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朗詩與觀點面對面:思想者田明

朗詩與觀點面對面:思想者田明

領袖訪談

觀點地產新媒體

領袖的意義絕不在於複製性,而在於他的命運成為詮釋時代進程的符號。

從40歲下海經商至今,田明的每一步都非常清醒和謹慎,投身地產洪流,他拒絕做一個賭徒,即使這看上去充滿誘惑。

觀點地產網他頻繁出現在不同的論壇,質疑浮躁、反思行業,用低沉、冷靜的聲調說出人們容易忽略的常識。

他變成了表面上的高調主義者,既被追捧,也被質疑,但當他坐在那裡,和我們對話時,你會發現他依然是那個深沉、坦然、勤于思考的田明。

來到朗詩總部再次拜會田明,與上次不同,公司門口的銘牌已由「朗詩綠色地產」改成了「朗詩綠色集團」,如今地產二字已經裝不下朗詩的雄心。

早在3年前,田明就已帶領朗詩開始由重轉輕,眼下整個行業都在研究轉型時,朗詩已步入正軌,並開始著力發展長租和養老等新的業務。

2017年,朗詩簽約銷售額為人民幣320.53億元,其中非朗詩權益銷售203億,獲得開發服務收入7.5億,增長21%,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增長,而這一部分是源於朗詩的服務和運營能力。

換句話說,即便朗詩不再拿地,也能獲得不錯的盈利,這是田明的商業模式。

不停地工作,使田明看上去顯得有些疲憊。採訪幾天前,他剛剛橫跨了美國的東西海岸,奔走於紐約、洛杉磯和波士頓之間,這次行程,田明確定了他們在美國的第16個項目。

美國是朗詩在海外唯一的市場,因為田明認為,中國和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房地產市場。進入美國5年,目前他們在美國市場的開發規模排名第37位,「美國沒有大地產商」,田明補充道。

相比國內,美國市場也更令田明「省心」,在那裡,他只需要管戰略、投資和用人,其餘全部交給美國團隊,「會計、出納、高管全都沒有中國人,那就是一幫精幹的美國團隊,他們都幹得很有熱情、也很有榮譽感。」朗詩美國項目的客戶也絕大部分是本土消費者,中國人只佔10%。

常年對美國地產市場的考察和研究,也使田明更加能看清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現狀,思考從中而來。

聚光燈下

三個月前,中城聯盟董事長年會上,田明接棒成為第十任輪值主席,這是他的第三個社會職務。此前,他已出任了中歐校友總會會長、中國房地產行業綠色供應鏈行動推進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社會職務令田明更多地出現在媒體面前,而對很多人來說,真正認識田明、聽到他的言論或許是在中城聯盟的舞台上。

1月7日,他在王石、馮侖、任志強、胡葆森、左暉、黃其森、吳旭等地產大佬面前及公眾前接連拋出三個問題:

「這些房子是否安全、舒適、環保、人性化?」

「是不是對於形式上的美過於關注,對於住宅的內涵品質關注太少?」

「我們,受人尊敬嗎?」

田明的音調不高,語速平緩,沒有大幅度的手勢動作,也沒有煽動人心的抒情或熾烈的語氣,卻因為直言不諱的犀利言論沸騰了地產人的朋友圈,這個向來遊走在「綠色地產」的孤獨佈道者一下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人們贊他敢言,但他覺得自己只不過是說出認為正確的事,「我覺得常識很重要」,在輿論的包圍中,他始終冷靜,保持一直以來的理性。

