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對「死」都有什麼樣的叫法,千奇百怪的

古代人對「死」都有什麼樣的叫法,千奇百怪的

原標題:古代人對「死」都有什麼樣的叫法,千奇百怪的


生命的無常是無法迴避的,我們應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有明白了生命的無常,才會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無謂的執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苦難和死亡。但是在古代人們對「死」這個字是非常忌諱的,絞盡腦汁用各種詞或者字來代替它,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古代人對「死」有很多叫法。下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


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很嚴的社會中,不同的階層人的死須依據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嚴加區別。因此有了「崩」、「薨」(hōng)、「卒」、"不祿"、「死」來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據《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1.崩,專用於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電視劇里常有皇帝駕崩的場面。「崩」本義是山倒塌。《漢書·五帝紀》:「山陵不崩,川穀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樣。2.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公(魯襄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


3.卒(zú),專用於指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卒」原有「終」、「盡」的意思。《史記·魏公子列傳》:「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 引申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後則用作「死」的通稱。


?


4.不祿(bù lù),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 "不祿,不終其祿."


5.死,專用於庶人,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差役的死。


6.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老年死謂之「壽終」。嬰兒稱為「夭」

7.因為某事捨命為「殉」,戰爭中死於陣地謂之「陣亡」,現為「犧牲」。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有個詞叫客死異鄉。死於非命謂之「橫死」。


8.和尚死謂之「圓寂」、「雲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或者「仙游」



?


9.民間土語、俏皮話(非禮貌用語)「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叫喚去了(言已入土與秋蟲為伴了)」,「艮兒屁著涼」,「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多具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在古代因年齡和死因的不同,叫法也不同,就不一一列舉了,在現代因地區不一叫法也不一樣,在小編的老家,人要是去世了,按過去老話就叫「老了」。你的老家叫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事件 的精彩文章:

通過諜戰劇《愛國者》解讀東北抗日聯軍大叛徒程斌罪惡的一生
蔣介石有多少「拜把子兄弟?」人生結局都是怎樣的

TAG:歷史人物事件 |