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oLife ▏明明沒怎麼花錢,為啥總是月光?
來源:知乎 羅元裳
如果你沒什麼錢,但時常想買東西;
沒什麼錢,但想在年內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沒什麼錢,但有一筆可以預見的大花銷;
依然沒什麼錢,但有一個需要錢做支撐的夢想……
怎麼辦?
你以為要勸你平時節省一點嗎?才不會。
用金錢換取必需品、滿足感或快樂,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們經常感到捉襟見肘,除了收入的因素以外,更大的可能是資金的使用效率和規划出了問題。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在高房價高消費地區,還是低房價低消費地區,無論身邊的朋友月薪幾千,還是高薪幾萬,月光族都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這個現象顯然與房價、物價、薪水多寡無關。
對於月光族,多數人都會找出各種理由,說明自己為什麼會月光,消費隨性、薪水太低、習慣不好,房價太高、興趣燒錢……卻不作出任何改變。甚至月光族神教主教義宗旨就是賺的錢不用來花,難道是用來存的?
而資產上億的朋友,即便花錢大手大腳,每月買各種奢侈品,仍不會月光。
我稱之為月光族困惑。
都怪奢侈品、品質生活?不,當你長期難以改變一個習慣時,你就會逐漸賦予它合理性。
消費習慣並非難以改變,如果想保留這個消費習慣,而不做任何改變,只需要保證花的錢一定是理出來的利息,而非本金。
什麼意思?一個包包 5000 元,你有 500 萬本金,在月利率 0.1%,也就是年化收益 1.2% 的情況下,仍可每個月換一個新的包包,而不動用你本金的一分錢。而目前無風險利率等同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
難怪富人花錢大手大腳仍不會傷筋動骨,Ta 們手裡的錢每天都在為 Ta 們打工吶!
那麼本金不高,而又月光的你要做出什麼改變呢?理財,學會理財。
比如說在發薪日第二天就定投某一隻或某幾隻基金,這樣收入 - 儲蓄 = 支出,強制每月只能消費這麼多錢。而非扣減支出後,還能存下多少錢。
你還沒有足夠多的本金之前,一定要學會理財,並且是穩健可持續性理財。
善於利用「時間」這個最大的財富
理財和投資是一門經驗科學,即使你目前沒有資金也參與,多關注多了解,提前學習相應的知識,才能保證在有盈餘進行投資時,儘早進入狀態。
有很多不少投資虧損的投資者,大多數是有閑置資金可以參與股市之後,卻沒有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就貿然入市,導致虧損離場的。
因此,在 22 - 35 歲這個階段不積累知識和經驗,到了 35 歲以後,有了資金進行投資時,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再額外花費 5 年左右時間來了解和補充知識在開始投資,這種無疑加大了投資的時間成本。或者是在對市場缺乏認知的情況下,匆忙入市,最終投資收益不理想。
22 - 35 歲這個階段,有 12 年左右的時間,而 A 股市場平均一輪牛熊轉換的時長為 5 年左右,所以這個階段,即使不直接參与市場,也可以觀察到兩輪牛熊市交替,這對將來進行長期穩健投資,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
最好的理財時機,可能就是在你錢不多的時候
舉個例子,比如說養老金的儲備,如果以跟大盤相關度非常高的滬深 300 指數作為定投標的,目標是退休年齡後每月有 6000 元資金可支配(不算繳納社保產生的養老金)。
粗略估算的話,從 25 歲啟動定投,每月只需投入 400 元左右。
從 35 歲啟動定投,每月需投入 900 元左右。
從 45 歲啟動定投,每月需投入 2250 元左右。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
解決財務壓力的關鍵是趁早,越早投入,平均成本越低。
靠節儉來增加財富,也許會影響你的生活質量,靠加班來增加財富,無形中過度消耗你的身體。你可以嘗試做的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從今天開始,學會理財,靠理財增長財富,靠財富改變命運。


TAG:路上讀點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