人們驚訝於他突然的高調和改變,但熟悉田明的人知道,從體制內走出來的他從來就不是一個高調的人,「我不會去高調的,我覺得高調的人,都是那種很大氣的人。」

當然,每個故事都有起因、經過和結果。

1999年,中國房地產發展的第11個年頭,王石、馮侖、胡葆森等一幫地產人共同成立組建了中國城市房地產開發商策略聯盟,那時的三人被稱為「中國地產三劍客」。

王石在《大道當然》中曾提到,每年中城聯盟成員企業的董事長都有兩次固定聚會,一次是新春家宴,一次是中秋家宴。

2010年1月,中城聯盟董事長的新春家宴上,王石特意邀請了當時行業內綠色地產做得最好的三位企業家來到深圳大梅沙萬科總部,其中就包括田明。

會上,王石對三位不吝讚美,因為綠色地產與他一直想提出的綠色戰略不謀而合,他當場呼籲聯盟會員向這三家企業學習,並邀請他們加入中城聯盟。

隨後,朗詩正式加入中城聯盟,並和萬通、萬科等企業牽頭成立綠色專業委員會。

後來的故事裡,田明挑大樑完成了中城聯盟第一次聯合採購,總額達到2.2億元,同時平均採購成本降低了5%-10%,這讓王石頗為意外。

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田明接連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聯合採購,每次金額都比上一次翻了一番,從而帶領中城聯盟的聯合採購走上軌道。

目前為止,一共有90家房地產企業加入了房地產綠色供應鏈行動,其中銷售額在前100強的企業有20多家,越來越多的同行通過中城聯盟以不同形式加入田明的綠色道路。

顯然,在推動「綠色」這件事上,田明是「高調」的,聚光燈下,他始終不遺餘力地強調房地產行業綠色轉型的必要性。

只不過,正如世人熟知,他也特別願意重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而真正一路保駕西行的苦難,因為它的重複、枯燥與繁雜,因為它超出大多數人的視野之外,而且是盡責的,就不太容易被提起。

謹慎與大膽

從40歲下海經商至今,田明的每一步都非常清醒和謹慎,投身地產洪流,他拒絕做一個賭徒,即使這看上去充滿誘惑。

「我們經歷過幾輪,然後就以為這是常態,只要我敢賭,我就會賭贏。但是哪一天賭輸的時候,你就完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因為一直以來的穩健,不拿地王,不盲目拍地,到小股操盤模式,當其他房企在行業調整周期中捉襟見肘時,朗詩卻能遊刃有餘。不過,田明依舊沒有鬆口氣,不斷思考和危機感似乎是他的本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從住宅開發市場而言,他認為,過去十年,房地產住宅開發的高速、爆髮式的增長階段已經過去,因為市場對於居住的有效需求並不大。

田明向我們解釋,所謂「有效需求」,前提就是消費者想買又買得起,而目前房地產市場中的需求很大一部分是「炒」的需求,這並不是房地產行業的問題,而是金融問題,只要錢少了,流動性不那麼強了,問題將得到逐步解決。

「常識」是田明喜歡的一個用詞,在他看來,大多數時候,那些看似簡練卻擊中要害的觀點,不過都是常識,只要你能始終保持客觀冷靜。

正因為認識到住宅開發領域的趨勢,在逐步將開發業務由重轉輕之後,田明開啟了在創新業務上的步調,並且一反常態,顯得頗為大膽。

「我看好公寓市場。」當我們詢問朗詩為何要進入長租公寓時,田明的回答簡單而有力。

在他去過和考察過的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城市裡的租售比例一般都是對半開,而在中國,先租房後買房也正成為一種趨勢,「租賃規模從較小到逐步變大,這是市場規模在發展的過程,而且這個速度會很快」。

站在經濟規律的角度,當房價的增長速度回歸到正常水平,為滿足投資回報,租金價格去找房價的概率就更大一些,因為房屋的租金跟房屋的售價之間必須要有一個合理關係,否則是違背經濟規律的。

市場正在釋放,意味著競爭將更加激烈,對於長租市場,田明將其分成了「三天」:今天是政策風口、明天血流成河、後天開花結果。

「今天」什麼時候結束?「明天」什麼時候來臨?「後天」什麼時候到?我們尚無法清楚劃分,但田明希望朗詩能在「今天」有足夠的品牌跟規模;在「明天」併購的時候,不要成為被收購方,而成為收購方;在「後天」可以享受到未來公寓市場的果實。

為此,他給團隊設下了不小的規模擴張壓力,「我是沖著全國前三甲去的」,在長租公寓這一領域,朗詩具有足夠的實力和勇氣。

年初,朗詩與平安不動產成立了目標規模為100億的基金,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杭州、武漢等強二線城市共同投資長租公寓項目。

根據規劃,朗詩寓房源量將在今年底超過5萬間,2019年底達到10萬間。

成為企業家

成為一名企業家而非商人,讓企業活得長久一點是田明的願景,他批判浮躁,批判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那種發展模式。

