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化改革,大灣區建設的根本動力

深化改革,大灣區建設的根本動力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擘畫出發展藍圖。同年10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列為「推動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舉措而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如何建設,當前面臨什麼難題?如何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推動新時代大灣區經濟騰飛?日前,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來自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負責同志、部分全國政協委員、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內地與港澳互利合作」這一議題集思廣益,共謀良策。

推動建立綜合協調的機制

國際上,灣區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依照設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就是要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讓這裡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委員們認為,大灣區建設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委員、專家們普遍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天然的優勢。香港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澳門是國際化的城市,珠三角地區則是製造業重鎮和新興的科技創新陣地,且粵港澳之間的合作,也至少有40年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就一直積极參与珠三角地區的建設,大大促進了珠三角的城市發展。同時,港澳的經濟也受惠於珠三角迅速發展。

但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困難也不小。大灣區建設是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個法律制度」環境下實施的。委員、專家們一致認為,大灣區建設,首先要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發揮「一國」之利、「兩制」之長,尋求不同制度規則下的最大公約數,而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促進大灣區建設的根本動力和重要途徑。

「目前三地有期待有熱情,也有不同願望和需求。」全國政協常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裘援平表示,為避免同質競爭、重複建設和「碎片化」,需統一領導、凝聚共識,把握方向、找準定位,重點謀劃、相向而行。裘援平建議,應著重謀劃一批有助於港澳融入大灣區的舉措,鼓勵和調動港澳各界參與積極性,推動港澳與內地民心相通、齊心協力;在防範和化解風險方面未雨綢繆做好頂層設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現在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困難的就是『綜合協調』。」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豪都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屠海鳴說,大灣區應當從法律、政府、市場、社會四個層面建立綜合協調的機制,協調處理大灣區內的法律、稅收、金融、知識產權、社會管理等多種複雜問題。

推動資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動是焦點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個法律制度,推動大灣區內資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動,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委員、專家們共同關心的話題。「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在大灣區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是三地一個共同的聚焦點。」全國政協常委、港澳台僑委員會主任朱小丹說。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中,要打通人才流,實現人才共享,創新人才流通的機制;打通技術流,推動特定技術及物資的共享;打通服務流,推動服務便捷高效;打通資金流,推動資金使用的便捷高效;打通信息流,推動灣區教育醫療共建共享。「比如在推進灣區教育醫療創新發展方面,制定港澳醫師在內地的執業地方標準,簡化港澳醫生在灣區長期行醫的手續,試點三地專科醫師共享及多點執業,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生的招生納入到教育部統一招生的計劃。」吳以環說。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安全便捷流動是建設的重要基礎性環節,應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大灣區資源要素跨境優化配置和相互組合。」全國政協常委、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說,當前灣區內資源要素流動仍存在很多障礙,如《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仍屬出入境證件,應儘快立法確定其作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的法定身份證件,並納入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務平台。同時,對港澳居民在內地就學、就業、社保、醫療、住房、設立公司及法律文書認受性等問題進行綜合安排。

未來大灣區的重點發展方向,也是委員、專家們關注的重點。大家認為,大灣區的建設應該突出重點、整體推進,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兼具科技、金融、製造綜合優勢,完全有條件建設成複合型的國際創新中心,為國家新一輪創新發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高水平的國際競爭發揮支撐作用。

「大灣區城市可以加強區內人工智慧、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創新科技的研發及應用,建立大數據共享平台。」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說,比如促進電子身份認證和電子支付等系統的互聯互通,推動大灣區智慧城市集群式發展;推動專利技術創業孵化、應用轉化、完善知識產權的制度等。

「要把吸引國際高端科技人才作為把大灣區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點來考慮。」全國政協常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耿惠昌說,創新之道關鍵看人,要達到把大灣區建成全球科技創新新高地這樣一個目標,還需要儘早制定能夠吸引國際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解決引進國際高端人才的待遇問題等。

要以「人」為出發點和著力點

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目標之一。委員、專家們一致認為,大灣區的建設要以「人」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便利大灣區內群眾就學就業、創業置業,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尤其是吸引港澳青年參與其中。

「要從國家層面統籌實現澳門和內地灣區城市之間的就業、創業政策接軌和福利保障體系並軌,為港澳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增添動力並解決後顧之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認為,以港澳青年為重點,提升港澳居民在灣區融合發展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對發展「一國兩制」、增進四個認同意義重大而深遠。「通過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可為『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和灣區建設儲備一批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青年力量。」吳志良說。

「如今,內地加快提升了港澳居民的國民待遇,但在學習、就業與創業方面仍有可改進的空間。」全國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剛說,「大灣區建設已實質啟動,港澳青年要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人才、資金、信息以及物流的有效流通,為國家戰略發展注入新生力量。」霍啟剛也認為,針對港澳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研究採取相應政策措施,鼓勵更多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學習和工作。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長遠的戰略,青年人將起主體作用。因此,要培養更多愛國愛港的青年人,增強他們的國情認識及身份認同。」全國政協委員、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林健鋒表示,中央及特區政府應繼續大力支持官方及民間團體所舉辦的內地實習與交流活動,推動地方政府積極配合,發掘更多歡迎港澳青年的優質企業與院校,加強監察實習與交流活動的質素,鼓勵部分企業與院校考慮取錄與聘用曾參與相關活動的港澳青年,以同齡人的交流合作帶動,以向上流動的機會,強化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讓他們明白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與責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8日 20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