

《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於七歲時寫的一首五言古詩。 這首詩開篇先聲奪人,「鵝!鵝!鵝!」寫出鵝的聲響美,又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的對比寫出鵝的線條美與色彩美,同時,「歌」、「浮」、「撥」等字又寫出鵝的動態美,聽覺與視覺、靜態與動態、音聲與色彩完美結合,將鵝的形神活現而出。

【注釋】

○曲項:彎著脖子。

○歌:長鳴。

○撥:划動。

【品評】

詩的第一句連用三個「鵝』字,這種反覆詠唱方法的使用,表達了詩人對鵝的熱愛,增強了感情上的效果。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以上是寫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艷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迴環往複,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題解】

《在獄詠蟬》是唐代文學家駱賓王的詩作。此詩作於患難之中,作者歌詠蟬的高潔品行,以蟬比興,以蟬寓己,寓情於物,寄託遙深,蟬人渾然一體,抒發了詩人品行高潔卻「遭時徽纆」的哀怨悲傷之情,表達了辨明無辜、昭雪沉冤的願望。全詩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意雙關,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注釋】

○「雖生意」兩句:東晉殷仲文,見大司馬桓溫府中老槐樹,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藉此自嘆其不得志。這裡即用其事。

○「而聽訟」兩句:傳說周代召伯巡行,聽民間之訟而不煩勞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斷案,後人因相戒不要損傷這樹。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國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陝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曩時:前時。

○將:抑或。

○徽纆(mò):捆綁罪犯的繩索,這裡是被囚禁的意思。

○蟪(huì)蛄(gū):一種比較小型的蟬。

○綴詩:成詩。

○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南冠:楚冠,這裡是囚徒的意思。用《左傳·成公九年》,楚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事。

○深:一作「侵」。

○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

○露重:秋露濃重。

○飛難進:是說蟬難以高飛。

○響:指蟬聲。

○沉:沉沒,掩蓋。

○高潔:清高潔白。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是高潔之物。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品評】

陸時雍《唐詩鏡》:大家語,大略意象深而物態淺。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信高潔」三字森挺,不肯自下。

黃克纘、衛一鳳《全唐風雅》:黃云:詠蟬詩描寫最工,詞甚雅正。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次句映帶「在獄」。三、四流水對,清利。五、六寓所思,深婉。尾「表」字應上「侵」字,「心」字應「思」字,有情。詠物詩,此與《秋雁》篇可稱絕唱。

顧安《唐律消夏錄》:五、六有多少進退維谷之意,不獨說蟬、所以結句便可直說。

黃白山《唐詩矩》:尾聯總冒格。序已將蟬賦盡,詩只帶寫己意,與諸詠物詩體格不同。語兼比興(「露重」句下)。

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先生曰:三四現成恰好,轉覺增凄。第二「客思侵」三字湊韻,信陽多犯此流弊,評:「客思侵」同似湊弱,但以對起,猶可掩拙,若復散行,更成率易,此又不可不知。李白山曰:結承五六繳足,更為醒快。

施補華《峴佣說詩》:《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以蟬自喻,語意沉至。

《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題解】

《於易水送人》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絕。此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前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後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全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裡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

○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冠:帽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昔時:往日;從前。《東觀漢記·東平王蒼傳》:「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沒(mò):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品評】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只就地摹寫,不添一意,而氣概橫絕。

《唐詩直解》:似無味,然未嘗不佳。

《詩辯坻》:臨海《易水送別》,借軻、丹事,用一「別」字映出題面,餘作憑弔,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游刃如此,何等高筆!

《增訂唐詩摘鈔》:因臨易水而想古人,其水猶寒,俠氣凜然,

《而庵說唐詩》:何作此變徵聲……寓意深遠,人卒未知也。

《網師園唐詩箋》:末句黯然。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地」二字有無限憑弔意,因地生意,並不說到自身,如此已足。

《詩境淺說續編》: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佩風詩社 的精彩文章:

白玉樓前吟夜雨,薛濤紙上懶花叢

TAG:佩風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