因此,他並不過多在意短期內誰跑得快、達到多少銷售規模,當地產商紛紛熱衷於喊規模,爭排名時,產品始終是田明和朗詩的重心。在他的觀念中,一個企業是靠產品說法,一個企業家是靠企業說話。

三個多小時的採訪中,田明始終冷靜,沒有太多的手勢動作,沒有過多的情緒表達,但不妨礙他觀點的犀利與深刻。在他看來,造什麼樣的房子,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世界觀問題。

在做綠色科技住宅的14年中,從開始的孤獨到不斷有同行加入其中,是田明樂於看到的,「有別人跟上了,這說明你做這個是對的,這個市場足夠大」,更令他引以為豪的是,朗詩的技術一直在行業領先,並在不斷擴大優勢。

在很多人仍對綠色地產的概念感到模糊時,朗詩已將產品從1.0逐步進化到了4.0。

在最新的產品里,朗詩採用了國際最先進的被動式建築技術,通過建築本身外圍護體系達到高效的保溫隔熱性能,利用太陽輻射的熱、室內設備和人體散熱為居室提供熱源,並通過帶高效熱回收的新風系統來滿足室內採暖需求。

通俗地說,非極端天氣情況下,朗詩可以使一座房子不依賴空調、暖氣等採暖製冷設備,也無須開窗,卻能實現24小時的恆溫恆濕,且空氣清新。

帶著做一家百年企業的態度,田明也並不著急,即便面對資本市場的低估,他仍相信市場遲早會給予正名:「資本市場沒有給一個正確的估價方式,當然我會採取一些動作來逐步讓市場把這個方案建立起來,但我也不著急。」

當行業進入深度調整周期時,他正全力做好準備,迎接這個可能漫長的冬天。

創業17年,田明幾乎沒有太多的休息,但他每年仍會抽出一些時間去挑戰新的山峰,和王石一樣,他也是一個典型的登山愛好者。

採訪尾聲,他告訴我們,今年要登兩座山,包括7月份下旬登厄爾布魯士山,歐洲最高峰,海拔5600米,另外就是和公司的員工挑戰四姑娘的三峰,一座技術性山峰。

和做企業一樣,田明拒絕不顧自身安全的瘋狂,他登山從來都不會把自己置於不可掌控的風險之下,「我不會去登珠峰,因為珠峰到了7500公尺以上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極端的氣侯,已經不在你的掌握之中。」

「人為什麼登山,因為山就在那裡。」

這是著名登山運動家埃德蒙德·希拉里在回答記者問題時說的話,也是許多登山愛好者的座右銘。

人生大多數選擇中,田明都是自由的,登山也好,脫離體制內下海創業也好,發表各種言論也罷,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不過是他遵循來自於內心深處的選擇。

以下為觀點地產新媒體對朗詩綠色集團董事局主席田明先生的採訪實錄:

觀點地產新媒體:是不是經濟反而不好,房地產就會好?

田明:這個觀點我認為不成立。經濟不好,房地產好不起來,如果要好也是短期的,房地產還是要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持續好。

如果說實體經濟都不好,消費力也不好,出口也不好,製造業各方面都不行,投資其他方面也不行,就只剩下房地產,那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你說短期外貿或者說消費投資不足,房地產會拉一拉、放鬆一點,拉一下,短期可能有一點用處,但從長遠來看,房地產不能脫離國民經濟單獨的影響。

觀點地產新媒體:這樣判斷下來房地產本輪形勢還是比較嚴峻的,尤其是資金緊張,朗詩有沒有資金壓力?

田明:現在大環境的問題是借不到,有一些想發高債,還發不出來,這既是一個成本問題,也是一個借得到、借不到的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些前幾年比較激進的地產商,可能就要為他們的激進付出代價。

我們沒有資金壓力,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觀點地產新媒體:朗詩今年會繼續擴張拿地嗎?怎麼看現在行業都在沖規模的現狀?

