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特勝發相,從容實觀

特勝發相,從容實觀

次、明特勝發者:

若依律教,應在不凈後;依行,在不凈前。如律云:「佛為比丘說不凈觀,皆生厭患,不能與臭身共住,衣砵雇鹿杖自害。佛令放不凈修特勝。」大黃、巴豆瀉人太過,身力弱者即便弊之;更以余葯並下、並補。補故是愛;下故是策。策勝根本;愛勝不凈。

有觀,名「亦無漏」;對治力弱,名「亦有漏」。如廉食人,噉豬豬鄙貯屎物,而猶可強食之;若六月臭豬,蟲蠅所集,不復可食。特勝是實觀,猶可從容;不凈是假想,不須可耐。

特勝發者:

忽見氣息出、入,長、短,知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入不積聚,出不分散。若約根本,即是粗、細住。

若見息來去遍身,若約根本,是未到地。而根本暗證,謂無身、床鋪等者,非實無也。如灰覆火上,愚者輕蹈之;如夜噉食;如盲觸婦,皆不暢其情。今有觀慧,見息偏身,而定心明凈安隱,故異暗證也。

又,見身中三十六物,如開倉見谷、粟、麻、豆。若對根本,即初禪位。

前八觸觸身倉,心眼不開,不見內物。特勝既有觀慧,觸開身倉,心眼即見三十六物:肝如菉豆;心如赤豆;腎如烏豆;脾如粟;大小腸道更相應通,血脈灌注,如江河流。內有十二物:肝、心、痰、癊等。中有十二:膜、膚、肪、膏等。外有十二:發、毛等。出入息統致其間,不凈、無常、苦、空、無我。一切身行皆休,終不為身而造諸惡,是名「除諸身行」。

若對道品,是身念處。若對根本,即是覺、觀兩支:心眼初開,是覺支;分別三十六物無謬是觀支。

「心是喜」對喜支。前喜名隱沒、有垢、味;今喜不隱沒、無垢、味,即是「法喜」,非是「受喜」也。「心受樂」者亦如是。非「受樂」樂;知樂中三受皆無樂,名樂支。「受諸心行」是一心支。知眾心是一心,不同根本計實一心也。若對道品,皆受念處。

「心作喜、心作攝」者:

前喜從三十六物生,此直就心作喜,故知對二禪。《大集》明二禪但三支,無內凈。今「心作喜」意似於此。「作攝」者:喜動則散,若作攝,得入一心。根本但內凈受喜;特勝有觀慧,恆攝喜心。「心作解脫」者:此對三禪。根本之樂,猗喜遍身受。凡夫舍為難;特勝有觀慧,則無愛味,故言解脫。從「心作喜」至「心作解脫」,皆是心念處也。

從「觀無常」者,對第四禪。余處亦觀無常,未是別治;得不動定,味之為常。今有觀慧,知離苦樂,而終是色法,猶是無常,不應生染,故稱無常。從「觀出散」,對空處。滅三種色,如鳥出籠,故言「出」;緣空,故言「散」。雖緣空,亦有觀慧。「觀離欲」是對識處。緣空多則散,散名為「欲」;特勝觀慧離是散心,故名「離欲」。「觀滅」對無所有處。特勝觀慧觀識若多若少皆無,故名「觀滅」。「觀棄捨」對非想非非想處。棄識處及無所有處,更有妙定,名為「非想非非想」,凡夫妄謂涅槃。佛弟子知其雖無粗煩惱而有細煩惱,而無愛味,故稱「凈禪」。從「無常」至「棄捨」,皆名法念處。

此十六法,橫、豎對治法,節節皆異。根本暗證功德則薄,如食無鹽;特勝功德則重,如食有鹽。

委論發相,具如修證中。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道偉法師|對禪修者的幾點重要提策(一)
玉泉禪寺傳授在家菩薩戒法會!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