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女孩吃黑木耳致器官衰竭!這種致命錯誤很多家庭都會犯…
浙江金華的沈女士如今腸子都悔青了。
她從未想過,夏日裡給家人做了頓常見的涼拌黑木耳,竟然將自己和一雙兒女都送進了醫院。雖然自己和兒子已經脫險,但7歲大的女兒雯雯至今還躺在重症監護室。
這也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下稱浙大兒院)重症監護室副主任葉盛從醫生涯里,接診的首例因吃涼拌黑木耳而中毒導致多臟器衰竭的案例。
吃了涼拌黑木耳 一家三口中毒倒下
所有的「厄運」,始於7月27日。
沈女士做午飯時,突然想起自己兩天前泡的黑木耳,就從室外拿進廚房,看著「泡發」的木耳,沈女士也沒多想,就給孩子們做了盤涼拌黑木耳。
當天,沈女士吃的最多,其次是女兒雯雯,不愛吃黑木耳的弟弟也吃了一些。可第二天,三個人都開始出現或多或少的消化道癥狀,肚子疼不說,還伴有嚴重的嘔吐。
於是,一家人被就近送到了當地醫院。媽媽和雯雯病情較重,當地醫院治療了兩天後,雯雯病情急轉直下,醫生建議轉院到杭州醫院。很快,沈女士輾轉送到了市一醫院,女兒雯雯於7月31號被送進了浙大兒院。
「當時小女孩被送來時,已經陷入昏迷,出現肝功能衰竭,幾個臟器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不全。很快就進展到多系統衰竭的狀態。」葉盛主任說。
圖片來源:都市快報
為了幫助雯雯儘早清理體內的毒素,住進浙大兒院後,雯雯已經進行了四次全身血漿置換,每次1500毫升,且要進行連續血液凈化以保持體內水和電解質的平衡。
但是,體內毒素的殺傷力太強了,雯雯的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功能漸次出了問題,全身臟器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損傷。
「一般情況下,四個臟器衰竭,死亡率就非常之高。」
目前,雯雯躺在病床上,採用呼吸器支持、血管活性藥物等醫學支撐維持著弱小的生命。
黑木耳長時間浸泡會變「毒木耳」?
雯雯一家人吃的黑木耳里,到底存在著什麼「貓膩」,竟能致人於此?
接診的當天,葉盛主任就懷疑泡久的黑木耳內滋生了特殊的細菌:椰毒假單胞菌。「椰毒假單胞菌會產生一種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細菌雖然能被開水燙死一部分,但是細菌的產物在高溫下照樣生存。」 葉盛主任說,一旦不小心服入體內,米酵菌酸的潛伏期是24小到48小時,發病非常迅速。
患者初期僅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輕度癥狀,隨後可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昏迷等癥狀。
圖片來源:都市快報
患者一般不發燒,輕者1-3天自行康復,重症者2-4天死亡。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食物中毒當中,米酵菌酸中毒屬於毒性最強的一種,其死亡達到50%以上。
為了證明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產生米酵菌酸等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華市疾控中心分別在各自實驗室對中毒患者家裡剩餘的干黑木耳開展了浸泡試驗。
浸泡1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浸泡2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浸泡3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浸泡5天的黑木耳:米酵菌酸未檢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食物接觸史、中毒患者血液檢測結果和中毒癥狀,可以明確此次事件確實為米酵菌酸中毒,而這個元兇存在於女孩吃進嘴巴的黑木耳中。但是,黑木耳也很委屈:我是無辜的。
通過 「涉事」干黑木耳及其長達5天的模擬浸泡試驗,可以證明:
1、「涉事」干制黑木耳不存在毒素米酵菌酸污染;
2、在保持良好衛生環境的情況下,黑木耳浸泡過程中很難產生毒素米酵菌酸;
3、患者食用的導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斷與其家中特定外部環境有關,比如浸泡時周邊同時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滌乾淨而殘留食物殘渣,而變質和殘留的食物殘渣會成為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
4、由於這種特定的外部環境一般很難被模擬,所以普通消費者家中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時間浸泡過程中產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5、分析省內外多次發生的類似中毒案例可以發現一個關鍵詞:過長時間浸泡。因此當天短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基本不會產生導致中毒的量。
綜上分析,總結為一句話:保持良好衛生環境下的家庭正常浸泡的黑木耳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最後,劃重點時間到了——
1、建議每次只短時間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不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
2、黑木耳浸泡後如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粘液產生,請立即丟棄不可食用。
3、保持良好的廚房衛生環境,不留剩飯剩菜,及時洗凈餐具,不留食物殘渣。
來源:綜合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圖片除註明外來源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藍天保衛戰:有些地方環境質量監測弄虛作假
※「聰明葯」正在歐美流行!靠譜嗎?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