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的幾位宰相,為何無一善終?
原標題:明朝建立初期的幾位宰相,為何無一善終?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眾所周知,明代太祖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廢除了宰相制度,此後二百餘年政務總攬於皇帝,造成了君主獨裁的空前局面。但實際上明初曾有不止一位丞相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筆者就為大家做一個簡單梳理。
李善長
元末烽火連天的群雄逐鹿逐鹿中,朱元璋逐漸崛起,在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開始完善官制,首先效法元代中央機構中書省,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後來改李善長為右,徐達為左。由於徐達是朱元璋麾下最能打的大將之一,所以連年在前線率軍作戰、處理軍務,所以實際上丞相的事務多由李善長負責。李善長算得上是明代的首位正式丞相。明王朝建立後,李善長受封韓國公,由於其勞苦功高,在朱元璋創業過程中調度一切、選賢任能,有堪比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功勞,故而位居開國功臣之首。不過李善長的結局並不美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李善長捲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賜死。
汪廣洋
第二位明丞相是汪廣洋。汪廣洋也是很早追隨朱元璋的建國功臣,元末朱元璋南進江南平太平路時汪廣洋接受朱元璋招募,擔任元帥府令史等職,是朱元璋早年的心腹之一。後守贛州,官拜江西參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李善長告病休養,朱元璋於是召廣洋為左丞相。次年,李善長以病去位。洪武六年,胡惟庸為左丞,汪廣洋為右丞相。但是汪廣洋在任內無所建樹,不久就遠離政治中心,擔任廣東行省參政。後被召回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公元1380年)再拜右丞相,卻依然少有作為,整日飲酒吟詩而已,朱元璋曾多次訓誡他。不久胡惟庸案爆發,汪廣洋也未能倖免。
誅殺胡惟庸
汪廣洋被調任廣東期間,胡惟庸曾一度作獨相。胡惟庸利用朱元璋對自己的信任,在許多生殺賞罰的問題上就沒有一一報告,偶爾自作主張。還在朝中排斥異己,據說劉伯溫的死就與胡惟庸有著說不清的干係。據說一次胡惟庸之子乘馬車賓士過市,墜死於車下,胡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明太祖大怒,命他償命。胡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明太祖不許。胡惟庸害怕了,便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有謀反之意。但後來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將胡惟庸及其所謂「黨羽」處死,實際上濫殺功臣,為自己和子孫的獨裁專制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
1.張廷玉等:明史
2.孟森:明史講義
3.梁希哲:評李善長之死
4.肖立軍:朱元璋殺胡惟庸廢丞相考辨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趙培文
歡迎訂閱季我努沙龍!


※明朝的鈔關是什麼,為何說其是國庫收支重要來源?
※清吏司—廢除丞相的產物,它有什麼職權?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