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宿敵伊朗被制裁,沙特伺機爭奪中東「C位」

宿敵伊朗被制裁,沙特伺機爭奪中東「C位」

原標題:宿敵伊朗被制裁,沙特伺機爭奪中東「C位」


本周起,美國重新啟動了對伊朗的全面制裁。8月7日,特朗普在推特發文稱,美國對伊朗祭出的新制裁,將會是「前所未見的最嚴厲制裁」。他還警告稱,任何人跟伊朗做生意就無法與美國做生意。而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亦不甘示弱,除了聲稱美國將會為其實施制裁感到後悔外,更在朝鮮外務相李勇浩訪問伊朗時告誡對方,美國根本不可靠、不遵守諾言,是不值得信任的國家。


但就在美伊互相嗆聲,斗得不可開交時,與伊朗水火不相容的沙特則顯得頗為興奮。近期,沙特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中,先是捲入葉門內亂,後是與加拿大的外交風波,賺足眼球。正在推行全面改革的沙特,似乎正企圖通過各大事件展示出強硬的態度,顯示其爭奪中東領導權的能力。

沙特坐山觀虎鬥


美國當地時間7日(本周二),美國對伊朗的第一波制裁生效,意在打擊伊朗的汽車行業、黃金及其他重要金屬貿易,而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將在11月5日啟動,屆時波及的將是石油、港口及金融等行業。



當地時間2018年8月6日,伊朗德黑蘭,集市上的小攤販。來源:視覺中國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潛旭明告訴時代財經,對石油的制裁延遲到11月份進行,或是考慮到歐盟、日本等國均與伊朗有石油貿易,希望能給這些國家留下足夠的緩衝期。此外,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孫德剛向時代財經分析道,當前美國難以在制裁伊朗問題上形成國際共識,同時也尚未做好與伊朗全面對抗的準備,因此美國寄希望於以壓促變。


美伊雙方之間動真格,最緊張的莫過於歐洲企業。在2015年取消對伊朗的制裁後,大批歐洲企業進駐伊朗,雙邊貿易額更是從2015年的77.22億歐元增至2017年的209.66億歐元,漲幅將近三倍。


隨著美國重啟對伊朗制裁,作為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簽字方,英國、法國及德國對美國舉動都「深表遺憾」。鑒於美國此次制裁的對象已不僅限於伊朗,同一天,歐盟迅速啟動一項保護法案——《阻斷法》,以保護在伊朗的歐洲企業免受美國制裁的影響,但效果並不顯著。出於經濟考量,不少歐盟的金融公司和大型企業終究還是決定撤出伊朗。


當外界紛紛擔憂因伊朗受制裁而被波及的情況下,與伊朗隔灣相望的沙特,卻顯得頗為欣喜。


沙特和伊朗的恩怨由來已久,遜尼派為主導的沙特與什葉派為主導的伊朗在宗教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依靠石油獲得經濟的長足發展後,沙特和伊朗卻仍摩擦不斷升級,形成了沙伊兩國爭奪中東霸主地位的局面。

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遜尼派的薩達姆·侯塞因,而薩達姆的失勢令伊拉克國內抗衡伊朗的力量隨之消散,此後伊朗對伊拉克的影響與日俱增。BBC指出,在隨後十幾年的競爭中,伊朗節節得勝,在敘利亞,伊朗(及俄羅斯)支持的巴沙爾政權更是擊潰了大部份獲沙特支持的反對派武裝。


此時,影響力逐漸上升的伊朗迎來了巨大的挑戰。目前,沙特正在竭力扼制伊朗在中東影響力,而此次美國對伊朗的制裁無疑是一個良機。年輕的王儲穆哈邁德·本·薩勒曼作為如今沙特的實際掌權者,他在外交政策上的強硬及軍事上的冒進,均加強了沙特在中東地區內的張力。


宿敵沙特爭上風


自葉門內戰打響後,沙特便捲入了這場戰爭,與伊朗明爭暗鬥,而近日,沙特更是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起了爭執。據德國之聲報道,在沙特逮捕兩名維權人士沙瑪爾·巴達維和拉伊夫·巴達維後,加拿大外交部呼籲沙特,要求立即釋放他們。


然而加拿大外交部的這一行為卻激怒了對批評容忍度越來越低的沙特王儲。8月3日,沙特外交部怒言反擊,聲稱加拿大此舉是公然干預沙烏地阿拉伯的內政。

與此同時,沙特展開了一連串令外界震驚的反擊,包括驅逐加拿大駐沙特大使、凍結與這個G7成員國之間在貿易與投資方面的往來、暫停學生交流項目、停飛沙特航空公司飛往加拿大的航班以及拋售加拿大資產等。


孫德剛對此評論道,當前沙特一方面正與美國和歐洲大國建立密切的軍事關係,另一方面又與中國、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大國建立密切的經濟關係,基於這樣的背景,沙特政府將會更加自信,並積極維護其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利益,包括不惜與加拿大攤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加拿大與伊朗大有恢復來往的勢頭,而此次沙特在與加拿大的外交風波中的表態,無疑也給了伊朗一個下馬威。此外,在美國制裁伊朗的問題上,沙特也由於依靠美國而挺直了腰桿。


而在美國制裁措施啟動前,伊朗早已嗅到了制裁的氣息。上周,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進行了一番軍事演習,旨在「對抗敵方潛在威脅」。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伊朗此番軍演明顯意在向美國傳遞信號,展示其具有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能力。


2012年,伊朗海軍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曼海進行「守衛90」軍事演習。來源:視覺中國


霍爾木茲海峽隸屬伊朗,位於阿曼灣與波斯灣之間,最窄處僅有34公里(21英里)寬,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海上石油都要在此經過,其重要性毋容置疑。同時,該海峽也是世界上包括科威特、巴林、伊朗、伊拉克和阿聯酋等多數石油生產國,向印度洋提供原油的唯一海上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將致科威特、卡達等國石油運輸停止,沙特石油被迫全經紅海港口出口,進而影響到全球石油市場,但此舉無疑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將對伊朗自身經濟造成相當大的損害。


潛旭明坦言,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可能性不大,此舉只是作為日後與美國談判的籌碼。


據德國之聲報道,為應對制裁伊朗造成石油供應減少的情況,特朗普已經呼籲沙特提高產量。面對伊朗石油出口或將崩跌的局面,不排除沙特會因此搶佔伊朗的份額。實際上,早在2013年利比亞數個港口被封、原油產量大幅下降時,沙特就曾趁機迅速增產100萬桶/日。


「沙特會配合美國增產的要求,根據當前的油價水平,其他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也會增加石油產量。」潛旭明預計,沙特將會根據市場石油價格和國際石油市場的缺額來增加產量,以彌補伊朗份額減少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的衝擊,使國際石油價格維持在50-80美元/桶這個較為穩定的價位。


在當前伊朗受制裁的情況下,宿敵沙特似乎並沒受到多大影響,反而是在最近一系列事件中,展示了其強硬的態度和能力。孫德剛告訴時代財經,沙特正積極響應美國建立「中東版北約」的號召,鞏固其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


對此,潛旭明亦表示擔憂:「目前沙特正推動全面改革,趨於強硬的外交政策,與伊朗在中東各地區角力,很可能使沙特面臨投入巨大、進退兩難的困境,同時也使其對美國的依賴進一步強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代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未點燃足球遊戲之火
ofo賣身「煙霧彈」又來了,這次買主多了螞蟻金服

TAG:時代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