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復旦經濟學博士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欠錢不還?

復旦經濟學博士告訴你,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欠錢不還?

(全文約3000字,閱讀時間5分鐘)

/01/

國外有個叫理查德·塞勒教授(Richard Thaler)的人提出了一個「稟賦效應」,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稟賦效應是這麼說的: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很簡單,很多女生談戀愛,相處之後發現不斷地吵架,性格也不合適,但是因為這個「稟賦效應」,大多數人會選擇將就著,都會說,「其實他身上還有很多優點」,「其實他對我挺好的」,「已經付出這麼多,實在割捨不下」,所以很多人都湊活著 ,一旦真的分開了,估計沒有人會回頭。

就是因為你一旦有了男朋友,你對他的評價就會高於單身時候對他的評價。

買東西也一樣,當你看到某種「不滿意七天可以退貨」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許真的可以退貨,但當你把一件商品帶回家試用時,「稟賦效應」就已經開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

你不太可能把已經擁有的東西退回去。

/02/

你丟了一百塊的痛苦,就大於撿到一百塊的開心,那什麼時候會一樣呢?你撿到兩百塊的時候!

理查德?塞勒教授說,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損失的痛苦,他在說明「稟賦效應」時,做過一個實驗。

他讓學生分成3組,第1組的任務是賣掉一個咖啡杯,第2組的任務是向賣家買咖啡杯,第3組的可自由選擇,擁有一個杯子或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是第二組買家估價的中位數是2.87美元,和第三組可自由選擇的學生估價3.12美元,非常接近。

而賣家估價的中位數為7.12美元,高出一倍。再一次證明了「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的「稟賦效應」。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2∶1的比例,於是得出「稟賦效應」的「損失厭惡係數」——2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

用這個係數解釋前面的例子,只有當女生遇到一個比現在男朋友好兩倍的男人時,她才會考慮換男朋友(所以請大家珍惜自己的女朋友啊)。

不過,有人提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當我從自己的錢包里拿出500元錢,買一雙標價500元的鞋時,為什麼我對這自己擁有的這5張鈔票沒有產生「稟賦效應」呢,為什麼賣家沒有對他的鞋產生「稟賦效應」呢?

/03/

今天要說的重點來了!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窮人更窮,富人更富有了?

理查德?塞勒是這麼解釋的:因為你知道,錢是用來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來賣掉的,所以不會產生「稟賦效應」。

反過來說:當你對錢產生擁有感時,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對「花錢」這件事。

因為往往窮人的錢是用來維持生計的,所以窮人常常對錢有「擁有感」,就產生了「稟賦效應」——花100元錢的痛苦大於得到100元商品的快樂;喜歡的東西沒貨了,竟然如釋重負地鬆一口氣。

而富人相反,他們的錢是用來「錢生錢」的,不停地進進出出,不會有「稟賦效應」的心理負擔。錢這個東西,一旦停止流動,就會迅速貶值。

所以這個世界往往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同樣,在做生意的新手眼中,商品和錢,是兩樣東西,賣得不好的商品,你讓他打個折就像割自己的肉。

但在生意老手看來,它們都是財富的不同形態。所以他們更注重資金周轉速度,該清倉甩賣時,毫不猶豫。

用一句老話說:錢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擁有了它的真實價值。

錢不是靠省出來的,很多時候你以為你在省錢,其實你浪費的是你的精力和機會。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複雜和不順遂,就是因為這樣對錢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

我發現,人們特別喜歡把金錢,獨立於其他一切事物之外。好像只有錢,才是可多可少,可存在也可消失的東西,而其他比如精力、時間、健康、體力都是永遠存在,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也不會被浪費掉的。

所以,我們才會如此看重錢,也會對錢如此謹慎小心。多花一分錢,都覺得自己損失特別大。而多花時間、精力都無所謂。甚至,會拿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資源,去換錢。

