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召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研究方法日趨多樣。21世紀以來,闡釋學理論日益受到史學研究者關注,其中借鑒公共闡釋理論方法、提升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建構歷史闡釋的新話語等議題,成為關注熱點。

會議現場 河北師範大學劉新陽 攝

會議現場2 河北師範大學劉新陽 攝

8月3—6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歷史研究》編輯部與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在河北張家口召開,會議主題為「近代中國歷史的闡釋與文本建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的20餘位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常務副總編輯王利民,河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鄭振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原系主任牛大勇,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陳廷湘,分別作開幕致辭。開幕式由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楊瑞主持。

//////////

關注創新與前沿問題

史學發展離不開創新。牛大勇認為,學術無國界,中國問題研究應具有世界眼光。研究人員應不斷拓展研究視域,爭取題材、方法、理論的多樣化,並重視對電子資料庫和網路資源的利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太原表示,史學研究應關注「以實證虛」方法的運用,即通過有史料記載的事實證實沒有記載的歷史,呈現歷史的豐富、複雜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虞和平總結了學術發展創新的兩種路徑:一是從學術發展的自身理路來看,要用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二是對於在新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問題,研究方法上要兼容並包。

南開大學教授王先明談到,當前社會史、個人生活史、新革命史研究應打破孤立分離的局面,把研究對象放到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中考察。河北師範大學教授董叢林從小說《孽海花》《續孽海花》中呈現的晚清歷史出發,探討了文學文本與歷史研究的關係,認為應辯證看待文學作品的虛構性與歷史的客觀性。

//////////

注重學術史的梳理

陳廷湘認為,在新時代,「社會文化史觀」有望成為史學研究的新主流。復旦大學教授鄒振環提出了「中國翻譯史學史」概念,對其範圍、取材、分期及內容作了簡要概括,試圖通過專門史學史拓展中國近代史學研究的空間。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昭軍把文化史研究歸納為歷史視角下的文化史、文化視角下的社會史、文化視角下的文化史三種取向,認為確立文化史的研究對象、研究文化事象的形成與發展,是開展歷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齊春風對中國近代反日運動史的「文本書寫」作了總結,認為學界對歷次運動完成了由外部刻畫向內部探究的轉變。

//////////

聚焦概念史研究

近十年來,近代概念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視。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興濤對民國時期「現代化」概念的流播、認知與運用作了梳理,認為「現代化」概念一傳入中國,即被運用於追尋「國家現代化」的整體訴求中,體現出全方位變革的綜合性認知取向。虞和平表示,用「現代化」解釋晚清民國的歷史具有適用性,現代化主要是工業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

河北師範大學教授王宏斌梳理了「外洋」概念的演變。他提出,「外洋」概念的變化,既與外國兵船闌入中國海域、中國水師消弭海患等事實相關,又與水師職能的蛻變有關,而「外洋」詞義的消失則與西方領海觀念的輸入密切相關。王先明認為,近代「地主」概念經歷了從物權屬性向階級屬性的轉變,階級屬性的建構在革命話語中獲得了特定的時代意義,很有必要重點關注這一論題。

//////////

走近歷史公共闡釋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鄭成林利用江西省檔案館館藏檔案,對民國時期九江能仁寺與法國天主堂的產爭原委作了介紹。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楊齊福闡述了對清末台州印山學堂毀學案的研究結論,認為這是一起非典型教案,其中夾雜著主權爭奪、財產紛爭和學務處置等糾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侯中軍表示,外交史研究的史料不能局限於中央檔案,地方檔案也應受到重視,而個案史研究應該有全局視野,並留意外交的內政背景。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審孫麾出席閉幕式並致辭。與會學者還就其他諸多議題展開了討論,表示論壇的召開有助於新時代中國近代歷史闡釋話語體系的建立。

原標題:建構近代歷史與文本的公共闡釋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首屆中國近代史前沿論壇」召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陝西藍田發現東北亞最早人類活動遺址
國內首部地區性科普藍皮書正式出版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