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年,我曾對茶產生的神奇誤解

那些年,我曾對茶產生的神奇誤解

在進入茶學之前,

小編對茶几乎是一無所知

因此對茶產生過的誤解,

大概有一籮筐那麼多。

畢竟,誰都有過

特別天真的時候嘛。

今天來分享幾個著實印象深刻的

對茶的神奇誤解。

誤解No.1

抹茶大概就是磨碎的綠茶?

抹茶外表看上去是綠色的茶粉末,但它不是磨碎的綠茶。

抹茶的原料是「碾茶」,就是採摘下茶葉之後經過蒸青、去除茶葉水分之後,直接進行乾燥,然後用石磨磨成非常細微的粉末。

而綠茶的製作工序中還有揉捻、乾燥等工序,所以抹茶和綠茶粉的製作工序是不一樣的哦。

抹茶粉和磨碎的綠茶粉之間還是有挺明顯的差異的。抹茶粉很細微,可以懸浮在水中,放久了也不會有沉澱現象;而綠茶粉相對顆粒較粗,沖水之後顏色會變成墨綠褐色,而且會很快沉澱。

誤解No.2

名字都叫君山銀針了,應該是白茶沒錯了!

君山銀針是白茶?聽名字的確很像對不對?既然名字都叫銀針啦,所以我腦補了這樣的畫面:

但是君山銀針欺騙了我,它是一種黃茶…之所以獲得了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形狀細長,宛如銀針。製作這種茶可不容易,要經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乾等八道工序,需要七十多個小時。

雖然名字欺騙了我,但是不可否認,君山銀針的確是色美味甘的好茶。沖泡的時候,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簡直太美了。

誤解No.3

普洱熟茶就是熟了之後的普洱生茶?

光聽名字,小編確實曾經以為普洱生茶和熟茶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熟了沒有」。

其實呀,生茶是指毛茶不經過「渥堆」這道工序,完全依自然轉化而成,是歷史上的傳統製法。熟茶是指毛茶經過「渥堆」,促進多酚類化合物非酶性自動氧化,達到減少苦澀味、使滋味變醇、消除青臭氣、縮短陳化階段的目的。

相對來說,熟茶口感比較醇和,是真正意義上的「黑茶」;而生茶從製作工序上來說屬於曬青綠茶,並且可以長期存放。在不同的存放時期,普洱生茶都有不同的味道,也是一種美妙的體驗呢。

誤解No.4

綠茶傷胃,紅茶養胃?

一種流傳很久的說法是:綠茶傷胃,紅茶養胃。其實這指的是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收斂性,所以可能對胃產生刺激作用。綠茶未經發酵,茶多酚含量相對高一些,而紅茶中的部分茶多酚在發酵過程中轉化成了茶紅素、茶黃素等物質,所以相對多酚含量會低一些。

但是,僅憑這樣就把綠茶和傷胃劃等號,綠茶也太委屈啦。相比簡單粗暴地貼標籤,我們更應該注重的是使用得當的飲茶方式。新買來的綠茶最好放置半個月左右再喝,這樣裡面的多酚類物質就經過了進一步轉化,刺激性自然就減小許多了。經過放置的綠茶不但不會強烈刺激腸胃,茶葉的香氣、滋味也更醇厚。

那些年,你曾對茶產生過哪些誤解呢?

歡迎留言分享~

執行總編/周繼紅

文/張姝萍

編輯/黃樓綉雲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版權屬於古往今來國茶生活平台

轉載及合作事宜請在後台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白茶 最自然的存在
有個小院子,安心喝茶玩石頭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