田明:談不上。我們還是看項目有沒有投資價值,有投資價值的繼續拿。

其實做企業不是比短期內誰跑得快、誰達到多少銷售規模,而是要比長期,你能否活得更長?作為一個企業是不是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才是評價企業的標準,很多企業把規模看成企業經營的目標,其實規模是企業經營的結果。

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企業是否有盈利以及合理的增長目標?比如說我需要把房子做得質量更好、讓客戶喜歡我的房子,讓我的口碑很好、讓我的產品能力、金融各方面的能力很平衡,可以活得更長,這可以是永續經營,這是你的目標。

你說我要達到多少規模,我拿了地多久就要開盤,開了盤就要衝多少量,就一定要達到什麼,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日本從90年代初一個一個的地產公司垮掉、倒掉,或者受到重創,規模小的有、規模大的也有,沒有說規模大就處於不敗之地吧?關鍵就是短期看你的現金流會不會斷掉,長期看這個公司有沒有活著的價值,你是否有價值?

如果這個企業的產品、服務可以更好滿足客戶的需求,總是能創新,在市場上是領先的。這樣的企業,對社會是有貢獻,就有活著的價值。

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為什麼要跟一千億、三千億、五千億掛起鉤來呢?現在跟幾千億掛起鉤來了,但等到市場上出現問題的時候,你就不出現問題嗎?你該出現問題的時候照樣出現問題。

曾經歷史上很多人拿了地王,最終這些地王不是地王,他賺了對吧?我們經歷過一次、一輪、兩輪、三輪,然後就以為這是常態,只要我敢賭,我就會賭贏。但是總有一天賭輸的時候,那你就完蛋了。

如果你把企業的經營變成一種賭博,就太不負責任了,我們經營應該是負責任的經營,而不是去賭政策、賭市場。

觀點地產新媒體:田總很直,我覺得這兩年您很高調。

田明:其實我也沒有高調,我天生就不是一個高調的人。這是我的基本風格,我不會去高調的,我覺得高調的人,都是那種很大氣的人,你講的可能就是我擔任的幾個社會職務。

我只是在推動幾個事情。我在推動綠色、環保,推動節能,我覺得無論是中國社會還是中國房地產都需要往綠色轉型,特別是經濟發展到了這麼一個階段,房地產到了這麼一個轉折點上,我們應該向哪裡去?我們應該向綠色發展、轉型。

我認為這跟高調不高調沒有關係,只是作為一個企業家,在這樣的時刻,特別是朗詩一直又是做這個,既然有人跟你訪談或者有什麼論壇談到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就是:我們應該向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環保。

第二個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這也是我最近在有一些場合下會說的,我從來沒有講過什麼要排名多少、要規模多少、要怎麼樣,這才是高調。

所以我覺得企業社會責任,最主要還是讓自己的商業行為本身,對社會、對自然,是友好的,這一點很重要。朗詩一直是往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是我們的追求,我們追求的不是說一千億、兩千億、三千億,我們不是追求這些。

我覺得房地產不受人待見,主要就是因為暴利,所以作為房地產行業發展到今天,想要為自己正名的話,就必須要表明我們在產品上、在服務上是創新的,是可以讓客戶得到真真切切的好處。我們的行為本身對於自然環境也是友好、是可持續的,這樣才能給這個行業正名。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覺得行業這種拼規模的趨勢還會延續嗎?

田明:我的判斷就是,房地產住宅的高速、爆髮式增長階段過去了,這是一個。

第二個就是不管在何種趨勢下,我覺得企業經營的基本理念是什麼?是為了贏得客戶的、創造了客戶價值,然後讓客戶喜歡你的產品,我覺得這是企業的初心問題。

我個人有一個觀念,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一個企業是靠產品說法,一個企業家是靠企業說話,我會把它作為一個信條。

我看到過很多企業家,有時候很牛,但企業搞得不好,這就一點都不牛了。企業垮台原因是什麼?因為產品不行。

另外,我的一個判斷是,目前房地產的需求沒有那麼大。

需求第一個概念就是有效需求,我又想買,又買得起,這就是叫做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呢,其實沒有那麼大,想住房子的人很多,但是買得起房子的人並沒有那麼多,這是一個問題,有效需求跟需求,這在經濟學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第二個就是,有效需求裡面又分兩種:一種就是房住不炒的「住」需求,一個就是「炒」的需求,問題是現在的中國城市裡面,很多需求是「炒」的需求,你都有4、5套房子,你再買一套房子是為了住嗎?

