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和朱元璋開國,身邊農民成為名將,真正原因是什麼?

劉邦和朱元璋開國,身邊農民成為名將,真正原因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戰爭頻繁,許多名將都出身於農民。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他在沛縣的朋友樊噲、盧綰、曹岑和周勃。再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身邊的徐達、常遇春、藍玉和胡大海。按照常理來講,這些農民目不識丁,不懂兵法謀略。卻為何在名將如雲的戰場上屢建功勛,成為一代名將呢?

雖然我們也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軍事謀略是一門學問。如果連字都不認識,如何行軍布陣、攻城掠地,取得戰爭的勝利呢?熱衷於研究劉邦和朱元璋的專家們,給出了三種合理解釋。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農民都能成為名將,劉邦和朱元璋只是最終的勝利者。例如劉邦時期的陳勝、吳廣等一些農民軍將領,因為失敗早就被遺忘了。朱元璋時期的的農民軍勢力更多,例如和他爭天下的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手下的將領已經沒人記得。也就是說,我們用劉邦和朱元璋等特殊人物,來說農民成為名將很容易,這是不合理的。

第二,農民軍將領的特殊身份,提升了成為名將的可能。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階級觀念是無法逾越的鴻溝。像項羽那樣貴族出身的將領,雖然具有兵法謀略和個人魅力。但因養尊處優,很難被軍隊下層士兵接受。而劉邦和朱元璋出身於農民,會讓士兵有種親切感。願意跟他衝鋒陷陣、同生共死,也會把他當成建功立業的榜樣。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自然要更加捨生忘死,更容易造就名將的誕生。

第三,兵法謀略固然重要,但戰場經驗才能塑造真正的名將。也許在最初,劉邦、朱元璋和他們身邊的農民軍將領,對行軍打仗一竅不通,甚至屢戰屢敗。但經過長期經驗的積累,從敗仗中獲取的經驗,遠比兵書謀略要實用。當然,要積累經驗,首先要保證活下來。像樊噲、周勃、徐達和常遇春這些將領,早年在民間摸爬滾打,有的曾經是地痞惡霸。他們對人情世故和生存之道有很深的理解,犧牲的往往都是別人。

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所謂名將的功績,有多少真正屬於自己呢?像劉邦和朱元璋這樣,也許他們根本不會打仗,只是團結了一批會打仗的將領,以及想要建功立業的士兵。還是那句話: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琅琊閣 的精彩文章:

春秋時期的奇葩國君,為寵物封官和建造陵墓,還讓寵物侍寢
故宮太和殿為何鋪設15層地磚?專家:因為朱棣害怕

TAG:文史琅琊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