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誰「捧紅」了玉石?

是誰「捧紅」了玉石?

「儒家思想,一直把玉作為社會道德的圖騰」

是誰「捧紅」了玉石?

整理:殊勝和善

所示藏品:殊勝和善古典藝術館提供

和田玉的歷史很久遠,而且經久不衰,除去它自身的特點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人們賦予它的精神內涵。

追根溯源,給予玉石精神內涵的賦予者,我國的歷代文人當居首功,而這其中,貢獻最大的則是儒學創始人孔丘。正是因為他和他的儒家學派,故而讓曾經的中國人深深的愛上了和田玉。

在孔丘眼中,漂亮的玉石,凝聚著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多種品德,與君子的品德要求十分吻合。而實際上,這些品德正是聖賢們的追求目標。

玉石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後又作為人們祭祀的禮器出現,它本身的意義早已遠超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更是成為一種象徵。

但玉石的道德化,是從春秋才開始的。"玉和德相符"的類似理論,管仲的著作有所描述。孔聖人在《禮記》中將其細化,才使得玉石代表了那麼多品行。

孔丘的解釋大致如下:

玉溫潤而有光澤,是仁;玉質縝密,是智;玉有稜角而不傷人,是義;玉的密度很沉、有一種墜手感,是禮;敲擊玉器會有清澈悠長的聲音,最終戛然而止,是樂;玉的瑕疵和美好互不遮掩,是忠;品貌表裡如一,是信;玉的氣質像虹一樣衝擊日月,是天;玉能體現山川的精神,是地;玉制的圭璋用於朝聖,是德;天下人都把玉看得很高貴,是道。"

孔聖人一席話,以當時人們的"貴玉思想"為本,賦予了玉石這些品質。這番話徹底提升了用玉的內涵,玉石從此有了人文精神,洋溢著高尚的道德情懷。天下人愛玉,就像敬慕有德之士一樣。

孔丘論玉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普通的說教,玉石道德化帶來一種新的美學理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著較高的現實意義,其美學觀念對後人起到深遠影響。

儒家還常說:君子無故,玉不離身。這句話直接將玉普及到了民間,極大的促進了玉文化的發展,很多文人雅士開始入手玉石。儒家理論對玉的傳播貢獻很大,將玉從王者手中解脫出來,為君子所佩戴,為文人所仰慕。

孔丘的儒家思想,一直把玉作為社會道德的圖騰。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道德參考,也讓億萬人愛上了玉石,將她們看做完美的存在。

此後幾千年,在儒家的指引下,玉石一步步普及民間,愛玉的人再也沒有少過。

賞玉之美 品玉之韻

殊勝和善古典藝術館出品

回復「幫助」了解殊勝和善古典藝術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殊勝和善和田玉 的精彩文章:

玉之緣 善之緣
紅顏如玉,美在其心

TAG:殊勝和善和田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