不是,而是覺得我錢多,沒有地方投,我覺得只有買房子感覺還不錯。

其實剔除掉無效的需求、剔除掉投資性需求,真正的有效需求,居住的有效需求部分,不如想像的大。

我覺得常識很重要,我們應當具有常識,你說房地產還能不能再漲,需求怎麼樣我就覺得這個有違常識,常識很重要。

觀點地產新媒體:所以您現在看好長租公寓?朗詩也在發展長租公寓。

田明:我是看好這個市場,本來不應該跟媒體說這個事情的,反正既然你問我了,我就說了吧,反正人家也不一定認為我說得對。

長租公寓我有三句話:第一今天是政策風口、明天血流成河、後天開花結果。「今天」什麼時候結束?「明天」什麼時候來臨?「後天」什麼時候到?我們不知道。但我估計在3-5年裡面都會實現。

我希望我們是「今天」有足夠的布局,有足夠的品牌跟規模;在「明天」併購的時候,不要成為被收購方,而成為收購方;在「後天」可以享受到未來公寓市場的果實。

觀點地產新媒體:長租公寓團隊的壓力大嗎?

田明:擴張壓力有一點大,盈利壓力不大,主要就是要求他們儘快把那些點給布好。

金融我們也有做,我們跟平安不動產、跟中融信託都有成立各一百億的聯合GP、雙GP的基金,投資重資產,持有型的、出租型的二房東不需要投入。

我在拍高價地上很謹慎,比較穩健。

但是我在做養老、做長租公寓、做美國開發方面膽子挺大的。

觀點地產新媒體:養老因為我記得您前年在德國當時做了朗詩公寓,那個已經賣完了?

田明:賣完了,交給德國人來做了,是一個教會。

我做的德國的這個養老項目是雙重目的,一個就是做一筆投資,實在也想賺一點錢。另一方面,為什麼做適老型公寓?是因為德國人在這方面產品做得非常好,考慮非常周全,這樣通過做適老公寓,借鑒德國經驗,減少彎路,提高我在國內起步的水平,這是為了取經。

我們要做養老的話肯定就要做營利性的,我們的養老中端以下收入客戶我們是不做,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南京、蘇州、杭州。

我們為什麼不做中端以下的養老呢?因為中端以下的養老應該是政府職能,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作為一個企業不應該把自己的手伸到政府的地方去,我們應該以市場的方式,跟政府的保障來配套。

就好像學校或者醫院一樣,都是一回事,應該有保障性教育、保障性醫療,在這個以上,有錢或者以市場化的方式,你就可以爭取更好的教育、更好的醫療。

觀點地產新媒體:資本市場對朗詩好像一直不太理解,是估值方式的問題?

田明:我也不太著急,公司市值是多少、資本市場有沒有給一個正確的估價方式,當然我會採取一些動作、一些措施來逐步讓市場把這個方案建立起來,但我也不著急。

個人覺得還是要等一等,朗詩還需要在市場上把一些看不清楚的東西給正名出來,因為地產部分有科技含量,你說小股操盤有一些,除了重資產收益之外,還有一些輕資產的收益,這一部分、投資回報跟服務收入,這中間的估值方式是不一樣,這是一塊。

第二,你有中國地產,還有美國地產,美國地產如果壯大,自己有盈利能力,他應該按照美國地產估值方式。

第三,就是長租公寓和養老,現在大家還看不明白,等大家看明白估值方式以後,它的估值方式跟地產的估值方式完全不一樣。

現在地產的估值方式,是香港模式,基本上是看你房屋賣多少錢、利潤率是多少,然後有多少地可以造多少房子,然後把你所有地造的房子,未來多少年可以賣完、每年賣多少,然後把利潤一年一年的折現回來,就認為你公司值多少錢、市值值多少錢。這是一種老頭賣花生論堆,這一堆東西值多少錢,就是這種估值方式。

但是我說科技地產,人家開發掙的錢,這跟「花生」沒有關係,跟那一堆「花生」沒有關係了,而是跟團隊、跟服務有關係。

然後養老、長租公寓顯然不能用老頭賣花生的方式,應該有服務業或者其他的估值方式。

美國也有不同的估值方式,以後像我們的金融部門也應該有自己的不同估值方式,最好的方式和模型都做出來之後,是A+B+C+D等於多少。

觀點地產新媒體:在美國已經適應了嗎?總共多少項目?

