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村建築師」賴特,那zuo,die,try的一生

「鄉村建築師」賴特,那zuo,die,try的一生

導言

賴特(Frank Lloyd Wright)是美國前現代時期最著名的鄉村建築師,沒有之一,以鄰里街區和「草原式住宅」的理念最為動人,不過最著名的項目在山裡,還是個現代主義風格,就是「流水別墅」。他晚期的設計項目有著似曾相識的禪意,因此,改革開放後,建築學在重新向西看的過程中,賴特的建築理念被第一批引進中國,流水別墅也變成了神話,影響了不止一代的建築從業者。

1926年賴特的照片。

賴特 —— 農業文明的倒數第二位代言人

賴特生於1867年6月8日,逝世於1959年。這段時期是人類發展史上變數最大的一段時期之一,從帝國主義全球化,到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終帶來全球農業文明的衰亡,藝術風格從第二浪漫主義時期到新藝術風格再到ArtDeco,建築從新古典到現代主義的批量建設,風格如北洋政府換屆一般來了又走,「誰是先進生產力」這個問題始終模糊不定。但現在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既得利益者,其發展相對緩慢。——所以美國到現在都這麼村兒,紐約芝加哥除外。

賴特生於美國的大西北的村裡。那個時候,以芝加哥為中心的五大湖區就是美國的大西北了——我曾經一直以為西北大學在西雅圖,後來才發現在芝加哥……

1886年,賴特以特招學生的身份進入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半工半讀,追隨者一位教授工程師Allan D. Conover。但1887年賴特就離開了,去芝加哥尋找機會——1871年的時候芝加哥著了場大火,「燒掉了半個城」,建築師的機會來了。「第一芝加哥建築學派」也是因為災後重建而興起的。

1871年芝加哥大火的繪畫

芝加哥大火後的殘垣斷壁

1885年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棟摩天樓,Home Insurance Building,就在芝加哥,可惜在1931年拆了。

但是賴特沒走這條從古典主義到折中主義再到ArtDeco的設計之路,而是一條更為保守的路線,因為他的根在農村,對大城市芝加哥的印象是骯髒的社區、擁擠的街道、令人失望的建築,全然沒有好感。在芝加哥,他被Joseph Lyman Silsbee事務所招為繪圖員,薪水每周8美元,非常低。於是他跳槽去接私活,發現handle不了之後又回到了Silsbee的身邊。

White Memorial Building,比較典型的維多利亞紅白磚,Silsbee的項目,位於紐約州西拉庫斯。

Lincoln park conservatory,也是Silsbee的項目,位於芝加哥,這個就比較村了。

Silsbee的風格是維多利亞和復古主義式的,符合賴特對「優雅的如畫風景」的追求,但他還是跳槽去了Adler & Sullivan。之後賴特提到Sullivan的時候經常會用Lieber Meister(Dear Master)這個詞,雖然他們曾經也有過12年的交惡。

Louis Sullivan和 Dankmar Adler在1899建成的Auditorium Building

Auditorium Building是賴特真正參與建設而不僅僅是畫圖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典型的「第一芝加哥學派」的風格。但這並不是賴特的菜。

1895年建成的Marquette大樓(不是Sullivan建的),就已經能看出明顯的ArtDeco傾向了。

農業文明倒數第一代言是ArtDeco風格,就是從Sullivan等人那裡繼續簡化、演化來的,但也不是賴特的菜。

賴特在1893年建成的Walter Gale私宅,這是他當年的審美。

1893年賴特自己創業,接手的都是私宅,並且設計成帶有大屋頂的鄉村風格。這是他對和諧、人性和周邊環境的理解,被稱為「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

William H. Winslow住宅

同年建成的 William H. Winslow住宅。賴特並非堅持用傳統材料復古建設,也會採用新材料。

隨著時間線來一小段八卦輕鬆下

賴特的個人生活作風「有著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喜歡搞甲方的老婆。最大的一起故事是在設計橡樹公園的時候認識了Mamah Borthwick Cheney。Mamah是當年的摩登女性,本身也是一位翻譯家,不願意被老公關在屋裡,結果他倆成了村裡的名人。

那摩登的女翻譯家啊,你為何忍心拋下你的家庭與自學成才的農民建築師私奔?

Mamah在1911年的照片

1909年兩人一起去歐洲,然後,賴特的老婆Kitty死活不離婚,芝加哥報紙都開始抨擊賴特,Mamah去歐洲躲了兩年,最終離婚。後來就算二人跑到Taliesin,報紙依然追上門來,害得賴特直到1916年才接到了下一份工作。Mamah相對幸運,從1911年開始翻譯瑞典女性作家Ellen Key的作品,但在1914年,在賴特出差去芝加哥的時候,Mamah死於村裡的兇殺案(所以美國村民持槍就是這麼的重要),他們的故事最後被寫成了小說和戲劇,變成了大眾文化(念八卦)的一部分。

偷了別人媳婦就塞在這裡

1922年,Kitty終於答應離婚了,條件是:想立刻就新歡換舊人?(是的,從1914年以來已經換過好幾茬了)沒門,得等一年(當時婦女的權利,也就這樣了)。於是賴特1922年離婚,1923年結婚,1924年又離婚,1925年拐騙了黑山裔舞蹈家Olgivanna到了Taliesin,結果遭報應了,那年村裡起火了,賴特只能重建他的工作室。PS,1924年那回離婚也是,想立刻就新歡換舊人?沒門!1927年才徹底跟Miriam結賬完畢,第二年才跟Olgivanna結婚。

簡而言之,賴特專業以外的人生,就是從一張床爬到另一張床上,順便寫了20多本小說,還倒賣了不少畫。

先倒賣浮世繪,再去蓋帝國飯店,然後地震了................

