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不殺魏徵?
原標題: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何不殺魏徵?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始清除李建成餘黨,本在太子府任職的魏徵自然也在清剿之列,因李世民早聞魏徵才名,故專門召見,剛一見面,就質問魏徵:「汝離間我兄弟,何也?」沒想到魏徵是個人物,竟然回答說:「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其實,即使李建成先動手,歷史也未必改寫。
魏徵之所以這樣說,顯然是縱橫家的招數,為的是宣揚自己的高明。關鍵是,他將李建成比作平庸的公子糾,將李世民比作五霸之首的齊桓公,無疑讓李世民萬分受用。而魏徵將自己比作管仲,則表示自己能成為李世民的股肪之臣,輔助其成大業,暗示李世民系有道之君,要善於用人,不計前嫌,否則比齊桓公可就遜色多了。
魏徵像
這個回答當真妙極,應該給一百分。李世民被打動了,本來嘛,各為其主,也沒啥可指責的,況且魏徵並非太子黨要員,只是個主管經籍的小官,但卻才華橫溢,這樣的人若收為己用,既能顯示自己英明豁達,又多少能消除點兄弟相殘的惡劣影響。
要注意的是,李世民極具權謀之術,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那樣不計前嫌。他對武德舊臣尚且滿懷戒心(這批開國功臣在太宗即位後,處境都大不如前),更不用說作為李建成幕僚的魏徵了。所以,太宗重用魏徵,想必一是看中才華,二是藉此營造明君形象。
太宗雖然啟用了魏徵,但待他與房玄齡等自己的親信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儘管表面上把魏徵捧得很高。
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說魏徵偏袒自己親戚,太宗馬上派溫彥博查處此事,雖非事實,但仍向魏徵提出了警告。魏徵趁機向太宗攤牌,說自己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願陛下稗臣為良臣,毋稗臣為忠臣」,「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傳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抵取空名。此其異也。」
魏徵把住了太宗的脈,那就是他想成為一代明君,要想成為一代明君,就不能偏聽偏信,必須廣泛聽取諫言。太宗也很快明白魏徵意思,號召群臣勇於進諫,形成貞觀年間的一股風氣,自己也如願以償收穫了明君稱號。
可以說,兩人是互相利用、互相標榜。魏徵因此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諫臣,而太宗則成為一代開明君主,兩人心照不宣地聯手譜寫了一段「千古佳話」。
然而,太宗也不傻,對於為君之道和馭下之術那是相當嫻熟。所以,他時不時就會敲打敲打魏徵,提醒他不要忘了我們原來是敵人。比如:
貞觀三年,魏徵被遷秘書監,太宗對他說:「卿罪重於中鉤,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
貞觀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時又說:「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耀而用之,何慚古烈?」
貞觀七年,魏徵升為侍中,太宗又對他說:「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貞觀政要》)
太宗的心思由此可見一斑。而每逢此時,魏徵都會十分聰明地回答說:「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意思是說,皇帝允許我說,我才敢那樣直言不諱,否則,我怎麼敢去摸逆鱗呢?這段話把兩人的關係揭露得再清楚不過。都是影帝啊……
魏徵與唐太宗的關係,一直都是十分微妙的,即使是魏徵向太宗進諫的時候,也不完全是直言不諱的,有時魏徵也會用一些小小的計謀來降低進諫的風險。譬如前文中提到,貞觀六年,太宗去九成宮宴請群臣,魏徵在這一年夏曆四月時,作《九成宮醴泉銘》一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最後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言。這樣一來,魏徵既誇讚了太宗,又達到了進諫的目的,可謂是規勸他人的經典案例。
載道藏書《九成宮醴泉銘》效果圖
這篇《九成宮醴泉銘》後來為書法大家歐陽詢正書,成為歐陽詢晚年的經意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所推崇,成為歐體楷書的典範,被譽為「天下第一銘」。
載道藏書《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載道藏書《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載道藏書《書齋長物》周四精品推薦——林則徐《粵海即事詩十八首》
TAG:載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