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肖健一:考古為歷史研究提供細節

肖健一:考古為歷史研究提供細節

經過兩千多年的滄桑歲月,秦直道的真實面目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歷史塵埃,留下不少難解之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秦直道(富縣段)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一時引起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高度關注。近日,記者採訪了陝西秦直道考古隊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健一,了解秦直道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秦直道遺迹保護的最新動態。

科技考古助力秦直道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關於秦直道中段的走向,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秦直道考古是如何回應這些疑問的?

肖健一:秦直道中段的東線、西線說基本都是20世紀調查、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前輩們血汗的結晶。囿於20世紀科技發展水平與參與者主體的限制,當時秦直道調查所採取的主要手段是地望觀察、地表調查與文獻研究。工作重點是地表觀察到的道路遺迹、修建道路所開闢的埡口、塹山堙谷的跡象,以及有文物遺存的建築遺址。測繪工具是大小平板,位置記錄方式以村名為主。

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考古人員也開始著力調整調查、記錄、測繪手段,運用現代化科技成果為秦直道考古調查服務。在做直道線路的調查時,考古人員對理論上合理的路線,每一公里都做出一個勘探點,垂直於直道鑽探10餘個探孔,繪出柱狀剖面圖,並用GPS或者全站儀測繪坐標及高程。這樣既驗證了該路段是否確為古道路,又能把這些勘探點連接起來,形成完整、詳細、準確的道路平面圖。同時,對於不同地理環境下的直道線路也有不同的調查方法。

可以說,考古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想像不到的細節。比如,2009年富縣樺樹溝的發掘,可以觀察到秦直道上面有車轍、腳印和箭頭。考古發掘給大家提供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秦直道。

提供可信的斷代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報》:陝北富縣樺樹溝有保存最好、最典型的幾段秦直道遺址。您能詳細介紹一下2010年的考古調查情況嗎?

肖健一: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方法是以地表徒步踏查與數百米或一公里左右路面勘探、繪製柱狀剖面圖為主,同時對每個勘探點測量GPS坐標,最後連接每個勘探點形成直道線路走向圖;調查覆蓋範圍為道路兩側各一公里;總計調查直道路線約150公里(直道線路走向圖見圖,紅色為遺址或墓葬區,圓點與方塊為勘探點),繪製道路柱狀剖圖143張,發現秦漢建築遺址6處, 墓葬群5處,採集文物標本100餘件。

富縣、甘泉縣秦直道考古調查的重點是直道路面的勘探驗證以及沿線的遺迹調查,是在眾多前輩實際踏查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對直道主體線路勘探驗證後,連接每個勘探點,首次獲得了考古學意義上的直道走向線路圖。由於直道上採集的能說明時代的文物少之又少,故而道路沿線的任何遺迹及其採集標本都是我們關注的重心。此次調查在建築遺址採集到大量外飾粗、細繩紋,內為布紋或大麻點紋的筒瓦、板瓦殘片,其時代為秦漢時期無疑。安三遺址採集的羊角雲紋瓦當,與陝西眉縣房成宮出土同類瓦當相似;從5個墓葬區採集的器物來看,富縣大麥秸墓葬區以及石猴子遺址的墓葬的時代推測為戰國晚期至秦,也應該沒有問題。甘泉墩梁段1號墓葬區、安家溝2號墓葬區時代當為西漢或有些晚至東漢。這些與秦直道修建或者使用於同時代的建築遺址與墓葬,距離直道不過數百米,儘管不是直道本身,但作為旁證,可以說明道路的時代及其使用,也拓展了直道研究的內涵。

儘快出台秦直道保護規劃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現階段秦直道保護存在哪些問題?

肖健一:目前各地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文物保護意識較強,保護措施也比較到位,在進行大規模基本建設時能夠按照《文物法》的要求與程序辦理。在基本建設層面,秦直道保護不存在大的問題。但一些不經意間的破壞,需要引起重視。

我們發現,前些年,一些遺址周圍的陶片很多,近些年陶片越來越少。如果缺少這些陶片,很多遺址年代說不清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遊客、考古愛好者、行人等貿然去採集陶片,導致地表陶片減少。

另外,一些很重要的遺址還處在耕地的範圍內。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農民往往需要深耕,就會把地下陶片、瓦當甚至柱礎石都挖出來。這些雖然是無意的,但對遺址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相關部門很有必要儘快制定秦直道保護條例,避免當地農民在大遺址上種植需要深耕的農作物,並給予他們一定的經濟補償。同時規範秦直道穿行、遊玩、參觀者的行為。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提到妥善處理大遺址保護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問題。結合對秦直道遺址的認識,您認為秦直道大遺址保護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肖健一:首先應該把秦直道遺址的文物保護規劃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計劃中。秦直道遺址不僅僅是一條線路,也應該包括兩側的附屬建築以及與其連接的郡縣城址。郡縣城址與當時的馳道系統連接,形成既與全國道路網路聯繫又相對獨立的直道系統,所以保護規劃應當全面覆蓋直道線路、附屬設施、郡縣城址。秦直道行經子午嶺山脈、陝北丘陵溝壑、毛烏素沙漠、黃河濕地四個不同的自然地貌,遺址保存狀況不一,當地人文、社會景觀有差別,因此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應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秦直道發展空間在於保護,而非開發。保護好了,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後人可以解決,我們闡釋不了的內涵後人可以闡釋。所以秦直道今天保護空間有多大,將來研究和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

原標題:考古為歷史研究提供細節——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健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第七批《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評審結果公告
李克強中東歐之行:「16+1合作」的新起點與新征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