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始關注這個群體:進城帶娃老人

開始關注這個群體:進城帶娃老人

「等你們生了孩子,我們就去幫著帶……」公公婆婆是那種一顆心全撲在子女身上、也很細心的人。所以,對於過來人「孩子到來,才是一個家庭問題的開始」這種說法,我是從沒放心上的。可我忽略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過來人真不忽悠人。

懷孕前三個月,因為有些不順利,放心不下的老公提前叫公婆過來了,而小姑子因為她的公婆不願意帶娃,亦一起同住。我們正式開始了三代人的群居生活。

時至今日,快十個月了,總體比較和諧,但過程中總免不了一些摩擦、矛盾,下班回家,又經常會聽他們說起小區里一些帶娃老人的事。於是,我竟然對「進城帶娃老人」這個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娃即將出生,現在看到的、聽到的,都有可能是我以後可能要面對的,所以值得研究一下。

「含飴弄孫」,一直是很多老年人最嚮往的天倫之樂。可是隨著時代發展,人口流動頻繁,當子女遠離故土去到陌生的城市求學、生活,家庭之間的連接就像一條長長的風箏線,父母與子女情各牽一端。而小生命的降生總會成為一個扭轉情勢的契機,為了幫子女照顧孩子,很多老年人離開家鄉,從鄉村邁進城市,或是從熟悉的城市抵達一座陌生的城市。

有的老人進城後,狀態一下蔫了,話少了,身體狀況也差了,口頭禪就是「我要回去,我要回去」。為什麼我們認為的讓父母來「享清福」,變成了他們認為的「活受罪」?

生活習慣差異。在老家,用雙腳就能去到想去的地方,在這裡,隨便去哪裡都要坐公交坐地鐵,不敢跑遠,怕迷路怕走丟;在老家,出門就能丟垃圾,在這裡,丟個垃圾都非得坐電梯,怕電梯出故障,又怕電梯里有奇怪的人,進出電梯心都是慌的;在老家,出門就能在園子里摘又健康又綠色的蔬菜,在這裡,菜市場來回走幾圈都買不到中意的蔬菜,納悶城裡人不是很講究么,這種菜也有人買;在老家,水電氣費到點都有人來收,在這裡,水電要網上交,氣費還得跑到指定地點去繳……

語言溝通障礙。在老家,每家每戶發生了什麼他們都知道,見面打招呼的鄉情也很是懷念,在這裡,腳踏進屋防盜門一關,誰也不認識誰了,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孤獨感將老人吞沒;在老家,出門買東西,都操著一口熟悉的鄉音,經常光顧的老客戶,時不時還能給個批發價,在這裡,好不容易上次街,語言不通,比劃半天,碰到貴的都不敢摸,怕遭白眼,難免產生自卑心理。然而,為了不給子女添亂,多數老人會將這份苦悶孤獨的情緒藏在心裡。長此以往,各種身體和心理疾病也會隨之而來。

「人老無用」思想。大多數農村進城老人都有「人老無用」的思想,他們會覺得在老家,自己是一家之主,什麼都可以自己做主,有足夠的「話語權」。來到城裡後,會產生「人老了不中用了,又沒得退休工資,只有幫娃兒做家務帶孩子才有點兒用。」可是,問題又來了,城裡生活的一切都得靠孩子教,家電怎麼用,交通怎麼走,尤其是帶孩子方面,全由不得他們,他們也會很詫異和失落,「你們可不就是被這麼帶大的么,為什麼現在就不行了呢」。如此,一家之長的權威受到挑戰,家長反而變成了孩子的孩子,很多老人心理上接受不了。

當然肯定還有更多的問題會出現,這只是我目前感受比較強烈的幾種。

儘管如此,大部分老人,即使對城市生活有強烈的「排斥感」,仍會「情非得已」地留在城市,比如我的公公婆婆。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們在外打拚不容易 。

那麼,進城帶娃老人的這些問題怎麼解?

對子女來說:

首先,要充分理解他們。曾經一度,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煩悶得很,哪有那麼多七里八里的理由,無非是不想幫忙帶娃「找事」吧。如果一直是這種想法的話,那家庭大戰爆發只是早晚的事。後來,我試著換了下角度,如果讓我離開現在的工作、生活環境、朋友圈,到鄉下去和他們同住,我估計自己也會抓狂。這麼一想,豁然開朗了,老人們無非是需要時間來適應。

其次,要更關心他們。一是多和他們多聊聊。在鄉里的時候,他們出門就能和鄰里聊上半天,可來到城裡,無人傾訴,所以更需要子女陪他們嘮嘮嗑,即使他們聊來聊去,可能就是村裡、身邊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要聽得津津有味、不厭其煩,這樣才能滿足他們的傾吐欲。二是多注意交流的語氣。老人剛來城裡,會比較小心翼翼和敏感,尤其面對兒媳婦時,這種心理會更甚,比如我婆婆,一開始就總是擔心菜不合我胃口,所以每次做飯都特別有心理壓力,我就會大咧咧的說,「沒事的,我不挑食,隨便做,何況你手藝還那麼好」,就算有意見,我也只會說,「這樣可能會更好些」之類的。不要小看說話方式的魅力,我老公就經常能把婆婆給惹怒。所以婆婆總是說,「兒媳、郎好招待,兒子、女兒難伺候」。三是擺正他們帶娃的角色。老人幫忙帶娃只是輔助角色,不能把他們由次角變為主角,家庭內務、一日三餐還加超時帶娃,會讓他們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承受不住,所以子女應該更多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盡量抽出時間和精力多帶娃,比如下班了及時回家,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和娛樂,周末給老人放放假,讓他們去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或者帶他們出去放鬆放鬆,這樣他們的情感才能得到釋放。

對老人自身而言:

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調適能力。老人進城帶娃,不是某個家庭的個別現象,而是短時期之內的普遍社會現象。畢竟抱著固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不願改變,導致沒法適應,自己和子女都苦。所以老人應「繼續社會化」,保持年輕的心態,去接受新鮮事物,增強獨立意識,建立適當的社交豐富自己的生活,或者培養新的興趣來填補心理空缺。這方面,公公比較厲害,剛來那會,他就憑著以前對長沙的記憶或導航,把周邊大大小小的地方走了個遍;自己坐著地鐵去橘子洲、天心閣等地轉悠轉悠;沒事也去賀龍跳跳廣場舞;到小區遛娃總能跟人混熟,回來就「我家門我家門」;昨天小區放露天電影,再熱他都去湊了個熱鬧。如此這般,甚好。

對社會來講:

既然是個普遍現象,那就不僅僅是「小家」的問題了,也是社會「大家」的問題。所以我們生活的城市也應該多給「老年漂」一份關愛。小區,可以適當舉辦一些有益身體健康的活動,比如下棋、廣場舞、趣味知識搶答等;社區,可以和附近的學校合作,開辦科學知識課堂,幫助老人加強「繼續社會化」的能力,還可以組織社工為老人過集體生日,增強老人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城市,需儘快完善老年群體組織,比如加快老年大學、老年人協會建設的步伐,當然,養老、看病、資源分配等方面,也應切實考慮隨遷老人的需要和利益。

如此,唯有各方共同努力,方能讓進城帶娃老人安祥幸福。不讓老人「老年漂」,我們才能「放心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豐哥來了 的精彩文章:

通訊員積極性不高?這11招很有效!

TAG:豐哥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