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他曾是與莫蘭迪、懷斯等繪畫大師一樣出眾的以色列畫家!

他曾是與莫蘭迪、懷斯等繪畫大師一樣出眾的以色列畫家!

/// 51 美 術 高 考 網 權威 高效 ///

阿維格多·阿利卡

(Avigdor Arikha)

以色列藝術家,生於1929年,終年81歲。阿利卡出生於羅馬尼亞,他是畫家、製圖員和版畫家,後來成為了以色列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初期畫作為抽象畫,後而轉向了寫實藝術。以肖像、風景、靜物畫著稱。

20世紀觀念藝術在世界上佔到了主流,但傳統架上繪畫的畫家依然活躍,不乏弗洛伊德、大衛·霍克尼、莫蘭迪、懷斯等這些早已為我們所熟知的繪畫大師,而以色列畫家阿利卡也是其中的一員。

阿利卡的肖像、裸體人像、風景和靜物畫特別出名。在阿利卡看來,藝術的實質在於觀察。他描繪的題材大多取自周圍的日常生活,室內窗外的所見之物以及一些為人所不注意的細小的角落,他堅信微小的事物同樣可以具有大意義。阿利卡的畫面總是透露出一種純真自然的效果。

既然所畫的一切都可以讀解成某物,回溯到現實的世界,為何不直接去畫現實事物呢?這對他「的確是一個可怕的打擊。」於是阿利卡迅速從抽象畫轉向了寫實藝術。

他的作品內容全部來自日常生活,他相信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義。他認為開始作畫就要直接進入狀態,就像「聽到電話鈴,要立即作出反應」,別無選擇地服從這種衝動,還要運用正在嘗試的新語言和新形式。一幅畫必須一次完成,絕不允許拖到第二天,太長的時間會使手和眼的母題喪失殆盡。

由於他有過抽象繪畫創作的經歷,他的具象繪畫便不再像古典繪畫那樣再現客觀世界,而是按照自己的感受方式來表達。阿利卡作畫時似乎沒有一個構思的過程,他的感覺總是從一個特定的點開始向外擴散,從一隻眼睛、或者一個鼻孔,然後像波浪一樣,從這個點漫向四周的海灘。

貢布里希指出,我們對物象的日常的——非圖畫的(nonpictorial)——認知有賴於不受我們控制的機制。繪畫受許多條件的限制,例如它是平面的、靜態的,其明暗對比範圍比自然環境中的光線對比狹小得多,儘管如此,有效的再現就是發現激活上述機制的構形。

因此,欲理解再現怎樣發生作用,就必須考察畫家如何調動認知的機制。畫家通過試錯法亦即「圖式與修正」學會構造產生與前圖畫題材經驗相匯但又總是相異的經驗的形式。這個重要觀點中包含著兩個成分。

首先,當我們注意圖畫的題材時,就不得不忽略畫面本身。其次,我們不能在我們的經驗中分辨出畫面與題材之間的邊界:我們無法追蹤兩者互變的轉折點。這種互相忽視的命題是為理性解釋潛在於再現的心理機制而提出的。

其重點還是落在對再現題材的認知上。對於阿里卡來說,偏重繪畫內容的讀解易於將之貶為圖像,以閱讀取代觀看,以信息取代交流。因此,他傾向以「描繪」取代「再現」去概括繪畫的實質:不可減約的視覺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51美術網 的精彩文章:

場景色彩怎麼畫?除了苦練還要知道如何苦練!
畫筆下北京衚衕的詩意和美

TAG:51美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