田明:加上這次確定的,一共有16個項目,在東西海岸。現在在美國開發規模排名第37位,美國沒有大地產商。

房地產是非常本土化的事情,一定要有經驗,多少年的經驗,所以我們去了之後,你只能管大的戰略,大的投資決策,然後用什麼人,然後怎麼樣去借力,這是董事會該做的事情。

把這些定好以後,就由美國的團隊去負責,他們整個日常經營管理,怎麼追求更好的業績、績效,這是他們的事情。

我們的團隊就是一幫美國團隊,老實的美國團隊。都幹得很有熱情、也很有榮譽感,跟我們手下中國人沒有什麼區別,買房的人90%以上都是美國本土人。

因為我執行本土化政策,就是客戶、員工、銀行、交易對手都是美國的,我是長期在美國發展,不是說做一個項目算一個項目。

觀點地產新媒體:去年到今年朗詩和您有哪些變化?

田明:朗詩沒有什麼變化,還是一樣,堅定的認為房地產要轉型。

我做企業的態度也是一樣的,做企業還是想做一個長期的企業,做一個綠色、環保、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然後可以活得長一點,認為房地產目前這種勢頭是不可持續的,一直都是這樣,沒有改變。你如果記得的話,我4年前講的話,跟今年講的話也沒什麼改變。

當然企業的發展上,我們綠色環保的技術一直在不斷升級、不斷提高、在不同氣侯條件下,不同的客戶群體,不同建築業態在推出新產品,我們一直在擴大我們在這個領域的領先優勢。

觀點地產新媒體:現在做綠色地產的企業也漸漸多起來,有沒有感到競爭壓力?

田明:其實有別人跟上了,說明你做這個是對的,這個市場足夠大,你不能嘴上說,希望做綠色環保,但有人來競爭你又反對,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保障自己持續領先有優勢。

觀點地產新媒體:今年還是要登山、還有騎行,這兩個愛好繼續保持?

田明:對,今年要登兩座山,7月份下旬登厄爾布魯士,歐洲最高峰,5600米。

騎車有時候騎,我定了一個計劃,但總是選不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我想騎一趟青藏線,那是所有騎行者的夢想。要騎二十幾天,但抽不出那麼多時間來,而且一年只有兩個時間段。

觀點地產新媒體:登山風險很大,尤其是這些高山。

田明:我登山從來沒有把自己置於不可掌控的風險之下,我現在的想法是,我不會去登珠峰,因為珠峰到了7500公尺以上的時候,那時候就好多像雪崩、冰川裂縫、滾石的情況,還有一些極端的氣侯,已經不在你的掌握之中。

登山是一個愛好,或者說是對自己的不斷挑戰,但我不想為了去獲得一種名聲或者某一種挑戰的成功,把自己置於太大的風險之下,而且這個風險也不在你的掌控之中。如果不經營企業我也不願意干這個事,我還是要對自己負責。

還有一個山就是四姑娘山的三峰,四姑娘山是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叫四姑娘,幺妹峰是最高的,幺妹峰這輩子估計我是沒法爬了。

觀點地產新媒體:這一次要去三姑娘?

田明:是。公司的人一起去,這一次去三姑娘峰大概就是50人左右。

公司的人去,首先是高管,需要經過體能測試,還要進行體檢,如果體檢發現有不適合高山運動,有一些腦、心、主要器髒的一些問題就別去了,要過體檢、要過體能測試,高管就可以去。

還有一部分名額是開放給員工的,平時是登山愛好者,我們在各地都組織了一些登山活動,集團裡面也會搞一些集中的登山活動,每次登山都有積分,你的積分達到多少以上,然後才有資格搖號,搖上了就去。

我們背後有一個很強的教練、後勤團隊在支撐。

觀點地產新媒體:您希望人生最好的作品是什麼?最大的成就是?有沒有失敗或痛苦?

田明:最好的作品是能夠留下一個偉大的公司。

我過得還是挺愉快的,雖然很辛苦,但沒有覺得疲倦,個人評價我不太在意,我比較關注朗詩能不能越做越好。

有一句話說,開始的時候公司是你的兒子,以後公司做大了,你就是公司的兒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點 的精彩文章:

保利、萬科為什麼有不同投地抉擇?

TAG: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