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唐「隱身」軍神,一戰將日軍打殘,使後者900多年不敢挑釁中國

大唐「隱身」軍神,一戰將日軍打殘,使後者900多年不敢挑釁中國

原標題:大唐「隱身」軍神,一戰將日軍打殘,使後者900多年不敢挑釁中國


文/格瓦拉同志


發生在1300多年前的白江口海戰,是一場很容易被忽略的戰爭,但它的意義卻非常重大。作為中日兩國間的首場戰事,白江口海戰給日本帶來災難性的創傷,使其在此後900多年間再不敢挑釁中國(下一次挑釁中國,要晚到明朝萬曆帝時期),同時也堅定了日本「以華為師」的學習歷程。而率領中國軍隊取得這場戰事勝利的將軍,正是鮮為人知的唐朝名將劉仁軌。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日本曾長期被稱為「倭國」,唐高宗在位時期,倭國以自己的國名不雅,遂正式改稱為「日本」(「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見《新唐書·東夷傳》),但在中國的史書當中,依然經常稱其為「倭」。



劉仁軌雖然戰績顯赫,但卻鮮為人知


劉仁軌生於隋朝末年,在貞觀年間,逐漸由陳倉縣尉遞次升遷至給事中,並因直言敢諫深受唐太宗信任。唐高宗在位之初,奸臣李義府依仗著武后的權勢,在朝中肆意排擠與己不合者,劉仁軌因為得罪過他,先是被貶為青州刺史,沒幾年時間又被罷官,以白衣身份到遼東前線從軍。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唐高宗為支援朝半島上的盟國新羅、建立在半島上進攻敵國高句麗的據點,於是派大將蘇定方、劉伯英率水陸大軍13萬渡海作戰,與新羅的軍隊一起進攻百濟,結果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便攻陷其國都泗沘,俘獲國王扶余義慈。



蘇定方用了不到半年時間,便擊滅百濟


唐朝消滅百濟後,蘇定方率軍回國,留下大將劉仁願留守泗沘,並在百濟故地設置熊津都督府。唐高宗本來委派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結果後者在渡海時病故,只好起用劉仁軌來代替王文度統領軍隊。不久,百濟殘眾在大將鬼室福信的帶領下,佔據周留城開戰復國運動,在迎請王子扶余豐回國的同時,遣使向倭國乞求援兵。


作為百濟的庇護國,倭國自然不能坐視它的滅亡,於是在顯慶六年(661年),天智天皇不僅派人將扶余豐護送回國,又派出大軍挺進朝半島,意圖與唐朝一決高低。倭軍與百濟殘軍實現聯合後,對留守唐軍展開猛烈的攻勢,一度將劉仁願圍困在泗沘城,虧得劉仁軌及時救援才脫困。


唐朝征伐百濟、高句麗形勢圖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派軍2.7萬人入援,除部分兵力進攻新羅外,主力則向周留城挺進。面對敵眾我寡的形勢,劉仁軌經與劉仁願商議後,決定利用扶余豐離開周留、迎接倭軍之機,兵分兩路直搗其老巢。其中,劉仁願從陸路進攻周留,劉仁軌則率水軍從熊津進入白江口,溯江而上夾擊周留。


同年八月底,劉仁軌所部與倭國水軍相會於白江口,當時倭國與百濟的水軍共有戰船800餘艘、士兵4.7萬人,而唐與新羅水軍卻只有戰船170餘艘、士兵1.7萬,場面處於下風。劉仁軌自知本方勢弱,於是佯裝退卻,然後將敵軍引誘至提前設好的水陣中,利用船高艦厚的優勢,自上而下向敵軍戰船發射火箭。


白江口海戰形勢圖


倭軍雖然船多人眾,但由於多是舢板小艦,船小而薄弱不利於攻堅,而唐軍皆是艨艟巨艦,艦大而堅利於防守,如今佔據高位向下射出火箭,那麼倭軍便只有挨打的份兒。果然沒多久,倭軍船隻紛紛中招,被撞擊沉沒、焚毀者極多,士兵死傷不可計數,其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此役,唐軍四戰四捷,大獲全勝。


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見《舊唐書·卷八十四·列傳第三十四》


戰後,只有極少數倭軍殘餘突圍而出,而扶余豐也逃奔高句麗,百濟復國運動就此失敗。白江口海戰的慘敗讓倭國極為恐懼,隨即將留在半島的殘軍撤回,此後900餘年間再未敢跟中國交手。不僅如此,倭國因擔憂唐朝會乘勝來襲,又斥巨資構築起四道防線,並將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不久,日本開始大規模學習唐朝的進程,來往頻繁的「遣唐使」船便是明證。


日本的「遣唐使」船復原圖


白江口海戰令劉仁軌聲震海內,深得朝廷嘉許,僅僅用了3年時間,便由刺史升為宰相,升遷之快堪比火箭般的速度。此後20餘年間,劉仁軌又參與過擊滅高句麗、東征新羅、抵禦吐蕃等戰事,回京後又長期主持長安的留守事務。垂拱元年(685年),劉仁軌薨逝,享年85歲,結束自己極為傳奇的一生。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皇帝臨終前讓弟弟接班,並請他放過兒子的性命,結果兒子還是被殺
史上以煬帝為謚號的四位皇帝,全是「反面教材」,第三位最有名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