/04/

我的好朋友作家十二說過,遇到喜歡的東西,就把它買下來。錢並不是真的花掉了,只是換了種方式陪伴在你身邊。

有一次我和閨蜜去一個景區旅行,遇到一個花販,一百塊一個花環戴頭上,特別漂亮的那種。她想買一個,我說著,這麼貴,只戴一次,不划算。在我的阻攔下,她沒買花。

但是,接下來的行程中,我見她頻頻看向別的女生髮間的花環,眼神猶豫,似乎很後悔剛才沒買。

當我們再次碰見一個賣花環的小販時,已經快要出景區了,買來戴已經沒什麼意義。

我感覺得到,閨蜜很遺憾剛開始沒買下那個花環,那樣可能自拍發朋友圈的心情都會好很多,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的時候,我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心裡的念。

這麼算下來,一百塊錢,便可以換來一下午的幸福感,多值得呀。景區里的一個花環,或許是貴了些,也不算實用,但能換來當下的喜悅啊。

這世上實用的東西很多,而幸福感,才是珍貴稀有的。

我想起五一假期,和男朋友旅行,從寺廟出來,路過一個賣花的攤點。他一時興起,要買花送我。

我忙勸他:「別買,花有什麼用呢?」他笑著把花遞給我:「買來哄你開心啊。」一瞬間,我覺得很心動。

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金錢衡量,你的房產、車、工作,甚至是你的時間都可以用金錢去判斷價值,唯獨那些記憶、開心、時間、象徵和一份特別的心情不可以。

香奈兒女士說過:花錢最好的感受,不過是坐在疾馳的車內欣然見到路旁的一株花朵盛開的蘋果樹。

盛開的蘋果樹,就是平凡生活中,能讓人激動的漣漪,是在灰色的日常中,能讓人悸動的一抹紅,是我們愛上生活的理由。

網上看到過一句話: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生活投票。你願意為那些美好和浪漫付費,你便值得那些美好和浪漫,那些喜歡的人,我們可能買不下來,但是東西看到喜歡的,我們還是可以買下來讓它們屬於自己。

很多時候好的東西能帶給你的回憶就遠遠超過了你付出的金錢,能回憶的越多,你的生活就會越來越豐富,人到老了,無非就是回憶那些你一咬牙點頭的瞬間。

有時候,我們買的不是一個包包、一隻口紅,而是對一種生活的憧憬。

你以為經濟學思維離我們很遠,其實,我們生活的每一處都跟它息息相關。

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或許會得到很好的解釋。

復旦經濟學院名師聯合出品了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將廟堂之上的經濟學帶回廳堂,為你定製了這門既經典實用又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課程。

—關於課程—

本課程以美國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為底本。作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他創作的這本經濟學著作已經成為享譽全球的經濟學經典教材,被哈佛、耶魯、斯坦福等美國600餘所大學用作教材。中譯本自1999年出版以來也一直是國內大學選用最多、最受歡迎的經濟學教材之一。

在經典教材的基礎上,三位老師融合了對中國特有的經濟學現象、熱門商業案例和市場趨勢的分析講解,為你定製了這門連復旦經濟學專業學生都不曾聽過的創新課程。

—關於主播—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

張軍教授是當今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在中國的工業改革、經濟轉型和增長等領域的研究享有聲譽。他是國際上十分活躍的中國經濟學家。曾參與世界銀行、英國文化委員會以及歐盟、南非等研究與諮詢項目。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暨研究生導師,牛津大學JohnSWIRE學者,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家庫成員,研究領域覆蓋全球宏觀策略,固定收益和金融工程。

代表作品包括《新政機遇》、《危機三部曲:全球宏觀經濟、金融、地緣政治大圖景》、《微觀金融學及其數學基礎》等。

東方證券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訪問學者,師從著名經濟學家韋森教授,《財經》《FT中文網》等媒體特約撰稿人。

一、適合誰聽

無論專業背景、職業身份、收入高低、男女老幼,本課程都將對你有所助益,因為學習經濟學的要義就是為了解決「用有限資源獲得最佳回報」這一人人都會遇到的難題。

武裝自己,從經濟學思維開始。趕緊來佔座吧!這可能是一門會擠爆選課伺服器的課程,還有專屬小灶社群等著你。趕緊加入我們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邦 的精彩文章:

普通寶媽,靠技能,3個月凈賺160萬,還逆襲港大博士,上市CTO……
專註冷凍食品領域,「凍品在線」獲1.2億B輪融資,創新工場領投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