1905年的時候,賴特曾經去過一次日本。那時候新藝術風格在歐美正火,很多繪畫或工業設計都借鑒了浮世繪中的元素和線條,因此,作為一個好奇心強的雙子座,賴特也不會錯過這個fashion。那一年他倒了幾百張畫,次年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幫忙組織布了全球第一個歌川廣重的展覽。

歌川廣重畫像

歌川廣重的浮世繪作品

有好幾年,他在日本做建築,但是倒畫的收益比做的建築還多,甲方還都是同一個人——說白了就是以物易物,他設計房子(含睡人家老婆),人家給畫做工資。他不光收畫賣畫,還把畫當作教學設備來教自己的學徒,1912年還寫了本關於日本藝術的書。而他的乙方不光有收藏家,比如波士頓的John Spaulding,還有著名的博物館,比如大都會博物館等。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競爭者開始傳言賴特做贗品,以及其他原因,像原來一樣的倒賣是不可能了。1927年他低價出手了很多藏品,甚至威斯康辛銀行沒收了Taliesin的工作室。但是賴特依然還倒畫到死,並且拿畫做抵押保障生活。

收藏於布魯克林博物館的浮世繪

據維基百科上的統計,賴特在日本的第一個項目是1917年東京Aisaku Hayashi 的私宅,然後是1918年福原有信在神奈川的私宅和兵庫縣Yamamura私宅(現在是Yodokō Guest House),1919年帝國飯店配樓(1923年關東大地震毀了),1921年東京自由學園明日館。

Yamamura私宅,雖然開始用直線了,但是依然很繁複。

東京自由學園明日館,簡潔多了。

重建的帝國飯店立面

醜陋的立面常被人嘲笑說是「農業文明的審美的最後的瘋狂」。

1916年密爾沃基的一棟房子。

在那段時間裡,就算是在美國本土,賴特的房子也會用上一些日本的配色和趣味。

帝國飯店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現場的狀況,這場地震也「燒掉了半個城」。

雖然當時日本已經跑步進入帝國主義,但是一般住宅還是木製結構,因此很容易著火。就算改成了現代建築材料,人們還是習慣睡「地上」(榻榻米)。

畢竟是美國著名建築師,他的跨國設(倒)計(賣),尤其是帝國飯店的建設,依然給了日本很大的震撼。那年辰野金吾去世,也意味著「擬洋風」的結束;前川國男還在第一中學讀書,1925年進入東大,最後追隨柯布,帶回現代主義;丹下健三還是孩子,也對此事有了印象;9年後的9月6日,新陳代謝派一代宗師楨文彥出生(PS他家家境很特別,居然沒有受到打仗的影響,24歲東大建築系正常畢業,立馬就能出國留學,先是密歇根Cranbrook Academy of Art這種聽起來很野雞的社區大學,1年研究生畢業然後就去哈佛GSD,1年拿到第二個碩士,2年後去密蘇里——伊利諾伊隔壁那個州——的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當助理教授,很是神奇)。

楨文彥-----高富帥,等最後再八卦他,至於為什麼要聊到這位大宗師,且看文末「彩蛋」。

賴特在美國本土的轉型

在2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汽車網迅速發展,賴特在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等西部地區做了一系列嘗試,試圖用「織物似的磚」來裝飾建築立面。那時賴特迷戀上了平台和室外景觀。此時,一戰戰敗國中已經出現了現代主義的萌芽。雖然城市系列的風格是賴特所不鳥的,但對混凝土、鋼和玻璃的運用,他的態度還是積極的,並且,也出現了採用平屋頂的現代主義手法。那段時間他大量採用大體量玻璃來模糊室內外的界限,很難說不是因為受了日本的影(ci)響(ji)——更多的則是因為玻璃技術的成熟,值得用來表現逼格了。

Samuel私宅:賴特對花磚的興趣大致從1923年開始。

Samuel私宅:可以看到風格從日本變到了美國大西部的沙漠。

賴特也不是完全沒有ArtDeco過。1927年他在亞利桑那建了一座酒店,就能夠明顯看到ArtDeco的影響了。

到了30年代,賴特的「有機」理念已經成熟,最終設計出了流水別墅一類更加現代主義的私宅。二戰時期,未被入侵的美國依然歌舞昇平,賴特式現代主義也越發成熟。所以最終他也被歸納到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行列中——只是,他的確是徹頭徹尾野路子出身的,設計水準也經常取決於甲方的智商。

全球範圍內玻璃技法的成熟大致在1929年,那年密斯建成了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賴特也開始大量運用玻璃做出透明的空間。

Johnson Wax Headquarters,1936年

賴特也做過少量的辦公建築,比如Johnson Wax Headquarters。

1941年的一座教堂,到了這段時間,賴特雖然沒有完全拋棄大屋頂,但是基本也都是直線設計了。

1942年工業藝術大樓

賴特也會拋棄立面裝飾,專心玩現代主義的構成。

有人歸納得好,「Wright respond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life that occurred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servants became less prominent or completely absent from most American households, by developing homes with progressively more open plans.」賴特的轉型並非源於高屋建瓴的指導或者眼光,而是依賴於業主和自己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和對生活模式改變的敏感。

最後的「彩蛋」:建築業內大家都八卦得津津樂道但也都囿於沒確鑿證據而不想得罪人。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楨文彥怎麼長得越來越像賴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規劃師筆記 的精彩文章:

藝術小鎮炙手可熱,能建好的卻屈指可數,來看中國版的「楓丹白露」

TAG:規劃師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